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頌屈原賦
(以“憂怨賢臣 史頌德彰”為韻)
重五之時,詩人之節日也。報國懷沙,舍生封筆。以楚國之美政,傳汨羅之圣德。蕙心蘭質,忠心以拯國殤;獨醒皆酣,毒日(1)乃成公泣。
若夫紛紜其說,遐邇所傳。溯源問典,正本謀篇。避疫驅邪之舊俗,菖蒲艾葉之高懸。艾虎彩絲,驅鬼魅而揚正氣;競舟食粽,弘精神以念先賢。
聞夫尋父曹娥(2),蒙冤伍子(3)。勾踐練兵(4),靈均赴死(5)。古龍部之圖騰(6),先介公之青史(7)。踏青草而春逃,浴嬌蘭(8)于夏至(9)。端午之溯源,最廣乃推屈原耳。
是則精神一脈,志節千秋。感楚辭之華美,恤新政之煩憂。仕路艱難,遇挫乃抒宏志;人生綺麗,遭誣而葆清流。香草美人,浪漫詩文之風骨;霜刀騷體,美侖辭賦之源頭。
若夫浪里水珠,風中樹種。美譽流芳,丹心筑夢。擎愛國之大旗,忍蒙冤之巨痛。風騷獨領,肅諸路之兇奸;文脈相傳,植歷朝之梁棟。譽仙李白,歌山贊水而傳揚;稱圣少陵,憂國憂民以歌頌。
昔者蒙冤鵬舉,煉獄天祥。于謙詩顯,海瑞情彰。筆劍同揮,失意疾書之詩史;古今共嘆,沉冤昭雪之忠良。代代群英,令奸宄現形之神鏡;支支巨筆,讓小人喪膽之投槍。
觀夫絕妙《楚辭》,輝煌列傳。屈子辭里之彷徨,賈誼賦中之哀怨。朱熹注釋其纏綿,魯迅點評其璀璨。吟律詩以頌,毛公仰慕其光輝;編話劇以歌,沫若弘揚其浪漫。
至乃時光漫漫,湘水粼粼。千秋騷賦,一代直臣。誠知情切切,意殷殷。英名昭之日月,高節顯之清純。園里椒蘭,雖少而芳香陣陣;圃中蕭艾,因多而臭氣頻頻。詩潮漫涌之剛直,可歌可泣;賦海長流之清正,當敬當遵。慨矣,汨江遺恨之本真!壯哉,中華筑夢之精神!
(全文520字,平韻字依平水韻;仄韻字依詞林正韻)
注
(1)周代忌諱“五”字,民間認為五月是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和癩蛤蟆。
(2)傳說端午節是紀念東漢十四歲女曹娥的,因其父在端午這天淹死不得尸遂投江,三日后曹娥尸抱父尸出,鄉人為紀念曹娥遂改舜江為曹娥江,并奉曹娥為水神。
(3)相傳春秋楚國的伍子胥因蒙冤死于五月初五。后人為懷念他,便用龍舟競渡來祭其忠魂。
(4)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時期越王勾踐于是日操練水軍。
(5)屈原號靈均,他在端午這天投汨羅江而死。
(6)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7)據東漢時期蔡邕《琴操》中載,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8)據《禮記》載,端午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
(9)據《歲時風物華紀麗》記載,端午節的最早起源于紀念夏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