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10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召開了新聞發布會,介紹近期中醫藥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的有關情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廣州中醫藥大學、海軍軍醫大學等單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新聞發布會。
其中就有我們比較熟悉的十次出征抗疫的張忠德,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李昱。
發布會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副司長邴媛媛介紹了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臨床救治情況:近期出現的本土新冠疫*情,各地都堅持“中西醫并重、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第一時間組織開展中醫藥防控救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會做總體部署,派出工作人員和中醫專家去支持中醫藥防治工作,推動中醫藥早期干預、全程使用、全面覆蓋。
具體來看,這里面又做到了幾個“第一”。
第一時間啟動中醫藥參與的應急防控指揮和救治工作機制;
第一時間應用中醫藥防控救治方案;
第一時間有中醫藥專家團隊;
第一時間用上中藥。
這四個“第一”體現了中醫藥參與新冠抗疫近兩年來形成的成熟有效的工作機制,也表明中醫藥已經成為抗疫主力軍的事實。
在治療方面,仍然是,對輕型、普通型患者以中醫藥治療為主,改善患者發熱、咳嗽、納差、乏力等臨床癥狀,減少向重癥發展。
對重型、危重型患者則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一人一策,發揮中醫藥在退高熱、促進肺部滲出吸收、改善胃腸道癥狀等方面的療效,減緩或阻斷重癥向危重癥發展,促進重癥向輕癥轉變。
在康復方面,仍然是中醫藥方法為主,應用中藥和非藥物療法綜合干預,促進功能恢復。
在預防方面,將中醫藥納入了“四早”。對集中隔離的密切接觸者和次密接觸者,以“點開藥到”為目標,第一時間進行中醫藥預防干預,確保中藥“應服盡服”、“能服盡服”。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如四川)還將中醫藥預防延伸到封控社區及一線重點崗位人群,確保有需求的居家隔離人員和一線工作人員“愿服盡服”。
目前,一線治療中,本土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從個別特殊情況人員外,都普遍應用了中醫藥。中醫藥治療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輪疫*情還是由德爾塔變異毒株引起的,病毒是變異了,但一直在一線抗疫的張忠德說,專家組(中醫)經過研判后認為,本輪疫*情仍屬于中醫“疫病”范疇,中醫治療的關鍵是要尋找到疾病的核心病機。
而經過和德爾塔的多次“較量”,張忠德說:德爾塔引起的疫*情,核心病因病機也沒有大的改變,還是屬于濕毒郁閉,僅僅由于地域、氣候、飲食習慣等因素不同,在證候特征上有所區別,出現了濕熱側重點不同。
張忠德的結論是:中醫藥為主治療仍然是非常有效的。
德叔還列舉了2021年5-6月廣州疫*情的數據,可以說,體現中醫藥療效,這組數據是非常有力的。
當時收治本土病例166例,單純使用中醫藥治療的患者達到了118例,占比超過71%,成功阻斷了57例有重癥傾向的患者往重癥轉變,效果是非常好的。
在真實世界臨床中,中醫藥防重癥的效果一直都在,也一直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還有記者問到新冠后遺癥的問題,問中醫藥在康復中能夠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這個問題是張忠德回答的,他講了一個對照研究。今年7、8月在江蘇開展的240例病例的隨機對照顯示,在現代心肺功能的康復基礎上,他們辯證使用中藥、針灸、太極拳等綜合康復方案,可以改善失眠、乏力、食欲不振、咳嗽等癥狀,明顯提高了這些患者出院后3-6個月的心肺功能,促進了肺部炎癥吸收,減少核酸的復陽率,顯示了中醫藥在新冠康復期的綜合干預優勢。
這樣的研究結果應該是媒體應該著重去報道的,可惜我們看到的比較少。關于新冠后遺癥的研究普通人看到的多是國外曝出的不太樂觀的一些信息,但我國因為有中醫藥的介入明顯有所不同,像德叔說的這個例子,就沒有見媒體報道過,但這是多么有說服力的案例。
還有記者問到了在對抗奧密克戎方面中醫藥能發揮怎樣的作用,民眾應該如何防范。
張忠德表示對奧密克戎非常關注,在收集其主要臨床表現,有病人出現會第一時間到現場采集臨床證候,分析核心病機,根據采集后的證候規律,看看和既往有什么區別,那么方案也很快會出來。
可以看到,德叔對此很嚴謹,但也非常有信心。
還是那句話,病毒會變異,但中醫藥總是現時的,它逃不開中醫的辨證論治。
有官媒節選了一些內容進行報道,但都比較簡單。
這場發布會值得更廣泛更詳盡的報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