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來,人類抗疫已到了打持久戰的階段,按偉人《論持久戰》中的結論,勝利必定是屬于我們的。當然,不只是我們國家,也包括全世界全人類。
有一則新聞說,在湖北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治療中,中醫藥使用率達75%以上,中國傳統醫學正在起關鍵作用。有句話是這么說:“西醫治人害的病,中醫治病了的人,”其中頗有令人思考之處。
據說,當年秦始皇焚書時,醫藥、卜筮、種樹等書籍不在禁例,因而保存下了從上古以來流傳的一些著作。塵封幾百年的敦煌藏經洞遺書中,關于醫學的卷子在100種以上,涉及醫理類、診法類、本草類、針灸類等方面,是我國出土的醫學卷子中最為豐富的。其中,醫藥學經典《本草集注》《新修本草》《食療本草》等最為著名。這些醫學文書,彌補了隋唐前后時期醫學文獻的空白,僅是《黃帝內經》的卷子就有好幾種。
隋唐時期中醫非常發達,很多醫學文獻在《隋書經籍志》中都有記載,可到宋代就不見了。但敦煌藏經洞里保存有大量醫書,據說70%的醫書都在這里面。屠呦呦因發現利用青蒿素救了很多人的命,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其實青蒿素在東晉時就已被發現,只是當時不會提煉。
藏經洞出土的《灸經圖》,是我國現存較早的灸法專著之一,因與傳世醫書內容不同且歷代醫籍未見收錄,成為各醫家研究的重點。其中,所倡導的治療腸腑病的重灸思想對后世醫學發展影響深遠。
有一個類似“神仙救急之道”的療法與藥方,與現代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西藥硝酸甘油的原理及療效相同,卻比西醫的療法早了1000多年。在敦煌出土后流落民間,由河北威縣中醫張氏家族保存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發現不少久已失傳的古代“經方”“救猝死中惡開竅方五首”,其中“著舌以通心氣”“用硝石、雄黃散劑啟病者舌,著散一匕于舌下,少時即定”,很像現在的急救措施。
宋代后失傳的唐代食療著作《食療本草》,也神奇地出現在敦煌遺書中。這部醫學殘卷收錄藥物200多種,以專講動植物營養和藥用醫療價值為特色。比如,我國最早出現的以山藥為主藥的食療粥方,是敦煌遺書中的《神仙粥》:“山藥蒸熟,去皮一斤,雞頭食半斤,煮熟去殼,搗為末。入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或韭子末二三兩在內尤妙。食粥后,用好熱酒,飲三杯妙。此粥善補虛勞,益氣強志,壯元陽,止泄精,神妙。”
現藏于法國的原藏經洞醫學卷子《雜療病藥方》中,記載了一個醫牛方“療牛肚脹困方”:“用豬脂半斤、鼠糞二十枚,服用時兩藥和勻,灌入牛口即可。”還有一個方子是治病馬的:“療馬黑汗欲死,上取汗鞋浸汁一升灌口……”
在敦煌遺書醫學卷子中,共有5篇珍貴的藏醫藥文獻。《藏醫雜療方》4000多字的譯文中,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其中,包括臨床各種診斷、藥物、炮制、病因病理、療法等,是古藏醫的一部臨床手冊。在俄藏敦煌文獻中有一份“婦科疾病民間單驗方”,從未在史志醫學科目書中出現過。
敦煌遺書的發現,誕生了一門關于整理研究敦煌遺書、敦煌壁畫及其他敦煌文物中醫藥史料的學科——敦煌醫學。早在20世紀初,羅振玉、馬繼興等中國學者和一些日本學者就開始研究敦煌醫學,但許多醫學類卷子,至今流落國外。(孫 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