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美國國防部計劃打造至少1000架人工智能(AI)無人駕駛戰機,并于2029年之前(即5年內)完成建造數百架,這種無人戰機被稱為“協同作戰飛機”即CCA。在美國空軍與太空軍協會最近舉行的年度作戰研討會上披露的“協同作戰飛機”的最新細節顯示“它們可能從根本上重塑空軍”。
CCA 項目是一項耗資 60 億美元的更大計劃的一部分。五角大樓計劃于今夏結束前,在波音、洛歇馬丁、諾斯羅普-格魯曼、通用原子、安杜里爾工業公司之間,選擇其中兩家公司開始制造。這種AI戰機將與人類飛行員并肩飛行,執行掩護、護航、火力支援和偵察等任務。擬議的無人機必須能夠在至少 9.1 米的高度自主飛行,速度高達 966 公里/小時。它們需要能夠執行危險的機動,陪伴和保護有人駕駛飛機,配備各種類型的武器來打擊地面和空中目標,并執行偵察功能。這種AI戰機每架的預期成本在 1000 萬至 2000 萬美元之間,比一架約1億美元的新型 F-35 戰斗機或一架超過7.5億美元的轟炸機要便宜很多。
美國空軍部長弗蘭克·肯德爾表示,“人工智能驅動的無人機提供了傳統載人戰斗機最初沒有設想的許多功能。”目前波音已經公開首飛其研發的“MQ-28幽靈蝙蝠”無人戰機。這種無人戰機可在離地30米的空中飛向目標,也可直接飛向敵方導彈群。它們的飛行速度接近音速,可以護航昂貴的F-35和B-21,也可攜帶導彈等武器攻擊敵方飛機及地面目標,以及用作空中偵察及通訊中樞。
環球網報道,美國“沙龍”網站2月24日稱,盡管與科幻電影里那些完全由AI控制的“殺人機器人”不一樣,但它們的雛形已經開始在俄烏沖突登上戰場,并被證明是“毀滅性武器”。例如俄烏雙方都在廣泛使用的穿越機,其攻擊的最后階段往往就利用圖像識別技術鎖定目標發動突襲。放眼全球,美國空軍正在開發AI控制的“協同作戰無人機”執行高風險任務,美國陸軍和海軍也在測試各種自主行動的無人地面車輛或水下潛航器。印度“BNN Breaking”網站稱,以色列拉斐爾先進防御系統正在研制“開創性的AI輔助無人機控制技術”,目標是“讓AI無人機以外科手術刀的精度在復雜的戰場上導航,以無與倫比的準確度識別和區分目標。”
目前“AI+無人機”主要分為兩種發展方向:一種類似美國空軍大力打造的“協同作戰飛機(CCA)”概念,它們的性能和體積與有人戰機大體相當,具備不同程度的自主行動能力,可以協助有人戰機執行空中偵察、電子對抗、對地打擊等復雜任務。另一種則是近年更受青睞的“智能無人機蜂群”,后者結合了在局部沖突中大顯身手的廉價無人機的優勢,同時得到AI協同作戰能力的加成。
報道稱,美軍現役“捕食者”系列無人機完全由人類操作員在后臺遙控指揮,“全球鷹”無人機實現了半自主化,只要提前設置好飛行路線,它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主飛行和搜尋目標,但在做出關鍵決策之前,它會征求人類操作員的批準或指示。而“協同作戰飛機”可以在沒有任何實時人工指導的情況下執行任務。美軍通用原子公司代表透露,相比現役的有人駕駛飛機,AI控制的無人戰機取消了與飛行員相關的操作設備和生命維持設備以及防護裝甲,因此可以節約大量重量和成本。同時它的空中機動動作不再需要考慮飛行員的生理承受極限,因此機動能力更好。
對美國國防部計劃打造至少1000架人工智能(AI)無人駕駛戰機一事,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人工智能(AI)無人駕駛戰機的核心是AI即人工智能。現在AI大模型發展很快,可謂突飛猛進,如OpenAI公司推出的ChatGPT和Sora兩款大模型就引發了全球震動。現在關于這種GPT和Sore到底會發展到什么程度,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擁有自主意識,引發了廣泛關注和擔憂。而基于AI的無人駕駛戰機絕不是一款普通的無人機,而是在某種程度上具有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的戰機,普通的無人機都是完全受地面人員操控或由人類設計的程序和目標控制的無人機,而AI戰機很可能是具有高度自主性的戰機,這種戰機投入戰場后,它只有一個目的,至于如何達成這一目的,戰機可以自主決定,它甚至可以在投入戰場后,自主決定打擊目標和攻擊方式。這既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發展的方向,也是AI戰機的發展方向。
第二,最近隨著AI大模型的的橫空出世,人們對AI大模型倫理邊界的討論越來越多,所謂AI大模型倫理實際上是指這種人工智能產品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人的屬性,特別是其自主性的邊界在哪里,它會不會成為人類的競爭者、對抗者和反叛者。美國即將推出的AI戰機雖然仍以無人機稱呼,或稱之為有人戰機的忠誠僚機,但事實上,這種戰機在戰場或戰爭中的作用遠不止這么簡單,隨著AI競爭的加劇,也隨著戰爭手段競爭的加劇,AI戰機將擁有越來越強大的能力,也會擁有越來越大的自主性,最終它會演變成一個暴君還是一頭野獸,或者是擺脫人類的控制成為一個新的物種,現在還很難判斷,因為AI大模型發展得過于迅猛,以至于人們還無法及時進行理性判斷,甚至還無法確定它的倫理邊界。
第二,AI運用于戰爭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也是誰也無法阻止的趨勢。俄烏戰爭已經使無人機和巡飛彈等小型、低成本、低技術含量的武器裝備成為了決定戰場勝負的主要因素。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現在的俄烏戰爭已經升級,之所以這么判斷,是因為北約利用烏克蘭戰爭,使用遠程、大型、長航時無人機對俄羅斯境內重要目標發動攻擊,已經攻擊俄境內十多座煉油設施,而且還利用其無人艇攻擊俄羅斯黑海艦隊,至少已經造成11艘俄羅斯海軍艦艇損毀或沉沒,幾乎使俄黑海艦隊癱瘓。現在北約武裝人員不斷出現在烏克蘭戰場,主要就是在試驗新武器,這里說的新武器實際上更多的是指空天情報系統、戰場感知系統、無人打擊系統。如何反擊這種新的戰爭手段是擺在俄羅斯面前的新課題和新考驗,這場戰爭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俄羅斯與北約之間比拼新技術、新裝備的試驗場,隨著AI戰機、AI機器人、AI無人艇越來越多地投入到戰場中去,戰爭會越來越激烈,一方如果無法有效克制對方高智能武器的打擊,便可能遭到碾壓式打擊。
第三,AI戰機只是整個AI武器系統的一部分,AI武器系統應該還包括馬斯克SpaceX公司的“星鏈”、“星盾”、“星艦”,包括美國太空軍的空天系統,包括OpenAI公司推出的AI大模型以及基于這些大模型建立起來的用于軍事智能化戰爭目的的大模型,應該說AI戰機是由美國整個高科技為技術底座的軍事系統,美國搞AI戰機實質上是要主導未來戰爭,主導未來戰場,主導世界未來。因此我們可以說AI戰機的推出是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個重大變革和轉折,人類將進入智能化戰爭時代,美國正在定義和主導這場變革和轉折。我們同樣可以說,美國已經打開了未來AI戰爭的潘多拉魔盒。我們千萬不要再去糾結這種未來戰爭到底突破了倫理邊界沒有,到底符不符合人類道德和規則,因為AI戰機突破人類的倫理邊界是一定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如何適應這種競爭,參與這種競爭,爭取在未來戰爭中不被屠殺,不會成為未來世界的奴隸,而是成為未來戰場上的勝者和未來世界的強者。
第四,AI戰機的背后其實是算力的競爭,AI戰機的核心并不是戰機本身,而是背后支撐這種AI戰機自主性的算力,美國對中國發動高科技戰爭,發動芯片戰爭,最終指向的是AI戰爭以及算力戰爭。中國由于受美國制裁,在高端芯片特別是在英偉達高性能GPU芯片方面落后于美國,使得中國的AI大模型整體落后于美國,雖然現在華為的昇騰芯片已經能夠予以某種程度的彌補,但總體上仍然落后于美國。現在中國所要做的仍然是在基礎領域的突破,關鍵仍然是光刻機,只要光刻機方面實現突破,或以另一種方式在高端芯片實現突破,中國就很快能夠實現追趕和超越,否則中國因高端芯片領域所受到的制約不僅會影響到智能手機競爭,更重要的是還會影響到AI算力競爭,影響到以AI算力為基礎的AI國防體系建設,影響AI戰機研制和運用,最終會影響未來戰場的勝負。
第五,當前軍事領域已經開始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這種變革是由高科技突破所帶來的軍事技術突破。俄烏戰爭戰場形勢讓我們看到,那種以坦克和裝甲集群為主的大規模攻防戰時代已經徹底過去了,現在的戰場主要就是高空衛星、空中無人機、中遠程超音速導彈和長航時、遠距離打擊的無人機實施打擊。未來AI戰場機器人、AI戰機、AI無人艇等AI武器體系將會主宰戰場勝負。中國一定要適應這種軍事變革。總的來說,中國的無人機技術已經是世界一流,但由于AI算力落后于美國,所以在AI武器研制和使用方面也會落后于美國,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在高端光刻機、高端芯片方面努力追趕實現突破,另一方面我們要盡快實現新軍事變革和轉變,大量研制AI武器,從太空到空中、從陸地到海上,我們都要有AI武器的研制和運用。只有這樣才能使美國無法實現對未來戰爭的主宰、定義和控制。
第六,AI戰爭時代已經來臨,雖然對AI的發展、對AI的倫理邊界我們仍有擔憂,但我們不能因為這種擔憂而放慢甚至停止發展的腳步。當整個世界進入AI時代的時候,軍事的AI化是必然趨勢,我們一定要順時而動,絕不可逆時而為,如此才能對美國的AI軍事變革實施制衡和壓制,否則一定會受到美國在軍事上的碾壓式打擊。現在世界上唯一在AI領域或者說在AI軍事領域能夠與美國相抗衡的只有中國,中國一旦在AI軍事領域被美國完成代際領先,那么美國對全球的軍事霸權將會更加嚴重,將更加難以打破。因此中國軍事的AI化已經沒有時間猶豫,沒有時間浪費,唯其只爭朝夕,才能繼續站在餐桌上而不是被人列入菜單。
當前AI大模型發展迅猛,AI機器人也在越來越多的出現,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超越和取代人類,正如人類發現了放射性元素,明知放射性元素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仍然不遺余力地去發展,最終把人類帶到了核武器相互威懾時代,現在AI正在走著同樣的路,我們既感到擔憂和恐懼,又必須加入AI時代的競爭,并要努力跟上AI發展的腳步,也許這就是人類的宿命,也是中國必然要承擔的歷史使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