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極必陰,陰極必陽,物極必反。或許就是這個原因吧,日本在經歷了西醫高度發達之后,發現了西醫巨大的缺陷,進而重新重視過去拋棄的中醫,這使日本的中醫開始高速發展。令人遺憾的是,在日本中醫發展之時,卻是中國中醫走向衰敗之日,這就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吸收大量西方思想,開始崇洋媚外,拋棄了中醫,而日本卻在此時重新認識到了中醫的重要性。
看看這個時代的一個代表性事件就知道了,那就是錢學森領導的人體科學研究,他力圖通過系統科學的突破實現中醫、氣功、特異功能的現代化,可它卻遭到了主流哲學界和科學界的全面打壓,最終人體科學研究被人為終止,大量研究人員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與此同時,中醫開始被當成不科學的東西,被納于西醫的一個專科來進行改造,這使中醫快速走向了衰落。
而同時期的日本,卻制定了一系列適合中醫發展的政策,使中醫藥產業在日本獲得了高速發展。最典型的一個政策就是“以教帶藥”,即通過大量培訓,使日本國民了解中醫,并優先使用中醫。有了巨大的市場,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就不可避免了。而此時的中國,卻在從小到大的教育中不斷樹立中醫不科學的思想,并快速地拋棄中醫,沒有了國民的認可,中醫就只能窮途末路了。
日本第一個支持中醫的政策就是開放了經方生產。1976年,厚生省正式將漢方藥列入健康保險,把主要的210個有效方劑及140種生藥列為醫療用藥,可以進入醫療保險,這樣患者個人就只需要承擔10%—30%的費用,大大鼓勵了漢方藥的應用。當下的日本,漢方藥廠有200家左右,漢方制劑多達2000多種。89%的日本醫生會開漢方藥處方,處方用漢方藥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長。在日本6萬家藥店中,經營漢方制劑的達80%以上,在藥局、藥妝店的顯著位置,基本都能找到漢方藥。
而我們中國呢?則按照西藥標準要求中藥,這樣中藥沒有一個能夠符合標準,如果不給中藥企業開后門,那么中藥產業就在中國滅亡了!即使現在學日本開放了經方生產,可要拿一個藥品批號需要幾百萬,這都嚴重地制約了中成藥的生產。日本的聰明之處就在于迎合了發達國家對中藥的認知,即食品添加劑,建立了嚴苛的衛生標準,從而把中藥推廣到了全世界,而我們至今還拿西藥標準來要求中藥。
日本第二個支持中醫的政策就是重視中醫教育。明治政府曾頒布法律廢止漢方醫學,1972年日本文部省批準綜合大學醫學部、醫科大學、藥科大學、齒科大學可開設傳統醫學教育課程。2001年3月,文部科學省發布《教育核心課程設置》,漢方醫學教育被納入其中。到2004年,80所醫科大學全部開展了漢方醫學的教育。
而我們中國呢?從小就缺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外語成了高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存在。而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無法了解中醫。更嚴重的是,西醫課程成了中醫學校的必學,這導致了中醫思維不斷西化,甚至中醫研究變成了用西醫來改造中醫。要知道,中醫可以包容西醫,西醫卻無法包容中醫,這樣來搞,只會把中醫卡死。
日本第三個支持中醫的政策就是扶持企業創新。中藥產生在幾千年前,它有一些方面很難適應當代,比如,有效成分不明,藥量太大,服用麻煩,日本用先進的萃取技術把有效成分提取出來,使服用藥的劑量大大縮小;再如,湯藥味道太苦,日本用了新型的片劑,膠囊劑,擺脫了傳統的水煎火熬。可以這樣說,日本中藥企業普遍采取了溫浸提取、減壓濃縮、噴霧干燥、真空冷凍干燥等技術使中藥劑型出現了較大的變革。現在日本制藥企業的科技人員占全國科技人員總數的60%,其研發費用占整個國家投入的80%。日本的三大漢方藥生產企業(三共、津村、鐘紡)的新藥研發費用均占每年銷售收入的10%—20%。
而我們中國呢?企業規模太小,投入研究的資金不夠,很難有能力投入眾多先進的設備,這使做出的中成藥很難與日本競爭。況且日本中藥在很早以前就打入了西方市場,中國很難從日本手中搶過來。現在的中國只能靠賣給日本原材料掙點蠅頭小利,大頭都讓日本藥企掙去了。
日本第四個支持中醫的政策就是建立嚴苛的中藥標準,并嚴格規范中藥生產,避免加入“人為”因素,使中藥看起來很健康。當然,這個中藥標準其實是衛生標準,因為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把中藥當成是食品添加劑,而不是與西藥一樣的藥物,所以,只需要衛生標準就行了,日本正是迎合了西方人的這種觀念,把中藥賣向了全世界。除此之外,日本還專門出臺了藥材種植規范,要求生產過程中盡量不用化肥和農藥,盡可能降低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對每個環節都有詳細記錄,以保證原材料的質量。
掌握了標準,就掌握了市場的龍頭,中國的中藥就敗在了這一方面。先是用西藥標準來要求,使幾乎使中國中藥全軍覆沒;之后日本搶在中國前面制定了適應西方的中藥標準,中國又差了一步。可以這樣說,中藥標準化,使日本領先中國一頭,早早被國際市場所接受。
日本第五個支持中醫的政策就是重視傳承。日本的中藥都是嚴格按照中醫經典來制造的,比如,中藥強調道地藥材,于是“津村藥業”先后在中國建立了70多個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藥材種植基地。國內擁有最多GAP基地的中藥企業是同仁堂,而同仁堂GAP基地也才只有8個。中國生產的大量藥材原料出口到日本,日本進行加工再把成藥賣到全世界。再如中醫古籍的傳承,日本漢方醫籍的藏書量僅次于中國,還有20多家漢方醫籍出版和翻譯機構,每年出版漢方醫藥書籍100多種。不僅注重古代書籍,日本還特別關注大陸和港臺地區最新的中醫藥研究動態,在大陸和港臺地區設立專門機構,收集所有中醫藥出版物,為其所用。
而我們中國,本來積累了大量偏方,秘方,它們就在民間中醫手里,可由于受到執業醫師法的限制,大量民間中醫被限制行醫,于是大量偏方、秘方和中醫絕技從此失傳,給了中醫致命一擊。
現在中國中藥企業遠遠落后于日本,看看日本在世界中藥市場的表現就知道了,它們生產的中藥在世界中藥市場大行其道,如正露丸、救心丸、柴苓沖劑等產品占有70%的世界市場份額,而中國占有的比例極其可憐,別人一家藥企一年的產值就相當于整個中國中藥產品的出口總額。看著日本靠中國老祖宗的技術賺得盆滿缽滿,中國只能靠賣原材料掙點蠅頭小利,管理者早就眼紅了。可是到底怎么才能夠促進中藥產業發展,并超越日本并沒有好的思路。
事實上,日本中藥產業有一個大坑,那就是廢醫存藥。要知道,中藥是講辨證的,因人而宜的。從中醫學原理就可以知道,不管是什么藥,只要加劇了人的體質偏性,人參也是毒藥,只要緩和了人的體質偏性,砒霜也是良藥。如果不能夠根據每一個人的體質偏性特點用藥,很多中藥不僅治不了病,而且還會產生副作用。
最典型的就是日本的小柴胡湯事件,當年日本把小柴胡湯作為治療肝炎的標準用藥,卻不知道肝炎在中醫上有兩個病因,一個是細胞的功能亢進引起的肝炎,一個是細胞的功能低下引起的肝炎,兩者的治法是完全相反的。對于細胞功能亢進引起的肝炎,用小柴胡湯是沒錯的,但對于細胞功能低下引起的肝炎,就需要用桂枝湯。日本人不講辨證,讓所有肝炎患者服用小柴胡湯,結果一部分吃出了嚴重的副作用,還死了一部分人。結果讓藥廠直接倒閉,董事長判刑。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當下市面上生產的中藥,如果用不對人都有副作用,只是副作用小沒有人重視罷了。如果長期服用,極有可能產生嚴重的副作用,甚至死人,這對所有中藥企業都是一個隨時可能落下的“大雷”,當然,這對中國中藥企業是雷,對日本企業也是雷。如果不能夠解決辨證的問題,中藥企業是極難實現突破的。
中國中藥企業如果想超越日本,就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中國要避免學日本廢醫存藥,而是要根據中醫學原理,辨證地用藥,這樣才能夠使中藥產業健康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