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競爭”關系之下的中美地緣爭衡
張志坤
美國針對中國的“戰略競爭”正在逐次展開的過程中,在這一過程中,霸權對中國發起的各種攻勢也紛紛登臺上演,如高科技攻勢、民主政治攻勢、經濟貿易攻勢、軍事挑釁與威懾行動、外交攻勢、網絡攻勢等等,這些攻勢隆隆作響、撲面而來,令中國不得不招架,不能不應對,這樣一來,中美之間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分門別類的各個戰場,比如科技戰場、政治戰場、經濟戰場、軍事戰場、互聯網戰場、太空戰場、外交戰場以及輿論戰場等,這些戰場當然不是中國需要的,更不是中國設置的,按照中國方面的主觀愿望,上述戰場一個都沒有才好。
但是,這并不是中國可以說了算的事情。不管中國是否愿意,美國都照打不誤,絕不手下留情,對此中國將沒有辦法搞任何形式的“非暴力不抵抗運動”,因此,各個戰場的具體戰斗一概都難以避免,并由此匯總成中美戰略斗爭的宏大畫卷與壯闊潮流。
這當然是極其復雜的戰略斗爭,需要分門別類地加以研究探討。這其中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戰場,即地緣安全戰場,值得特別注意。圍繞中國周邊的地緣安全爭衡較量將成為美國“戰略競爭”的重頭戲,對中國而言,這一領域的爭衡具有明顯的緊迫性與現實性。
從類型上說,中美地緣斗爭將圍繞以下三個問題而展開:
一是海上通道
海上通道對于當今中國具有生死攸關的性質,以目前的情形看,如果這條通道發生梗阻或者被掐斷,則中國經濟將發生嚴重的滑坡,甚至可能還要出現大面積的塌方,而無論是何種情形,都將構成對中國的沉重打擊。因此,從中國的戰略利益出發,要么是將這一通道牢牢控制掌握,以確保無虞,要么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對這一通道的依賴。
美國完全洞悉海上通道對于中國的意義,這并不需要多少智慧,根本就是簡單常識之內的東西。因此,當初的“亞太戰略”也好,現如今的“印太戰略”也罷,美國都在瞄準中國的海上通道做文章,其企圖就是破壞中國的海洋運輸線,一旦需要,就能最大限度予以掐斷。
因此,爭奪海上通道的控制權,將成為中美地緣安全爭衡的第一個內涵,其具體工具包括但不限于海上武裝力量、海上基地、遠程打擊能力等;
二是陸上屏障
曾經有那么一個時期,北約把觸角伸向中亞的幾個斯坦國家,還要把蒙古納入掌控,西方集團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們之所以樂此不疲,并非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而是要在中國俄羅斯背后插上一刀,這是典型的地緣安全爭奪案例。
從基本的戰略常識出發,疆域外的淺近縱深對于國家安全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這就是俄羅斯絕不允許北約東擴至烏克蘭的根本原因。
圍繞中亞斯坦國家及蒙古的地緣安全爭奪目前暫時歸于沉寂,原因并非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改惡從善、放下屠刀了,而是條件不好、力有不逮也已。他們非但沒有放棄惡化中俄兩國地緣安全環境的努力,相反正變本加厲地進行著,針對俄羅斯在干什么人們已有目共睹,而針對中國的行動正在加碼,這些行動正在東盟范圍內展開,在中南半島展開,在印度洋展開,在南太平洋展開,甚至連遙遠的非洲,也同樣在展開。
三是邊界熱點
鄰國之間的領土爭端與戰爭沖突歷來是霸權加以操縱利用的杠桿,對中國更是如此。美國已經深度介入中日釣魚島爭端,日本因此大受鼓舞、底氣十足;已經深度介入南海島嶼爭端,不斷為相關國家撐腰打氣,鼓動他們對抗中國;正在介入中印邊界爭端,插手尼泊爾。如果未來有一天美國軍事人員或武裝力量出現在印占中國藏南地區,筆者將絲毫不會感到意外。
從對象上說,中美地緣戰略爭衡將使如下國家成為焦點與要點:
一是菲律賓
菲律賓是美國的舊殖民地,美國勢力在這里有雄厚的基礎,這個國家也西化得很深,因而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真正的戰略橋頭堡,相比較而言,日本、韓國不過是美國的軍事占領地。
但菲律賓同樣也有厚重的親華基因,尤其是其經濟與政治上層,其中主張對華友好的大有人在,現總統杜特爾特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在中美之間,菲律賓存在向背取舍的重大抉擇,并非當然從美,也并非注定友華,關鍵取決于哪方得手,要看中美兩國誰下功夫大,誰的努力多。直白地說,就是要進行激烈的爭奪。如果美國勝出,美國軍事力量就可能重新進駐菲律賓,南海局勢就將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如果中國勝出,美國勢力進一步被趕出菲律賓,則中國地緣安全的穩定狀況將因此大為改觀。尤其在海上通道安全方面,將有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
二是越南
無論對于美國還是之于中國,越南都是一個戰略與政治的二重性特點十分突出的國度。越南與美國在政治上高度對立,美國的和平演變戰略與顏色革命手法對越南政權的威脅也十分嚴重,加之兩國之間那場殘酷的戰爭,所以他們之間在政治上沒有任何信任可言。但在戰略上,他們之間卻有強烈互相利用的企圖,越南的企圖是借美國壓制中國、消耗與牽制中國,使中國無暇無力它顧;美國的企圖是挑撥中越安全關系,進而把越南拉到自己這一邊來,從而破壞中國的地緣安全環境,使中國受到強有力的牽制與壓迫。美越之間是政治對立戰略接近,但中越之間是政治接近戰略隔閡,中越之間的政治關系在相當程度上又拉進了中越之間的距離,在中美之間未來越南將做何種取舍,這不僅僅是河內當局的事情,更是中美兩國激烈爭奪的結果。
三是緬甸
緬甸是一個民族四分五裂、政治高度碎片化的國家,表面上看是一個國家,但其實地方勢力林立,并且各自為政。這就為外部勢力深度介入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和廣闊的空間。
盡人皆知的是,緬甸對于中國的地緣安全意義太重大了,既有切身的安全利益,也有重要的民族文化關聯。也正為這一點,因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才因之對緬甸極度垂涎,他們的企圖就是對緬甸進行“民主化”改造,使之投入西方的懷抱,接受他們的支配。一旦達成這樣的目標,則中國在戰略上將遭遇沉重一擊,不但使邊界不穩,而且一條寶貴的陸上通道也將被掐斷,造成無可彌補的損失。
正是出于這樣的目的,所以,自從實施“重返亞太”戰略以來,包括前國務卿希拉里在內美國的政要們就馬不停蹄的跑到那里,他們同中國爭奪緬甸,其目的就是拉攏與操縱緬甸,進而達成支配的目的。預計這樣的爭奪今后將在中美之間愈演愈烈。
中美地緣安全爭衡勢在必行,勢必愈演愈烈,給我們提出如下值得思考的幾個問題:
第一,中國該不該有自己的勢力范圍
“勢力范圍”這個詞聽起來相當古老僵化,很遭人厭惡,但時至今日,勢力范圍不但仍然存在,而且還是大國行之有效的戰略杠桿。美俄兩國繞烏克蘭問題的角逐,就是典型的“勢力范圍”之爭——北約要將勢力范圍擴張到俄羅斯的邊界,而俄羅斯則一定要將美國的勢力范圍趕出去,要同北約之間留下必要緩沖區,以確保俄羅斯核心腹地的戰略安全。
現在,霸權正在中國周邊打造其新的勢力范圍,要將這個勢力范圍最大限度地逼近中國政治經濟中心。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是不是也需要在周邊打造自己的勢力范圍內,這是一個不能不考慮的問題,回答與抉擇將變得越來越現實和迫切。
第二,中國要不要建設海外軍事基地
沒有海外基地配系支撐的海上力量就是插在花瓶里的花朵,這個經驗教訓,在德、俄等國海軍的興衰成敗歷史上表現得淋漓盡致。現如今也是這樣,即便是一支全核艦隊,如果想要有效地遂行遠洋作戰行動,也需要完備的基地支撐,否則也難以發揮出應有的效能。人們都知道美國的航母編隊在全球大洋上耀武揚威,他們之所以有此能耐,不全是航母的本領,更重要的還有美國遍布世界各地的軍事基地為后盾,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不管多么強大的海軍航母大編隊,也難免要變成一群“流浪狗”。
現如今中國正在建設遠洋海軍,遠洋海軍的核心任務是保衛海上交通運輸線,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強大的艦隊和強大的基地一樣都不可缺少。就連簡單的中東海灣護航和反海盜都需要建立一個吉布提補給基地,更何況大規模的遠洋作戰行動。因此,客觀上中國需要建設一大批海外軍事基地,這樣的軍事戰略路徑當年蘇聯也曾走過,后來隨著蘇聯解體而大部坍塌,但如今的俄羅斯仍然死保在敘利亞的基地不放,使其成為支撐俄羅斯大國地位的重要砝碼。發展壯大中的中國已經越來越難以回避這個抉擇了。
第三,中國能不能越出國境主動出擊
必要時跨出國境主動出擊,這是戰略大國應有的權力,也是奉行積極防御并牢牢掌握主動權所必須的抉擇。前三十年的中國就曾多次跨出國境展開強有力的軍事反擊,除了著名的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外,還有中緬邊界地區的反擊戰,1979年的對越反擊戰等,這還不算1962年的中印邊境反擊戰,事實上這次反擊戰雖然不能說是出境反擊,但卻遠遠地跨過了實際控制線,同越境出擊具有相同的屬性,即它們都一概是跨過既定界限所進行預防性反擊。這些都是貫徹積極防御戰略的典型案例。也就是說,任何人也沒有規定中國只能在自己的國土上作戰。
但改革開放以來這一點倒儼然乎好像成了不成文的規矩,即中國只能在自己的國土上作戰,而不得越出國境。這就很成問題了。如果讓這種軍事戰略學說捆住手腳,那對中國走出去將是極大的制約,也完全不能適應對美地緣戰略斗爭的客觀需要。這個問題,也到了需早定大計,早做抉擇、早做相應準備的歷史時刻了。
概括起來說,對中國而言,未來不能讓霸權將越南、緬甸納入霸權戰略體系之內,這應該成為一條紅線;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美軍都不得越過“三八線”;如果菲律賓再次成為美軍的前沿基地,中國將把菲律賓全境列為火力覆蓋目標,對此應毫不客氣、絕不留情。強起來的中國應該樹立和建立起這樣的勇氣、決心與相應的能力,并在今后的戰略進程中為此采取積極果敢的行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