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文化,是思想,是精神,是以自然規律尋求人生的“指南”,是永恒的;西醫是科學,是技術,是通過化學改良或是改變物質使之對某段人生質量“改善”的技術,是隨時可變的。中醫西醫“源頭”不同,治則不同,是兩股道上跑的車。所以,“中西醫結合”的內核是“優勢互補”,而不是其它。中醫是無法以現代科學的手段進行所謂的改善、發展和傳承的。中醫能成大器者,必定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大智慧者。
中醫即中華文化主流的一部分,其立論一開始就頂天立地,充盈于天地(宇宙)之間,人在其中與天地者和合且貫通(人亦是天地)。萬事皆不出天地,所以,中醫的立論是不需要所謂的發展的,除非大自然“天地人”結構改變。中醫只需在運用中隨宜變化就行。因為,中醫的辨證論治,是在“自我”達到最大“和諧”后的實施。
而西醫則不然,就像在平地上搞建筑,看著環境、摸著風向,仰著頭朝天量高,一個方向的往上蓋。一旦覺得不合適了,就“拆違、拆舊”,重新變化“模樣”再來,即有了現代人們所認識的所謂發展。其實,西醫是為了迎合眼前的某種狀態,在事后用新的“不合適”(當時覺得合適)去取代舊的“不合適”,在自己制造的廢墟上摞疊,至今也沒有達到“天”的高度,更別說順應生命和自然了。說句到家的話,西醫的“發展”就是用新的錯誤,取代舊的錯誤。不過是新的錯誤和舊一樣,得實施過一個階段才能知道罷了。如此循環而已,永遠達不到人類生命與自然的高點。
最現實的例子是藥物,因為中藥(本藥)源于自然,“天不變,道亦不變”,所以,中藥自有史以來基本不變,只有充實和隨機隨適應用的變化(組方),對于不懂中醫的人來說,這就是“守舊”“過時”。而真正的中醫,卻要耐得住寂寞,在“天地”間往復“遨游”,久而久之可得真諦。而西醫在藥品使用一個階段以后,副作用明顯顯現,就要廢除,要像“尋求刺激”一樣,就會在實驗室里進行所謂“發展”“創新”,重新研究更換新藥。
我并不反對和排斥西醫(西方現代科學),西醫有西醫的法則(不要強加于中醫),也有西醫的長處,西醫能在短短的百十來年(20世紀初的“協和”理念始)中就能“稱霸”中國醫界,能被中國社會普遍接受也足以證明了西醫“長處”的優勢所在。學習西醫的長處,并非是“西化”,如果把中醫全盤西化了,那還叫中醫嗎。
對此,晚清名醫張錫純,試圖溝通“中西”醫療參合的路子,在繼承和發展中醫藥的過程中,守本借鑒,發古人之未發,不失宗傳,以中為本、以西為輔,“辨證論治、選藥立方,注重實踐,講求療效,并有不少獨到見解”,通過臨床經驗總結,成就了醫學名著《醫學衷中參西錄》。因其時,西醫初東,又限于本人乍識西醫及時代的局限,再是獨辟蹊徑,探究中難免牽強附會,或有疏謬。但其思路正當,為發展壯大中醫藥事業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為后人“衷中參西”做出了榜樣,踩開了新的途徑。
現在醫學界的最大“毛病”,就是把不能同類而語的中醫用西醫的標準來衡量(現在好多的中醫院還是中醫院嗎?倒不如說是西醫的附屬醫院)。西醫的迅猛壯大,也不能排除人有“棄深就淺”“避奧趨簡”(中醫深奧,非文化不成;西醫簡淺,有技術便可),為近利所誘而疏忽“根本”的弱點。
中西醫結合,不是一方壓其一方,也不是一方奴于一方,更不是雙方各行其是。而是為了治病救人,中西醫必須團結一心,目標一致,絕不可以自優看彼缺,要互相補缺,互相提攜,互相避讓。中西醫各有其長,但治則兩異,西醫“點對點”直沖“眼見”病變,中醫“運全局”輕重有分。西醫研究,數字推理,動物全上,表現深奧,實卻單一,或繞遠道而事倍功半,皆因以藥力對病力,或有不逮,還有毒副作用。而且,對于所謂“新病”,無以應對,大多是藥在病后才有。如藥即出可以概統之,醫類病而同藥,但效果表面快捷,名曰抑制,或淺而有后遺癥。中醫不然,因人、因地、因時,即同病也難同方,隨適化裁,看似繁瑣,運化在心,是全局與局部的有機統一。為中醫者,擬方如布陣,顧其六合,布敷全體,健功能而使自祛病,不留后患,實則快捷利落干凈,事半功倍,好處是蓄集倍力勝病、驅病(或如戰陣,圍三缺一)。并且,不論新病舊疾,一律藥在病前,有的放矢。西醫向中醫學習,重點就是要學習中醫全局觀的思想,以改善西醫偏狹的“局部”意識,使西醫的技術賦予宏觀的概念,才能有利于中西醫優勢互補,才能“洋為中用”,準確穩妥地做優毛主席所倡導的“中西醫結合”。
然而,令人憂慮的還是,那些視現代西醫科學技術為唯一正確極點的“主流家”們,神經質的以他們執著而狹隘的思想,一根筋的用上吊繩把自己掛起來,極力的炫耀和拔高自己,對中醫療效卻視而不見,或是無情地“得魚忘筌”,卻令人悲哀。這種現象,在近三年的“抗疫”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噫!這才是真正的危害性極大的迷信!我曾經說過:“對任何事物的盲目崇拜和反對都是迷信。包括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絕對崇拜。”
那些“主流家”們,是影響中醫發展最大的障礙。他們坐在西醫的“椅子”上,善于對中醫指手畫腳。他們侃侃而談中醫“這個”“那個”,在醫學領域既有話語權,又有決定權。他們以對中醫的一知半解(甚或不解),善于隨意“嫁接”中醫在“科學”方面的“錯誤”,他們的聲音具有很大的誘惑力(欺騙性),對中醫的傳承和發展,似乎沒有一點益處。可悲的是,自以為是的西醫“主流家”們,只知道西醫是西學的一部分,而不清楚西學卻是由中華文化浸淫而興的,“墨子是西學鼻祖”、“西學源出于墨學”,西人學中,巧竊于他用,才使西方科技(含西醫)領先于世界。對此,中醫藥界極需具有正義責任感的領頭人,挺起民族的脊梁,帶頭把中醫藥這把交椅,坐穩坐實。我是希望中醫在傳承有道和發揚光大的前提下,中西醫二者和諧共存,握手合作,體用互容,長短互補,摒棄攻擊和排斥,共同造福于人類。
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中醫的思想和易經的思想同源,足以指導人生、國運、世界運,它是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國家望塵莫及而不能具備的“人類精華”。就是這樣一個能澤被天下、恩德無量的“道德學問”,不但不被某些子孫后代所推崇發揚,還幾次差點被被“強奸”過的“奴仆”給廢除(自1929年始)。我就想,那些極欲廢除中醫的“奴仆”的祖輩們,在中國還沒有西醫的時候是怎么活過來的,而且還健康的繁衍了他們。現實的中醫因附勢于西醫,脊梁骨軟弱,屢爭而屢敗的“戰績”,已致現在中醫的狀況令人生畏。在專業性極強的不在少數的中醫院,也已經被西化,望、聞、問、切已經成了只能證明這里是“中醫院”的“擺設”,一切如西醫一樣全由儀器和化學代替診斷,醫患之間精神上“感覺交流”的中醫原則及辯證施治已淡化的可憐,在君、臣、佐、使組方原則的招牌下,極盡西醫組方之則的亂去加減,并且喜開大方、繁方。殊不知“大繁”目標散亂不明,甚或成了延病之餌,療效可想而知,難怪現在的一些中醫也不被人相信了(有的中醫為了名利在作踐自己)。
我曾在一處有名的中醫院,目睹一位兒科專家,在短短的半小時內就能以一個早已擬好的同樣的藥方開給四位性別年齡不同的患兒(完全違背了中醫的治則,成了技術流程)。還有在上世紀末,一次我在去南方學術訪問的飛機上,恰巧和一位中醫學博士(他自我介紹)并肩而坐,無意中我便與之聊起醫古文的《望診遵經》和《內經·五運六氣》,但他卻是顧左而言右含糊其辭(從他尷尬的面部表情,我已斷定他不知道,或是不懂,或是知之甚淺),卻興致勃勃還很自得的“吹”起CT如何如何勝過中醫的妙用。我沒有理由反對中醫涉獵西醫(多學有益),但我質疑的是一位有著中醫處方權的副主任醫師為什么不能正面解讀醫古文,要知道這是作中醫的“根本”啊!可想而知他是怎么組方的了,又可以推想他帶出的學生如何了,也可以認為他接受的是什么概念的中醫教育。試想一下,有這樣中醫的中醫院不要也罷!只是讓這些被西方意識“強奸”而又自娛的專家們糟蹋了祖宗傳下來的“血脈”啊!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發揚光大,要想立于不敗和領袖之地,在承運起勢的同時,就是要把自己特有的那一點令世界“稀罕、翹首和神秘”的東西 “略有保留”的“打”出去!讓別人嘗到“甜頭”,又不能盡學,才能有吸引力、凝聚力。不保留特有“神秘性”的任何事物,是引不起別人關注、甚至欲望的。“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就是因為外來的和尚有他的“神秘性”,就是人們常說的“你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東西”。這一點世界西方利益集團(尤其美國)在過去近百年的時間中做得再好也不過了。雖然,他們的目的多是“不善”者,但從客觀上講,他們所用的方式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以西方作為鏡子,運用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未嘗不可。
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本是不能改變的,也是改變不了的。如果,一個光靠“引進”、或別人“施舍”的東西來“改善”自己,替別人當吹鼓手的同時還要顯示一下自己的“能耐和榮耀”的民族和國家是沒有前途可言的,那將是“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最終是費力不討好,得不償失的永遠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步伐,而結果也是不堪想象的。不是國家被“侵略”(并不一定是武力,最可怕的是思想、是文化),就是民族被“強奸”,成為世界上可憐巴巴地被“奴役”的 “精神勝利者”。由此想到對西醫的過分“抬舉”與崇拜,再好也是走別人的路哦!亦步亦趨,永遠不可能超越向你施舍的前者。自信自立,強化中醫,大力發展中醫,走自己的路,并把自己的路堅實地踩出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毛主席早就說過:“我們中國如果說有東西貢獻全世界,我看中醫是一項。”
中醫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中醫所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傲立于世界的偉大精神!任何一個民族的精神都是與生俱來后,又通過大浪淘沙聚起的精華,它是伴隨著這個民族的產生而產生,強大而強大。民族精神只有其“民族性”,沒有其它“性”,它不會因客觀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是永恒不變的。只要地球上有中國人的存在,就有中華民族精神的存在,有民族精神中醫就不會滅絕,只不過有盛衰期罷了。
中國,就是中國,中醫是中國的!中華厚土必然會孕育出更多的中華民族的脊梁來,中醫的恩澤一定能普灑全球!
(朱樹松·2022年5月6日重修)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