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的感悟
理平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譯文] 少言政令、少擾民、少征民脂民膏、少統一思想(私有化)于“某某1人”,那才是合乎自然的??耧L亂刮也刮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亂下也下不了一整天。誰使它們這樣的呢?天地(自然界)。天地(自然界)的狂暴尚且不能長久,更何況是人呢?所以,從事于體道、悟道、得道和行道的人就能與道溶為一體,從事于體德、悟德、積德和行德的人就能與德溶為一體,從事于失道、缺德的人就等同于失道和缺德。同于道的人,就會得到道的支持和接受;同于德的人,就會得到德的支持和接受;同于失道和缺德的人,就會失去道德的支持和接受(同時也會遭到道德的譴責和懲罰)。誠信不足的人,人們自然就不會相信他?! ?/p>
[感悟] 本章一開始老子就用自然界狂風暴雨必不能持久的事實作比喻,來闡述“希言自然”的道理。揭示出嚴刑峻法的高壓政策,強征民脂民膏,意識形態“一言堂”(統一思想于“某某1人”,某某1人的思想壟斷所有人的思想,某某1人的思想自由就會剝奪其他任何人的思想自由,某某1人就會把人類的無限精神財富給霸占,迫使人們不得不成為無思想、無理性、無靈性、無意識的低等動物“白貓黑貓”),徒然會使百姓“畏之避之”。這與前面幾章已多次闡明“行不‘言’之教”、“悠兮其貴‘言’”、“多‘言’數窮”等類似“言”的基礎上,繼續提出了“?!浴匀弧?,“言”按字面解釋,是說話。在這里,它既包含了意識形態領域的政令、法令和統一思想等,又包含了物質形態領域的民脂民膏、苛捐雜稅等。老子告誡執政者不要施行暴政,不要強征民脂民膏、不要統一思想(私有化)于“某某1人”,不要施行“單色(紅色)教育”那才是合乎自然的。要行清靜無為、無為而為、無爭而爭之政,才符合于自然而然、順其自然的自然規律,才能使百姓安然暢適。倘若以法令戒律強制百姓,用苛捐雜稅榨取百姓,用自以為是的思想統一百姓,用唯物(單一的紅色)統治百姓,那么百姓就會以背戾抗拒的行動對待執政者,最終,暴政一定會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一樣不能持久,并被百姓所唾棄?! ?/p>
在這一章里,老子進一步深入闡述,只要相信道,順著道做,就自然會得到道。只要相信德,積德行德,就自然會得到德。反之,就會失道,失德并因此受到人們的唾棄。這也從另一側面闡述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關系。告誡執政者要遵循道的原則,履行德的義務,暴政(獨裁、專制)是長久不了的,執政者如果清靜無為,那么社會就會出現安寧平和的風氣,執政者如果恣肆橫行,那么百姓就會抗拒他;執政者如果誠信不足,百姓就不會信任他??v觀古今中外的歷史,哪一個施行暴戾苛政的統治者不是短命而亡呢?中國第一個封建中央集權的王朝秦王朝僅僅存在了一二十年的時間,原因何在?就是由于秦朝施行暴政、苛政,百姓無法按正常方式生活下去了,被迫揭竿而起。當今,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和利比亞卡扎菲政權的被相繼推翻何嘗不是因施行暴政而激起公民的反抗,最后被其反對派所取代?!歷史是一面鏡子,它反映出的是執政者清靜無為,不對百姓們發號施令,強制百姓繳糧納稅,那么這個社會就比較符合自然,就比較清明純樸、執政者與百姓相安無事,執政者的天下就可以長存?! ?/p>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凡遵循“從道到德,從德歸道’(新的道)”,循環往復,以致無窮的良性循環,就一定能實現在規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個個自由,就一定能實現光明世界、和諧世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