五問失控的油價
2008年04月16日 《中國投資》
文/于培偉
國際油價突破每桶100美元關口后,仍不斷上行,連創新高,并已跨越110美元。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異常復雜,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國際油價波動情況及其更深遠影響。
今年油價走勢如何?
據專家預測,未來國際油價還將繼續高位震蕩,仍有可能再創新高。國際能源署負責人田中伸南、美國商品大王羅杰斯等認為,每桶油價150美元并非遙不可及。丹麥盛寶銀行認為,2008年是世界經濟轉折年,預期油價可能創下每桶175美元的紀錄。也有專家稱,每桶100美元的油價只是開始,10年內可能漲到200美元。目前,霍爾木茲海峽每天輸出石油1300多萬桶。美國一旦和伊朗干起來,將直接影響國際市場出現15%以上的原油短缺。市場人士預言,僅受美伊關系走向影響,近期油價就可能沖擊每桶120—130美元的新關口。
高油價根本上是由國際石油市場供求的基本面決定的。世界經濟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增長強勁,油效提高相對較慢,美國等不斷擴大戰略石油儲備,致使全球石油需求大幅上升。而主要產油國擴大生產能力的空間卻很有限,沙特、伊朗等中東產油國近10年來投資不足,美歐等石油消費國長期以來過少增加對煉油設施的投資,油氣領域新增投資形成產能尚需時日。據美能源部估計,2007年全球原油日均消費量為8570萬桶,日均產量為8464萬桶,未來幾年缺口還將進一步擴大。只要不出現世界性經濟大衰退,在節能或研發替代能源方面不能取得重大突破,國際市場石油供求狀況便無法根本改觀,這是國際油價震蕩上行的基礎。
高油價也是地緣政治不穩、金融投機、美元貶值和國家利益博弈等因素疊加聚合的結果。當前眾多地緣政治不穩的始作俑者,非美國對外政策莫屬,中東、非洲等產油國的政治動蕩、局勢緊張,隨處可見美國蹤影;據紐約期貨交易所統計,參與石油期貨交易的基金已增至8500多家,其中不乏摩根大通、美林等大型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其交易額占油市總規模的60%,期油還累積大量高價未平倉合約,國際炒家仍在伺機而動,進一步推高油價獲利的動力強勁;受次貸危機影響,美經濟衰退風險增大,美聯儲被迫減息救市,美元匯率面臨下行壓力,弱美元增加了原油期貨作為投資產品的吸引力,并使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價格一漲再漲;美國已完成向以高技術和高附加值服務業為主的新經濟轉型,對高油價承受力較強,不會大規模動用戰略儲備平抑國際油價,俄羅斯利用石油武器重振大國地位表現得淋漓盡致,歐佩克及國際大型石油企業通過控制產能、油源、開發投入等手段,以掌握市場主導權而牟取暴利。
高油價向世界傳遞了什么信號?
有關國家宏觀調控難度加大,加息抑制通脹可能加劇經濟減速,而減息刺激經濟又可能加大通脹壓力,貨幣政策處于兩難之間。美國公布的數據顯示,由于能源價格飆升,美國2007年11月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4.3%,創34年來新高。歐盟公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2007年11月的通脹率也達3.1%,創2002年歐元流通以來的最高水平。油價上漲也對美歐及其他國家的企業和居民經濟活動產生重要影響。
在全球股市、房市繼續炒上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未來金價、糧價可能受資金熱捧繼續攀高。高油價使石油美元有增無減,全球流動性過剩難以改觀。石油美元與國際炒家相互借力,在金融市場興風作浪。各國對高油價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在匯率、利率政策上存在差別。而這種政策差別易給國際炒家提供可乘之機。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開發替代能源,是發展中國家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經過上世紀石油危機后多年調整,西方國家對石油的整體依賴已相對減少。一些發展中國家得益于技術進步和經濟結構調整,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可部分抵消高油價影響。而多數發展中國家以能源密集型產業拉動經濟增長,新能源開發能力弱,節能技術落后,易受高油價沖擊。
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元完全壟斷石油貿易計價貨幣的格局有可能被打破,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受到嚴重挑戰,世界經濟格局面臨重大調整。高油價使產油國尤其是中東國家有更多資金用于對外投資,中東國家主權財富基金利用美國次貸危機收購美國金融機構及地產項目,對歐美銀行大舉注資。高油價在讓西方大石油財團獲取豐厚利潤的同時,也給發展中國家石油企業迅速崛起提供了契機,西方財團主導石油生產和營銷的格局被打破。
高油價沖擊現有地緣政治版圖,美國霸權地位面臨諸多挑戰。中東、拉美產油國經濟實力增強,渴望在國際舞臺上獲得相應的政治地位,在地區事務中爭取更大發言權。伊朗、委內瑞拉、蘇丹等與美國存在戰略利益矛盾的產油國借助高油價增加抗美籌碼。委內瑞拉積極開展石油外交,以優惠價向加勒比海國家提供石油,牽頭組建南方銀行,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俄羅斯主打能源牌,增加與西方國家討價還價的資本。
能源安全、能源合作日益成為各國政策關注的重點。在北美,如何平抑油價、保障本國能源供應已成為美國總統選舉辯論議題。在亞洲,印度宣布暫停石油進口,考慮用替代燃料彌補占日常消費燃料70%的能源缺口。在拉美,巴西加強海上石油勘探力度,并與智利、阿根廷等石油進口國加強能源合作。
高油價是否會促使車用油被迅速替代?
石油價格不斷上漲,廢氣排放要求日趨嚴苛,推動汽車工業加大技術投入,研發新型發動機,擴大使用新能源。瑞典薩博汽車公司已推出可使用生物乙醇的9-5型轎車,福特汽車公司推出了柔性燃料車,醇燃料與汽油可以任何比例混合,奔馳公司則推出了駕駛中可選用汽油和液化氣的微型車。越來越多的汽車使用天然氣驅動,歐寶和沃爾沃正在爭奪領先地位。
車用油替代品受到的限制主要體現在:一是強制使用混合燃料或需要國家提供補貼,或需要消費者多掏腰包;二是加氣站設施嚴重缺乏,使用天然氣雖可降低30%的成本,但卻需要頻繁加氣,因而要求建設密集的加氣網絡,石油公司沒有意向投資于花費如此巨大的建設項目。在可預見的將來,車用油被完全替代的可能性較小。
誰是高油價的主要受益者?
首當其沖,產油國從高油價中獲取了巨額利益。產油國利用石油收入,紛紛成立主權財富基金,大舉開展對外投資。麥肯錫公司估計,全球主權財富基金達3.8萬億美元,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上世紀70年代末建立的沙特投資基金高達8750億美元。阿拉伯國家利用石油收入,不僅投資于國內基礎設施建設,還著眼于長遠發展,開發一些與石油不直接相關的戰略產業。
從整體看,高油價最大的贏家是美國。國際油市以美元報價,以美國產西德克薩斯中油為主要標的,以紐約商品交易所為主要載體,美國對油價的硬影響根深蒂固;美國金融資本市場高度發達,宏觀調控手段成熟,投資銀行、基金公司、跨國能源企業等機構力量強大,對油市的軟引導不容忽視;美國與沙特等海灣能源大戶關系特殊,也是全球主要地緣熱點的主導力量,直接決定石油供給環境;美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戰略石油儲備規模,通過石油庫存對油市的影響舉足輕重。具體一點來看,美國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通過期貨市場,借助庫存、地緣等因素,適時釋放影響油價的消息,在低點買入,高點賣出,對沖操作抵銷高油價、弱美元給美國石油進口帶來的損失并大量獲益。美國主要投資銀行每年此項收入均在百億美元以上。高油價形成的巨額石油美元,源源不斷回流市場較為規范完善的美國期貨、證券和房地產等行業。近兩年來,回流美國的石油美元已達三、四千億美元。在當前次貸危機、市場需求低迷的情況下,石油美元有力地支撐了美國就業、消費和投資,帶動美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國還樂見油價走高,以增加伊拉克政府財政收入,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為美國穩定伊拉克的戰略目標服務。油價高企給中、印等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帶來巨大挑戰,符合美國延緩新興國家崛起、維護其超獨霸地位的戰略考慮。
高油價給我國經濟帶來哪些不利影響
高油價對我國的傳導效應日益顯現,加大了通脹壓力。油價上漲容易產生成本推動型通脹,帶動物價總水平上揚。由于國際油價持續大幅攀升,2007年以來,我國已4次上調成品油價格。國際能源署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合作研究的報告顯示,如果國際油價每桶上升10美元并持續一年,中國通脹率將上升0.8%。油價帶動糧食等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上揚也加劇我國內通脹形勢。
高油價壓縮了企業利潤空間,導致上下游行業效益分化。進口原油價格上升帶動相關行業產品價格上漲,造成我國企業生產成本提高、盈利減少、生產規模收縮、經濟活力下降。油價上漲還將改變各行業間的利潤分配格局,使上游行業效益相對提高,下游行業效益相應下滑,石油開采行業受益,石油加工等重化工業、交通運輸及農業部門受損。
高油價促使我國國民財富凈溢出,抑制了經濟增長。目前,我國石油日常用量近乎一半需從國外進口,石油是我國單一商品貿易中最大的逆差項目。據估算,國際油價每桶上漲10美元,我們一年就要為進口石油多支付100億至150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增速至少放緩0.5%。
能源安全與地緣經濟、政治競爭相互交織,從國際競爭和國家長遠發展出發,必須化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契機,必須深化國內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必須抓緊調整現有能源和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作者單位:商務部政策研究室)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