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醫治國。
偉大領袖毛主席是一位“大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他的“大醫精神”。
“醫道中西各有所長,中言氣脈,西言實驗。然言氣脈者理大微妙,常人難識,故常失之虛;言實驗者專求質而氣則離矣,故常失其本,則二者又各有所偏矣。”
這是毛主席學習《西師意〈實學指針〉序》后所記,是目前可以考證的毛主席關于醫學的最早論述,這個時候的毛主席20出頭。
年輕時候的毛主席對中西醫便有這么清晰的認識,這種認識充滿唯物辯證法的深刻。
1929年2月,中醫經歷了一次巨大的危機,一個在日本留過學的西醫余云岫在國民政府衛生部召開的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上提出:取消舊醫藥,全盤否定中醫中藥。這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廢止中醫案”。
余云岫此舉引起了全國中醫的大抗爭,最終中醫取得了相對勝利,沒有被廢止。但此后中醫的發展并不順利。
在近現代中醫受到強烈的質疑和打壓的情況下,毛主席并沒有“隨波逐流”,而是非常重視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在困難時期,也非常重視依靠中醫藥的簡便驗廉來推動人民健康事業的發展。
毛主席說:“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建國以后,毛主席對中醫藥的發展做過很多重要指示,強調學習和研究祖國醫學的重要性,在50年代建立了中國中醫研究院以及北京、上海、成都、廣州中醫學院,開啟了我國系統的中醫藥院校教育。
在衛生領域毛主席還創建了一個偉大的赤腳醫生時代——1965年的626指示“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去”,培養了數以百萬計的赤腳醫生,在經濟并不發達的年代解決了廣大農村缺醫少藥的難題。而赤腳醫生最值得驕傲的本領最厲害的兩大法寶便是“一根銀針、一把草藥”,將中醫藥和為人民健康服務緊密地連接在了一起。赤腳醫生時代,也是中西醫結合的典范。
赤腳醫生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把當時的合作醫療稱為“發展中國家解決衛生經費的唯一典范”。
隨著毛主席的離去,上世紀80年代以后,赤腳醫生變成了一個歷史名詞,但直到現在,這份遺產仍然在發光發熱。
“大醫”毛主席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大醫精神”還影響著后面的很多人。
2003年,一場非*典來勢洶洶。2003年4月14日,非*典被列為法定傳染病進行管理。這么一定,中醫就被排除到戰場之外,因為在當年的傳染法里面,傳染病患者必須收治到傳染病醫院,而中醫沒有傳染病醫院。
這種危難時刻,90高齡的呂炳奎,上書國家領導人,為救民于水火、為中醫的未來與前途泣血呼吁:“中醫學是中國文化的脊梁,脊梁斷了,中華民族也就失去了獨立性、民族性,這個后果是極其嚴重的、不堪設想的。搶救中醫,是現時對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大事,是不能再拖延的了。”
可是,讓我們無比惋惜的是,在戰勝非*典的當年呂老先生便駕鶴西去了,享年90歲。
還有非*典英雄鄧鐵濤鄧老,當時已經88歲,但仍心系人民,心系中醫的傳承發展。鄧老所帶領的中醫團隊在廣州非*典戰疫中,創造了“四個零”的醫學奇跡:“病患零死亡、醫護零感染、病患零轉院、病患零后遺癥”。這“四個零”重逾千斤!每一個零的背后都是被中醫挽救的眾多生命。
但鄧老的功績在當時并不為人所共知,慶功宴上甚至沒有中醫的一席之地,這是對中醫刻意的遺忘。
鄧老于2019年1月駕鶴西去,享年103歲。鄧老留給后人的遺囑寫到:“我能留給兒孫最大的遺產為仁心仁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筆遺產早已交給兩個兒子。……”
不管是呂老還是鄧老,他們都心系人民健康,傳承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大醫精神”,是我等后輩學習的楷模。
2020年,中醫藥為抗擊新冠疫*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一年,中醫藥被明確寫入《傳染病防治法》中,要求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傳染病防治中的作用,此外,不管是傳染病防治專家咨詢委員會中,還是醫療救治中,都明確提到要有中醫學專家以及中醫醫院參與進來。
2021年,中醫藥成為抗疫主力軍,為我國“動態清零”政策的實現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2022年2月,香港第五輪疫*情亦是來勢洶洶,香港的醫療體系以及制度體系都有別于內地,在早期應對疫*情時明顯十分吃力,也一度出現失控局面,日新增確診和死亡人數持續升高。此前香港的中醫藥并沒有納入香港公共醫療體系,雖然香港的中醫界在抗疫中也在努力,但勢單力薄。直到中央派出德叔帶領的中醫醫療團隊以及仝小林院士帶領中醫專家組援港抗疫,中醫藥全面參與香港抗疫的所有環節,這才迎來轉機,無論是日增陽性還是日增死亡,都在快速下降!
經此戰疫,香港特首4月3日表示,香港要為中醫藥發展拆墻松綁!目前已經在建香港第一間中醫醫院,并已將中醫藥納入香港的醫療系統。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歷史經驗表明,在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道路上,中醫藥始終是重要的,走在前列的。
在2022年的清明節,讓我們深深地緬懷“大醫”毛主席,致敬那些已逝的老一輩的中醫人,他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永垂不朽,值得我們畢生學習。
《送瘟神二首》
其一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
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
其二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