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日前評選表彰了30名國醫大師,他們當中年齡最大的93歲,年齡最小的74歲,從事中醫臨床或中藥工作都在55年以上。由政府在全國范圍內評選國家級中醫大師,新中國成立以來尚屬首次。
中醫藥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一代代名醫大家素為人們所景仰。此次評選表彰,我們在學習國醫大師大醫精誠的醫德醫風之余,感受更多的卻是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的迫切,大力營造名醫輩出良好氛圍的緊要。
發展中醫藥,人才是根本。近年來,我國中醫藥人才青黃不接,出現傳承危機。中醫藥從業人員數量逐年下降,中醫藥在全國衛生服務體系中的份額不斷減少。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西醫從業人數約550萬人,而中醫只有40萬人左右,比20世紀50年代減少了20%。
評選“國醫大師”的重要目的,就是推進中醫藥學術思想的繼承和創新,做到代有傳人,生生不息。而加強對“國醫大師”成才規律和培養機制的研究和借鑒,有利于探索現代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方法、途徑,進一步探索建立和完善中醫藥人才激勵機制,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支德業雙修的人才梯隊。
醫生可能是最無法速成的職業之一。此次評選的國醫大師都年事已高,只有19位參加了表彰會。還有一位國醫大師在表彰會召開之前就去世了。隨著老一代中醫紛紛故去,中醫中藥如何薪火相傳?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鄧鐵濤說,要繼承和發展中醫,就一定要培養“鐵桿中醫”——立足于深厚的中華文化基礎上,既善于繼承又勇于創新的人才。“鐵桿中醫”要從青年抓起,只有更多的年輕人熱愛中醫、學習中醫、繼承中醫,去發掘中醫藥這一寶庫,才能更好地造福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人民。
當然,除了國醫大師的榜樣力量和學術思想的傳承,還需要為中醫人才培養提供“沃土”。讓扶持中醫藥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銜接配套起來,從制度上創造良好的氛圍,“鐵桿中醫”們才不會有后顧之憂。在韓國,由于韓醫的社會地位高,經濟收入好,受人尊重,韓醫也就成了年輕人競相追逐的職業,想學韓醫的比想學西醫的還多。著名的慶熙大學韓醫學院的錄取率有時竟高達170∶1。
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中醫藥事業目前都迎來了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傳統醫藥的決議》,傳統醫藥的優勢和作用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最近,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為中醫藥事業在新世紀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中醫藥的人才培養,要趁勢而上,把更多的優秀人才吸收到中醫隊伍里,才能培養造就新一代名醫大家,推進中醫藥的傳承和創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