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西婭會不會變成怪獸(組圖)2010-05-24 04:32:00 來源: 河南商報 |
![]() |
它能定制成藻類吸收二氧化碳轉化為能源或者定制成某種細菌生產燃油或消解毒性廢物
也能引發物種失控或被用來制造生物武器如何控制這比原子彈更厲害的發明引發擔憂
20日,美國一研究小組報告稱合成了一個人工基因組,這預示著人類探索人造生命邁出重要一步。但更多人則擔心此研究成果會被用來合成大量生化武器,造成恐怖威脅,甚至“顛覆人類生命本質”。
奧巴馬已致信要求評估其風險。外國評論認為,此技術應用廣泛,但也伴隨著極大的風險,因此,各國應保持理性,加強管制相關技術。
什么是“人造生命”
這是第一個人造細胞
21日出版的《科學》雜志說,科學家經過15年反復實驗,耗資4000萬美元,制造出了“人造生命”。
“這是第一個人造細胞。”領導研究的克雷格·文特爾說,“這是地球上第一個父母是電腦卻可以進行自我復制的物種。”
項目的負責人文特爾將“人造生命”起名為“辛西婭”(Synthia,直譯為人工合成,此處意為“人造兒”)。
基因由
108萬對“字母”組成
據媒體報道,這一技術是一個有華人參與的研究團隊研究完成的,他們在實驗中制造出世界首個完全由人造基因指令控制的“人造生命”。
報道指出,這個研究團隊重塑“絲狀支原體絲狀亞種”(Mycoplasmamycoides)這種微生物的DNA,并將新DNA片段“黏”在一起,植入另一種山羊支原體中。新生命1個月前誕生,這種微生物由藍色細胞組成,能夠生長、繁殖,細胞分裂了逾10億次,產生一代又一代的“人造生命”。植入的DNA片段包含約850個基因,而人類DNA圖譜上共有約2萬個基因。
研究員建構的染色體中的基因,由108萬對“字母”組成,研究員并在合成基因上留下“水印”,包括46名科學家和研究員的名字、研究所的網址,以及愛爾蘭作家JamesJoyce的名句“生存、犯錯、倒下、戰勝,用生命創造生命”。
價值可能超萬億美元
文特爾表示:“‘辛西婭’其實是一個人工合成的基因組,是第一個人工合成的細胞。”項目組其他成員表示,這僅僅是一個更宏大工程的一小步,未來他們甚至可以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定制”的有機物。此外,未來科學家還可以制造出能夠產出石油或專以二氧化碳為食的環境友好型“人造生命”。文特爾自信地說,“人造生命”將成為非常強大有用的生物學工具。
文特爾已與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達成協議,要創造出可以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把其轉化成能源的藻類。他認為這一創新的價值將可能超過1萬億美元。
驚動總統
奧巴馬要求評估技術、倫理風險
克雷格·文特爾的這次“人造生命”的成功,也得到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注意。他當天致信負責生物倫理問題研究的一個總統委員會的主席、賓夕法尼亞大學校長埃米·古特曼,要求委員會評估這類研究在醫學、環境、安全等領域的影響。
奧巴馬在致信古特曼時也表示,需要確定這類技術的合適倫理界限,將其危害控制到最小程度。
爭議
“人造生命”可能制造生物武器
對于這項成果,科學界反應不一,有些科學家評價頗高,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科學家心情復雜,態度審慎。
事實上,近年來,克隆技術、干細胞技術和基因工程等飛速發展,但它們引發的倫理和道德之爭從未止息。
支持者:可用于生產燃油或消解毒性廢物
“人造生命”相關技術的應用前景廣闊。研究人員希望借此更好地了解驅動所有生命的基礎機制,并利用基因工程制造某些種類的細菌,用于生產燃油或消解毒性廢物等。
國拉特格斯大學分子生物學家理查德·埃布賴特說:“這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一個轉折點,歷史上第一次有人創造了一個完整的帶有預定特性的細胞。”斯坦福大學生物醫學倫理中心主任戴維·馬格努斯甚至認為,這項研究可能開啟基因工程新紀元。
反對者:破壞生命的基本信念
美國波士頓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教授吉姆·柯林斯則反駁說:“這項成果破壞了我們有關生命屬性的基本信念,而這種信念對我們如何看待(人類)自己、如何看待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都非常重要。”
還有一些人擔心這項技術可能被用于制造生物武器。環保組織“地球之友”成員埃里克·霍夫曼表示,必須確保相關的法規到位,以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免受這項有潛在危險的新技術的傷害。
謹慎者:非真正意義的“人造生命”
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文特爾研究所只是部分合成了現有細胞,并未跨越“無中生有、創造生命”的界限。波士頓大學生物醫學專家詹姆斯·柯林斯表示,他不認為上述合成的單細胞生物體意味著一種“人造生命”形式的誕生,它只是一個帶有人造基因組的生物體,而非人造生物體。
擔憂
動物植物今后都能被電腦設計
咋控制這些能自我復制的家伙
20日出版的新一期《經濟學人》雜志封面文章預測,將來有一天,新的細菌、動物或者植物等生命體將被電腦設計,最后被人類制造出來。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創造生命的舉動比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更能證明人類掌控自然的能力。
《經濟學人》雜志認為,“人造生命”看起來是一件令人驚奇的事,這種技術具有眾多優勢。就短期而言,可以應用于制造更好的藥物、農產品、綠色燃料以及促進化學工業的發展;但從長期來看,誰也不知道它可能帶來什么樣的后果,這種技術與生俱來地存在著危險,如果濫用可能導致恐怖的災難。
該刊因此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何控制這些能自我復制的“人造生命”?誰能擁有“人造生命”基本工具的專利權?這些問題的答案無疑在于各國政策制定者如何保持理性,戒慎警惕,對此類技術加強管制。
鏈接
“人造生命”歷史
1909年丹麥科學家約翰遜首次提出“基因”這一名詞。
1980年世界第一個轉基因小老鼠誕生。
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誕生。
1999年中國獲準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
1999年美國科學家破解人類第22組基因排序列圖。
2001年中、美、日、德、法、英6國聯合公布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
2010年第一個“人造生命”誕生。
(本版文字綜合新華社、央視、《中國日報》等)
作者:聯系記者 (本文來源:大河網-河南商報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