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光,原名張青甫,1911 年生,河北深澤縣人。1930 年參加革命,任紅色革命互濟會平市西城區委委員。1931 年加入共青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32 年12 月11 日——1937 年10 月底,坐了五年國民黨的監獄。著有《征程漫漫——武光文集》、《不是夢——對文革年代的回憶》、《冬夜戰歌》、《鋼是自我煉成的——為國冒死闖敵后》、《刺梅——武光詩選》、《永懷新疆》等。歷任:共青團北平市西城區委委員、中共北平市委委員、團市委書記,中共直中特委委員、團直中特委書記,中共鄉吉特委書記,陜北公學干部處長,中共北平市委副書記,中共察哈爾省委組織部長,中共晉中區黨委副書記,中共南下區黨委書記,中共湖南省委委員、長沙地委書記、長沙軍分區政委,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委員,粵西區黨委第一書記、粵西軍區政委。1954 年調任中共北京航空學院黨委書記、院長。1963 年任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處書記、新疆自治區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1979 年任中國社會科學副院長、黨組副書記。1982 年任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參加革命
武光自幼聰慧精明,酷愛讀書,后來接觸了一位共產黨人翟少池,15 歲時成為一個黨外的布爾什維克。16 歲時,當上了“心里紅”的國民黨深澤縣縣黨部宣傳部長,暗地里大力宣傳馬列主義和共產主義,還組織了一個沒有名義的、在國民黨內部秘密反對國民黨的小組織。1930 年元旦剛過,19 歲的武光秘密離開深澤縣城,來到了北平,在白色恐怖中尋覓共產黨。此間,他給報紙寫稿,反映窮人的困苦生活和詛咒吃人社會的罪惡。經過苦苦尋覓和等待,終于找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群眾團體——紅色革命互濟會,并光榮地加入該組織。按照組織安排,他以拉洋車為職業掩護,在工人中開展工作。1931年,他光榮地加入共青團,并于同年轉為中共黨員。不久,擔任了中共北平市委委員、共青團市委書記。白天,辛苦工作;夜里,他還要忙著編寫和刻印小報《青工之友》、《洋車夫》。
獄中斗爭
1932 年12 月11 日上午,特委秘書長魯勤良來向武光匯報工作,武光正在給他寫指示信時,突遇一警察破門而入,武光掩護魯勤良脫身后,不幸被捕。武光在關押中,沒有絲毫暴露自己的政治身份和黨的組織,顯示出一個共產黨人對黨的忠誠,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
結束了近50 天的看守所非人的生活,他被押到天津高等法院,經簡單審訊后關進法院看守所。當看到很多熟悉的同志如王振世、王錦佩、趙杏村等都關在這里時,他感到很驚詫。武光被冠以“危害民國緊急治罪法”的有關條款而起訴。1933 年3 月中旬的一天上午,他被押出看守所上了囚車。他從容地挺起胸膛,無所畏懼地走向法庭,同國民黨法官斗智斗勇,駁得法官啞口無言。很多記者走到他面前伸出大拇指,夸他辯得好,一定會宣告無罪。但幾天后,審判長竟然不顧事實,沒有證據,沒有口供,以推測的方法強加給他莫須有的罪名,判決“以危害民國為目的而組織團體處有期徒刑五年,剝奪公民權利五年。”
1933年3月的一天,武光被河北省天津高等法院看守所送到河北省天津第三監獄,開始了漫長的監獄鐵窗生活。他用紙條寫下了“座右銘”貼在墻上:“監獄是熔爐,要把自己當做一塊碎鐵,鐵可以煉成鋼。”他還和難友們醞釀發動絕食斗爭,被獄方獲悉。不久,他被押解到“河北省第一模范監獄”。他被囚在這牢籠之中,每天只能仰望天花板,過著死寂苦悶的生活。他和難友們經過同獄方不懈斗爭,終于迫使獄方同意了政治犯的一些要求,可以閱讀《國聞周報》、《東方雜志》和一般性的社會科學書籍。他還巧妙地弄到鋼筆尖,用粥湯當墨水,寫在《農民運動大綱》和《現實文學》刊物的天頭或字行的空白處,待米湯干后,用碘酒刷出字體。他在這兩本書上寫滿了舊體詩詞,這些詩詞反映了他幾年鐵窗生活的心聲,既有對黨組織的摯愛之情,更有對敵人殘暴的憎恨和堅定出獄后對敵斗爭的鋼鐵意志。武光把國民黨監獄當成學校,學到了一些在過去的革命斗爭中沒有時間學習的東西。除政治和文學的書以外,他還學過日語和英語,當時已能粗讀日文小說,還能把英語小說《茵夢湖》和《倫敦塔》翻譯成漢語。
武光除了學習外,還不斷與監獄當局進行斗爭。他聯絡武競天、王振世、趙杏志等同志,建立了獄中秘密的中共黨支部,被推為第一任獄中黨支部書記。之后,同志們感到斗爭的力量更大了,信心更足了,更有計劃了。武光還琢磨出利用囚室內暖氣管“打電話”聯絡同志的方法,打破了監獄對政治犯的孤立封閉。
武光將監獄當成鋼廠:進獄時是鐵,出獄時是鋼。他在獄中寫了一首詩:“敵靠監獄逞兇頑,我將敵獄當樂園。冰山高寒育雪蓮,生鐵喜得爐中煉。謝敵對我苦煎熬,煉我骨硬志更堅。來日出獄去決戰,定滅蔣朝換新天。”此詩折射出他無比高潔的思想境界,顯示出他不畏強暴的大無畏精神和堅強不屈的鋼鐵意志。
武光除創造“打電話”等聯絡方法外,還通過精心學習《百科全書》,創作了自己的“速記術”,用以記錄秘密。他在獄中始終堅持每天日出而起、日落而寢,還常練習伸腿、彎腰、曲臂、轉動,每次活動到身體發熱為止。他這樣日復一日堅持鍛煉,既煉出了鋼鐵一般的意志,又保持了健康的體魄。
1937年8月4日, 北平被日軍占領。1937年10月的一天,武光終于在余剩刑期不足一月的時候被釋放。
千難萬險找母親
武光出獄后,他的心情本應舒暢高興,然而他卻感到困難重重。盡管他在獄中曾任政治犯中的支部書記,但他畢竟已經離開黨組織將近6年了。北平已經是日本軍隊的天下,黨在哪里呢?他試著去找先于他出獄的郭達、榮高棠同志,但他們都已經離開北平。于是,武光在自己的記憶里努力尋找著當時黨組織關系的蛛絲馬跡。就這樣,他經過多方尋找,終于找到王錦佩同志的哥哥(王錦佩同志當時已經不在北平),通過他間接打聽到了黨組織的消息。
在黨組織聯系人的幫助下,武光化裝成平津流亡學生從北平乘火車到天津,又從天津海港冒著空中的飛機轟炸乘船到青島,爾后繼續乘火車到濟南。然而不巧,此時日軍正搶渡黃河,濟南師范學院已經人去樓空。至此,武光沒有找到黨組織在濟南的聯系人。
找黨,一定要找黨!武光用盡全身力氣扒上了南下的火車,冒充平津流亡學生,在日本飛機不斷掃射的情況下,從濟南經徐州輾轉來到西安。日本飛機追著火車,不停地用機槍低空掃射,乘客有死有傷,武光未被機槍射準,幸免于難。他自言自地說: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就是走到天涯海角,遇到刀山火海也一定要找到黨組織。
到了西安,武光找到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由辦事處介紹到云陽青訓班。凡是要求到延安去的,必須先到云陽鎮,那里有中央辦的青訓班,先在那里學習,然后經他們同意才能介紹到延安去。武光聽說后興奮不已。受過千辛萬苦,經過千難萬險,武光終于到家了,找到了母親——親愛的黨。
可是,在青訓班里,他受到了冷遇,不被理解,甚至被懷疑。青訓班負責人說,按有關規定,凡是從國民黨監獄出來的人,必須有黨組織或有關同志證明方可準許到延安去,但沒有人能證明武光是否坐過國民黨的監獄,或在獄中的表現如何,就是在北平一起做過白區工作的胡喬木這時也無法為他作證。雖然當時還有在北平為了掩護革命工作曾經與他做過“假夫妻”的朱凝同志,這時也在青訓班,但她是從南京國民黨監獄出來的,也不可能為他作證。此刻,他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1936 年從北平出獄后去了延安的武競天同志。他向青訓班提出,現在已在延安的武競天同志完全可以作證,并且他已給武競天和黨中央寫了信,可否再等幾天。青訓班表示不同意他在這里等,要求他立即離開。
他不辭千辛萬苦、千難萬險,為了回到黨的懷抱,在敵人機槍的掃射下,冒著生死危險,來到黨中央的大門口,竟然遭到傷透心的冷遇。如果不是他那堅毅如鋼的信仰,他會做出什么選擇呢?他忍受住了委屈,擦干了眼淚,憤然離開了青訓班。他決心到抗戰前線去,用鐵與火來證明自己是無私無畏的真正共產黨員。
武光隨著平津流亡學生又來到山西臨汾,找到八路軍山西辦事處。辦事處根據武光自述的情況,將他介紹到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那里,武光見到了1931 年同在北平開展地下工作的林楓同志。林楓高興地對武光說:“你放心,我們已接到中共北平市委的電報,把你在獄中的表現和出獄的情況已清楚地告訴我們了,從今天起,你就回到了黨的懷抱。”
1937 年12 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任命武光為中共鄉吉特委書記。武光于1938 年1月到山西鄉寧縣開展建黨工作,在鄉寧縣馬王廟秘密建立了鄉寧縣第一個黨的組織——中共鄉寧縣支部。他在鄉吉特委工作期間,對黨的發展不僅抓得緊,而且十分謹慎,采取積極、慎重、隱蔽、穩妥地發展黨的方針。當時曾有人有不同的看法,認為他的作法是不放手,手工業方式,有地下黨的作風,不適合抗戰形勢大發展的客觀要求。后來在“晉西事變”發生后,其他不少地區的黨組織垮掉了,而鄉吉地區的黨組織經受住了考驗。1941 年武光從延安奔赴敵后,途經中共晉西北區黨委見到林楓同志時,他對武光說:“經過殘酷的‘晉西事變’,證明了當年你在鄉吉地區的建黨方針是正確的。”
武光還在鄉吉地區創建抗日革命根據地。1938 年2 月臨汾失守后,在鄉吉地區首先建立了八路軍獨立第一游擊隊。武光于1939 年春離開鄉吉特委前,將汾河南北各縣的抗日基干武裝自衛隊分別編為兩個正規旅。1939 年3月底,武光離開鄉吉地區,到延安馬列學院學習。當時,馬列學院的物質生活是艱苦的,但精神生活是愉快的,武光視馬列學院為冶煉人才的“熔爐”。
冒死穿越火線
1941 年,日寇在敵后各抗日根據地實行燒光、搶光、殺光的“三光政策”、“誘降政策”和“蠶食政策”, 抗日軍民和各級干部死傷慘重,敵后各抗日根據地大大縮小,抗戰到了極其嚴重的緊急關頭。
在極端不利的形勢下,為了扭轉被動局面、堅持持久抗戰,黨中央、毛主席做出重大決策。一是實行精兵簡政,包括將延安的陜北公學、中國女子大學、西北青年干部學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學。二是為保存革命力量、保存領導干部,將敵后各抗日根據地的領導干部留下少數人堅持領導斗爭,抽調大批領導干部到延安學習,借以保存干部,以待時機。
這時候,時任陜北公學干部處長的武光卻想:敵后抗日吃緊、困難嚴重,正是需要干部、需要人的時候,我應該向組織要求到敵后抗日前線去,實現自己為民族解放、為黨獻身、爭取抗日戰爭早日勝利的宿愿。
一開始中央組織部不同意武光的要求,經武光同志再三要求,組織上終于同意了。組織上勸他去晉綏根據地,那里西靠黃河,北靠陜北中央根據地,敵人來少了就消滅它,來多了領導機關就可以渡過黃河進入陜北,在那里比較安全。曾在山西工作過的武光同志對此非常清楚,但是他卻堅持到最艱苦最危險的冀中根據地去,那里敵人掃蕩最頻繁、“三光政策”搞得最兇、干部犧牲最多。
武光攜警衛員郭沖同志離開延安后,途徑延川、清澗抵達綏德,在那里與新婚幾日后便分手的愛人汪清見面,汪清當時隨陜甘寧邊區選舉工作團正在綏德搞選舉工作,武光到時她 已將工作交給別的同志,準備隨武光奔赴敵后。從綏德根據地出發,賀龍同志派部隊護送他們突破敵人封鎖線,但幾經波折、三次遇險(有一次炮彈在身邊開花,有一次意外遭敵突襲,還有一次險些被俘),終未突破敵人封鎖線,武光一行不得已返回延安。
回到延安后,他提出一個大膽設想,將新婚的妻子留在延安,自己帶少數幾個人化妝偷渡封鎖線。我軍兩個團輪流護送都過不了敵人“插翅難飛過”的鐵路封鎖線,少數幾個人化妝偷渡能保證安全嗎?武光心想,部隊護送過不去,是因為目標太大,容易引起敵人注意,個別人化妝偷渡,雖然風險很大,但卻有可能成功。于是,“東西山間遇驚險”、“東下不成改北上”、“宛平深山斗病魔”……一次次出生入死的戰斗、一回回艱難曲折的故事,武光同志帶領的小隊人馬——這些革命先驅的鋼鐵意志,就這樣磨練而成……
1942 年6 月初,武光一行好不容易戰勝艱險,保住生命,愉快地抵達中共中央晉察冀中央局駐地。1942 年8 月,黨中央決定派武光去平北地委任副書記。平北和冀東地處深遠的敵后之敵后,那里的對敵斗爭較其它地區更殘酷,武光帶著隊伍艱難前行,在行軍中不斷調查沿途的敵情、我情和民情。途中,武光突患重傷寒病,隨武光同行的干部們無不擔心他的病情,既想不出好的辦法,又不忍心離他而去。武光用微弱的聲音和手勢向身旁的干部們示意:必須趕快繼續前進,越快越好。同志們按照武光的示意,向平北出發了。武光留下一位區委干部和一名戰士,途中戰士失蹤。武光的病雖尚未痊愈,他和區委干部繼續前進,要通過北平西郊這片敵人的鞏固區,鼓足勇氣抵達塞外延慶境內的海陀山。到1942 年11 月底,武光抵達平北地委。武光和平北的英雄兒女們,在長城內外不畏強敵,勇于斗爭,善于斗爭,用生命和鮮血染紅了那片神奇的土地,譜寫了一曲長城內外戰敵倭的壯歌,迎來了抗日戰爭勝利的黎明。
曾成功飛越西藏高原的“北京一號”
嘔心瀝血為國家
建國后,武光擔任了一系列重要領導職務。1951 年初夏,中共中央調武光到廣東,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委員、粵西區黨委書記。
1954 年調任中共北京航空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在武光不平凡的革命生涯中,最令人敬佩和難忘的是他在北航勤奮工作了十年,這十年是他生命中最輝煌的十年。武光在北京航空學院任院長期間,不唯上,不唯書,不隨風,只唯實。他充分發揮了主動性、預見性、創造性。武光在北航一直強調:“培養又紅又專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辦好學校的關鍵”。 今天的北航人,每當回顧上世紀50 年代武光在北航工作的時候,無不為武光那艱苦創業力爭上游的精神所感動。1958 年大躍進時,武光在北航勇敢地提出:“寧愿接受100 面白旗,也必須把教學和科研的紅旗拿到手”。結果,師生員工動腦又動手,大戰100 個晝夜,于1958 年實現了三個型號飛行器的上天。
武光在北航工作的十年中,開展了大量獨創性的工作,使北航從初建到發展取得了五十年代輝煌的業績,這些和武光與眾不同的開拓進取、創新求實、勇于超越奮進的革命精神是分不開的。幾十年后的北航人,依然在懷念武光年代,人們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對北航的自豪感,至今在北航校園里,青年學子們都知道北航創建初期,有一位嘔心瀝血、艱苦奮斗為北航的輝煌奠定良好基石的武院長。
1963 年,武光任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處書記、新疆自治區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他一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便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忘我地辛勤工作,在團結少數民族干部和群眾方面,他想盡辦法,不遺余力,因而得到少數民族干部和群眾的好評。
雖然在文革中遭到冤屈,但他始終相信黨,相信毛主席,繼續勤勤懇懇地為黨和人民做有益的工作。
青山不老夕陽紅
武光離休后,實際上是身離心未休,把自己的時間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序,豐富多彩。參加黨內外必要的社會活動,熱情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主持謀劃出版了反映平北抗日斗爭的回憶錄《巍巍海陀山》,以他為主籌劃建立了平北抗日紀念碑和紀念館。他還關心國際共運,關心世界形勢和民族解放斗爭。武光有顆年輕的心,曾寫下:
不越長城非好漢,
坐穿鐵牢志彌堅。
八十不老仍展翅,
九十敢比青壯年。
誓除私魅凈宇內,
定教公字統人間。
我們去看望這位百歲高齡的老人家的時,老人感慨地說:“我真沒想到我能活一百歲呀!”正如一名青年在《冬夜戰歌》讀后感中所說“武老之所以長壽至今,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武老的人生歷程中,始終有著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堅強的意志,始終有把個人生命置于度外的精神,始終在困難危險面前保持著革命氣節和革命英雄氣概的精神。正是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使他經受住了如此的磨練,生命才如此頑強。”“想健康想長壽的人們,更應該去用心體會武老當年和現在用實際行動賦予生命的內涵和意義。”實際上,武老之所以長壽的秘訣,已經在他所作的一首《雪蓮》詩中披露出來:雪蓮長在冰山巔,勇抗寒敵腰不彎。苦戰終生無他志,舍己為人爭溫暖。一塵不染無比較,不在人前顯風騷。不與萬花爭鮮艷,對敵不讓半分毫。千年冰雪腳下踩,暴風狂吹志不搖。平生無心戀彩蝶,無私敢叫冰雪消。爭來春光照五洲,她在冰峰獨自笑。爭來春光照五洲,她在冰峰獨自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