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行學說探究中醫的根本問題
反思中醫【1】
五行學說,是中醫的哲學基礎,也是中國文化統一的哲學基礎,它不是儒家的,也不是道家的,也不是其它那一家的,但它又能被中國各個學派共同接收,因為它是中國文化更久遠的傳統。它不僅是一個哲學理論,同時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全息系統模型,既適用于自然系統,也適用于文化系統,同時又能把自然系統和文化系統統一起來。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復興中醫文化,我們有必要把關注的焦點從《黃帝內經》移到更深層次的哲學及其關系密切的信仰文化上去。
一
記錄夏商文化的《尚書》是我們所能見到的關于五行學說的最早的文字記載。《尚書大傳》說:“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指出了土與木火金水不同層面的作用及屬性。《國語·鄭語》說:“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也指出了百物形成離不開土,土與木火金水不同層面的屬性。
《尚書·洪范》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其象蟄藏,滋生,編者注,下同。),火曰炎上(其象茂發,溫暖,明達),木曰曲直(其象初生,縮伸),金曰從革(革,用刀剝獸皮,其象肅殺,收獲),土爰(引出)稼穡(稼穡,指播種和收獲,其象長養萬物,包含了生長收藏之意)。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進一步指出了土與木火金水的具體屬性。
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將“勝負”的意義引入五行,逐步形成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具體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生克理論,將五種原本獨立的“氣”象納入一個統一的系統,在五行之間建立起一個動態、穩定的系統結構,從此,五行學說具有了普遍的系統模型的意義,并且得到廣泛的應用。
對于五行,今日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有的說是構成世界的五種基本物質,有的說是對季節、方位和功能的抽象。我認為后一種解釋更合符中國歷史的源流,也合符中國文化更原始的“氣”“象”學說。而五種基本物質的說法,不符合中國人取象比類的思想傳統。但是,五行并非與五種物質無關,而是認識了五種物質的性能以后,借用五種物質的名字來分類統領所有的時空和所有的事物及其性能,從而使紛繁復雜的世界變得統一、和諧、有序,使人類可以掌控。所以,我們講五行,一定不要機械地把它看做五種具體的物質。同時必須了解,五行學說在其歷史演變的過程中,有意忽視了土行的特殊屬性,遺失了最重要的核心結構和功能,可謂差之一厘,其錯遠矣。
二
所謂全息系統,是指具有完整信息的系統,它可以是全息的自然系統,比如有恒星和行星組成的太陽系,就是一個具體的全息自然系統。它也可以是全息的文化系統,比如有道這個終極信仰(土性)文化形態和科技(木性)文化形態、經濟(火性)文化形態、文藝(金性)文化形態、政治(水性)文化形態組成的中國文化系統,就是一個具體的全息文化系統。它還可以是全息的自然與文化結合的系統,比如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中國文化系統,其中的中醫文化系統是這種全息的自然系統與文化系統結合的典范。
全息文化系統,具有三個垂直層級和五個平面層次以及三個時空維度。所謂三個垂直層級,是指一個文化系統包含抽象的文化系統、具體的文化形態、文化活動三個垂直的層級結構,其中具體的文化形態包括終極信仰文化形態、科技文化形態、經濟文化形態、文藝文化形態和政治文化形態,這五種文化形態構成一個完整的文化系統;具體的文化活動包括意識活動和物質活動,這兩種文化活動形成五種不同的文化形態。
所謂五個平面層次,是指一個文化系統的五種文化形態,形成五個同心圓的環狀平面結構,五個同心圓,由里及外,依次是核心的終極信仰文化形態,次級的政治文化形態,又次級的文藝文化形態,再次級的科技文化形態,最次級的經濟文化形態。這五種文化形態之間的關系,符合五行學說新的相互生克關系,就是信仰(土性)文化形態生育科技(木性)、經濟(火性)、文藝(金性)和政治(水性)等五種文化形態,五種文化形態相互促進又相互制衡。
三個時空維度,是指一個文化系統具有高度、幅度和歷史深度這三個時空維度。文化的幅度和文化的深度都與文化的高度成正比例關系,也就是說,一個全息文化的作用和影響范圍,以及它的壽命都取決于它的品質的高低,而一個全息文化系統品質的高低,從根本上取決于信仰的質量,即信仰的終極真理的質量。信仰的終極真理質量越高,這個文化的幅度就越大,壽命就越長,反之亦然。
三
全息文化系統和五行的結合,就會形成一個動態穩定的全息文化系統模型,可以被廣泛地加以應用,由此獲得新的發現。比如,我們用全息文化系統模型來考察中醫,就會發現,中醫的問題,根源在于全息性不斷流失。上古的中醫,本來包含了信仰、科技、經濟、文藝、政治等全部的文化信息,后來,中醫逐漸從這種全息的養生文化衰退為缺息的醫療技術文化。在西醫技術文化突飛猛進的時代,中醫如果錯誤地將自己定位于技術文化,不僅不能和西醫文化抗衡,就是沒有西醫,也必定自行衰落。
我們說中醫是古代科學技術文化,大家都能理解,無需過多的解釋。我們說中醫是一種政治文化,大家也能理解,《黃帝內經》對藏腑功能的論述,都是以政治文化為比照的,比如說心是君主之官,肝是將軍之官,腎是做強之官,等等,可見中醫把人體系統作為一個社會系統來對待,正所謂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我們說中醫是一種經濟文化,也不難理解,中醫講五行生克,太過的克之,不足的補之,強調有節制地使用元氣,這是總體上的節約原則,是最好的經濟。我們說中醫是一種文藝文化,也不難理解,中醫直接將五音和五色都納入進來,使其成為一門高尚的藝術。但是,我們說中醫是一種宗教信仰文化,而且是整個中醫文化系統的核心,很多人就接收不了了。
為什么說中醫是一種宗教信仰呢?道理其實非常簡單。首先,中醫的歷史和理論都是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礎之上的。中醫歷史研究表面,中醫發源于原始的巫祝宗教信仰文化,和最高的自然崇拜緊密相聯,《黃帝內經》就有關于“祝由”治病的記載。現代人由于自己失去了這種能力就說它是迷信,那要另當別論。中醫理論有一個根本的哲學基礎,就是“人道合一”儒家講“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合一,而“道”是自然的本源和本體,是自然的運動規律,是中國人信仰的終極真理。可見中醫就是以宗教信仰為基礎的。
其次,中醫講陰陽,講精氣神,講藏象經絡,就像西方人相信“上帝”一樣,有誰見過?如果不是認“死理”,堅定地信它存在,而是非要看到它,摸到它,那里還有中醫。看得見,摸得著的醫學那是西醫,但是,等什么都看得見,摸得著了,病也就難于醫治了。但是,中醫的信仰又不同于“上帝”,它是時刻得到應驗的。中國人不信中醫改信西醫以后,病人不是減少了,而是成倍地增加了,疾病不是減輕了,而是成倍地加重了,開支不是節約了,而是成倍地浪費了。這就反過來說明,看不見、摸不著、需要認“死理”的中醫,絕對有其超越西醫的價值。
再次,古代中醫講師徒傳承,為什么要師徒傳承呢?我做了一個初步的研究,了解到所有師徒傳承都是一種特殊的宗教文化,是一種次級的宗教文化,或者叫準宗教文化,它的核心是通過一種固化的儀式,由徒弟向師傅以及師傅代表的“道”(不是終極的道,而是行業的道,是小道)立一個永不背叛的“約”,相當于宗教信徒對“主”的皈依。中醫作為人命關天的行業,如果沒有這種宗教意義的“約”,醫師就會成為害人的江湖術士。現在有人呼吁恢復中醫師承制度,如果沒有了古代師承那種宗教的意義,就是恢復師承,其作用也是有限的。
西學進入中國以后,學校不再告訴學生中醫是一種宗教文化,更沒有什么“約”,反而用西方的唯物主義科學“標尺”去考量中醫,企圖把精氣神和藏象經絡都看個清清楚楚,摸個切切實實,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怎能不懷疑中醫;當人民也不再把中醫作為一種信仰,同樣要求看得見,摸得著,人民也就必然會選擇科學的西醫。中醫總體上逐漸衰退,根源就在于中國人總體上失去了宗教文化的傳統,不再相信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不再有超驗生活,不再有對天、道的敬畏。
所以,我們講中醫的復興,不在復興中醫文化系統中的理論和技術,而在于復興人民對中醫文化的信仰,根本則是要復興中國人對看不見又時刻顯現的終極真理的信仰,因為中醫的理論和技術是建立在信仰上的,是認“死理”的,這一點,誰也否定不了。中醫的療效就是終極真理的顯現,四季輪回也是終極真理的顯現。那些否定中醫的人,就是看到中醫能夠通過神奇的療效,保存著中國人的信仰,保存著中國人的人格,所以他們要徹底摧毀中國,就必須徹底摧毀中醫。
四
中國人對中醫文化的信仰之所以逐步流失,說明中醫文化系統的信仰文化存在某些缺失,也就是說,中醫作為一種以信仰為核心的全息養生文化系統,其信仰從終極的大道真理,流變為有限的“陰陽”。以“陰陽”為核心的文化系統,其全息性是不足的,其生命力是有限的,其穩定性是不能持久的。中醫的理論和療效始終存在不確定性,這是鐵桿中醫也承認的事實,這就證明中醫理論雖然揭示了生命與自然的聯系,但是,由于中醫失去了“一”,就無法做到“執一而牧”和“執一統萬”,不確定性就產生了。因此,中醫的復興,就是要使中醫從“本于陰陽”回歸到本于大道真理,本于“一”。有了“一”就會有二,有了二就有三,就有“三生萬物”,而且“一”在萬物之中。但是,如果有了二就忘了“一”,那是舍本逐末,這樣一來,人們就只能認識到有“偶”無“奇”的世界,失真的世界,依據這樣的認識所建立起來的文化系統自然是不完整、不穩定、不持久的。
考察中國文化不難發現,五行學說本來是“三生萬物”的發展,也就是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是不會產生五行的,只有1+22才會有五。這個“1”是常數,是“0”的有形態,是宇宙的起源,也是萬物生化的推動和決定力量。中國人讀不懂《周易》就因為忘記了這個“1”,只能往外看,而不能往回看,只能看到變化,而看不到變化背后有一個決定性的原動力和制動力。
五行之中,必有一行是元氣,是祖氣,是其它四行的生母,也是陰陽交接,化生萬物的原動力和制動力,這就是土氣。這樣的五行,其相互關聯不是五星的形狀,而是土居中央,生木火金水于四方、四層的十字輪狀結構,有點像汽車上的五檔離合器一樣,和前面講的全息文化系統結構也是一致的。這樣的五行,土和其它四象是不平等的,它是其余四象的生母,是與“大道真理”直接相聯的祖氣,就像與發動機直接相連的主軸。這樣的五行,水火是陰陽,金木是水火陰陽轉換的橋梁,是水火陰陽升降的門戶和樞機。這樣的五行,是旋動平衡的“一”氣周流,是一個穩定的生命系統。這樣的五行,是真的五行,是全息的五行,是符合“行”之文理的五行,“行”的甲骨文文理就是中央四射的十字路口形象。
中醫講精氣神,本來也是符合“三生萬物”的,這個氣不是人體的陰陽之氣,也不是人體的木火金水之氣,而是與自然祖氣即“道氣”相聯的“德力”,就是那個“1”,是諸氣之母,在五行之中就是土氣。這樣的話,人的精、神,也就是物質和意識的活動就獲得了“道-德”的原動力,也是制動力,“道-德”就成為決定生命質量的根本因素。我們講“人與自然合一”,也就切實而完整地落到了實處,以“三生萬物”為哲學基礎的中醫,就成為名副其實的全息醫學文化系統。
由于陰陽學說強調的是“二生萬物”,所以,我們實際上看到的五行是畸變了的,沒有中氣了,其相互關聯結構,成了五星的形狀,而不是土居中央,生木火金水于四方的十字輪狀。這樣的五行,沒有了“行”的文理,它最大的缺失就是切割了人與世界本源的直接聯系,也就是切割了人與終極真理的聯系,也就是埋葬了人的宗教信仰和德育。表現在中醫里面,就是“君主神明”,把有限的“君權”而不是無限的“道-德”視為人體生命系統的最高主宰,這就悖逆了“人道合一”或“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這就是中醫的信仰缺失。如今,有限的“君權”在中國被消滅了,但中醫的最高主宰不能消滅,那么,中醫的最高主宰應該在哪里呢?到了把“道-德”請回來的時候。
人從母親肚子里出生以后可以把臍帶剪斷,但是人與自然祖氣相聯的那個無形的臍帶是不能剪斷的,也是剪不斷的,這個與自然祖氣相聯的臍帶就是“道-德”——對“道”的信仰和遵從。人失去“道-德”就會違背自然,違背自然就會生病夭亡。科學已經不得不承認,決定人類健康的,絕不僅僅是醫療技術的進步,也不僅僅是物質生活的改善,而是人類自己有一個物質與意識完整平衡的生命。人類若要獲得健康,就要永遠留住“道-德”,永遠以“道-德”指導我們的生活,平衡我們的物質和意識活動。要永遠留住“道-德”,就要有對“道”的信仰文化。對中醫來講,就是要恢復“道-德”信仰文化形態在中醫全息文化系統中的核心地位。這是中醫的根本問題。
辛卯年五月
關鍵詞:中國文化 中醫文化 五行 三生萬物 道-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