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環太軍演比跑龍套還不如
——評《解放軍參加環太軍演不是跑龍套》
中國藥科大學 張志坤
中國海軍第一次參加聲勢浩大的環太平洋軍演了,這一破天荒事件引起了廣泛的爭議,有人說中國海軍此次參演其實就是跑龍套,有的則堅稱不是,這就引出了一個看似滑稽實則嚴肅的問題:中國海軍不遠萬里來到來到美國,來到環太平洋軍演的龐大隊伍中,究竟是不是跑龍套呢?
要搞清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跑龍套。
跑龍套原是京劇術語,本意是指在舞臺上扮演劇中的侍從或兵卒,負責吶喊助威或烘托聲勢,用以表示人馬眾多,是一種以少見多的表演形式,其功用主要是為了陪襯主角,跟著主帥跑來跑去,搖旗吶喊,上來下去,烘托氣氛。因為京劇為國人喜聞樂見,故其名詞術語也為世人耳熟能詳,所以人們就在現實生活中對號入座,把那些替人幫襯、打雜或跑腿,做些無關緊要工作或扮演無足輕重的角色稱之為“跑龍套”。對于“跑龍套”這個角色及相應感受,相信許多人都有切身的體會。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中國海軍在環太平洋軍演中扮演什么角色,發揮怎樣的作用呢?
見諸于公開報道,中國海軍此次參演只參加外圍的7個課目,諸如火炮射擊、綜合演習、海上安全行動、水面艦艇演練、軍事醫學交流、人道主義救援減災、潛水等,而無權參加反潛、反艦、防空等核心項目。
不能參與核心項目而只能參與一些邊遠活動,這樣的活動有什么意義嗎?
堅決主張解放軍參加環太軍演不是跑龍套并為此發表社評文章的《環球時報》對此評價說,“兩國都有激進人士認為,兩國軍隊參加聯合演習只是‘面子工程’,無助于塑造兩國關系的性質。這種看法未必對。大國關系總是微妙而敏感,‘表面的’友好舉動也很重要,因為它們能創造‘氣氛’。中美如果保持友好性質的密切軍事接觸,那么就會影響各自社會對兩國一些沖突性質的看法,會加強他們對兩國間和平‘是牢固的’印象。”
考慮到《環球時報》的特殊地位,人們往往把這家報紙的意見當成權威的解讀。既然這樣,那么這篇社評對中國海軍參加環太軍演意義的詮釋應該是相當有代表性的。
這是怎樣的一種意義呢?
這好像是“表面的”友好舉動,盡管“也很重要”。
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這樣的舉動能創造“氣氛”,而這樣的“氣氛” 會加強兩國間和平是牢固的“印象”。
原來如此!原來一切都是為著“氣氛”和“印象”。
那么,如果進一步問,這樣的“氣氛”和“印象”有什么實際用處呢?
《環球時報》6月27日題為《解放軍參加環太軍演不是跑龍套》的社評又說了,“兩國軍方少互相說狠話,多一起搞些聯合演習,多相互參觀訪問,哪怕打打籃球,都可能為兩國全面理解并且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多贏得一些空間和時間”。
不得不說的是,這篇社評文章在此耍了滑頭:先是鋪墊說“哪怕打打籃球”都管用,接下來又說“可能”——僅僅是可能。既然這樣,我們不僅要問,這是多大的“可能”呢?如果可能的概率不高,那么中美兩軍一年365天,天天打籃球,連打十年,是不是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就鐵打一般了呢?再進一步問,原來中國參加美國主辦的環太軍演,就如同打籃球等價同值嗎?
既然這樣,中國海軍參加環太軍演恐怕就連跑龍套都不如了。如果說,果真能弄出點“氣氛”、“印象”還有點跑龍套意思的話,那么一旦墮落成“可能”,就連跑龍套都不如了,因為不管怎么說,跑龍套無論是在喜劇中也好,還是在生活中也罷,都還不可或缺,而中國海軍參加人家的環太軍演,簡直就是可有可無,或者干脆就是那熱臉去貼人家的冷屁股!
所以,筆者贊成“解放軍參加環太軍演不是跑龍套”一說,原因是這樣的舉動連跑龍套都不如。
附:解放軍參加環太軍演不是跑龍套
有23個國家參加的環太平洋軍演26日開始舉行,中國派出4艘軍艦首次參演。環太軍演是冷戰的產物,一直由美國主導,它當初的假想敵是蘇聯,如今做了模糊處理。
解放軍首次參演且陣容僅次于美軍,這是本次軍演的一大亮點。中美復雜關系具有很難概括的多面性,但兩軍關系被一些人看成中美關系的實際底線。對于中美能否建立戰略互信,持悲觀態度的人很多。但只要中美“不打仗”有著充裕的保障,整個亞太乃至世界都會感到輕松。
習近平訪美之后的一年多里,中美兩軍的對話交流是近二十多年最密集的。兩國防長、總長(參聯會主席)、部分軍種司令(參謀長)等都實現了互訪,兩國一年間舉行的聯合軍演次數有可能超過了歷史總和。這種前所未有的“熱絡”與兩國多領域的激烈爭執并存,共同塑造了“新型大國關系”的面貌。
很多人相信,中美兩軍都以對方為主要假想敵,兩國軍隊實際做的與兩國外交官嘴上說的相差很遠。但兩國利益的緊密交織又是鐵的事實,兩國經貿創造的利益和兩國軍隊代表的利益哪個更大很難說清。兩國都難以承受把對方從模糊的利益攸關角色變成敵人。反復權衡,中美小心翼翼地保護、擴大兩國關系的積極面,比毀掉它更符合各自的利益。
兩國都有激進人士認為,兩國軍隊參加聯合演習只是“面子工程”,無助于塑造兩國關系的性質。這種看法未必對。大國關系總是微妙而敏感,“表面的”友好舉動也很重要,因為它們能創造“氣氛”。中美如果保持友好性質的密切軍事接觸,那么就會影響各自社會對兩國一些沖突性質的看法,會加強他們對兩國間和平“是牢固的”印象。
中美之間的摩擦點越來越多,兩國都將堅持對各自“核心利益”的解釋,不會輕易后退。在一些兩國利益的重疊區,磨合將是艱難的,并且有風險。兩國軍方少互相說狠話,多一起搞些聯合演習,多相互參觀訪問,哪怕打打籃球,都可能為兩國全面理解并且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多贏得一些空間和時間。
中美有一些關鍵性分歧有待逐漸厘清。比如美國總懷疑中國的長期目標是要把美國的力量逐出亞洲,要打破亞太現有秩序,建立“中國的秩序”。美國還認為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維護領土主權的行為就是我們這些“野心”的證據。美國的思維方式中國人搞不太懂,我們最清楚自己戰略出發點的克制與溫和。在我們看來,美國的這些看法充滿了霸權思維。
中國人最擔心美國要遏制中國崛起,最不接受華盛頓有顛覆中國的長期圖謀。但美國一再否認它有遏制中國崛起的意圖,在我們看來充分顯示美國對華戰略惡意的行為,他們解釋說那只是美國價值觀的體現,或者反映了美國社會的“多元化”。
中美既海量合作又高度防范的關系是人類歷史上大國之間絕無僅有的。中美的相互認識是前所未有的挑戰,雙方都不能輕易畫句號。
中國在今后很長時間里仍將整體上弱于美國。我們一方面要敢于維護自己的利益,在與美國反反復復的爭執中摸索兩大國摩擦的分寸。另一方面我們要越站越高,形成對兩個大國間復雜紛爭的戰略包容。隨著中美關系往前走,兩國社會都可能產生更多悟性及平和,原本一些不可思議的東西有可能被習慣。那樣的話,未來的“新型大國關系”將別開生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