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的生理基礎是神經網絡,認識的科學機理是思維直觀
——生象文字與卦之二
薛英俊 李桂秋
為搞清這一問題,曾經心焦目亂地想從亞里士多德的范疇篇、范疇表,康德的范疇表,黑格爾的概念(所謂哲學范疇)體系(《邏輯學》)、培根的《新工具》、及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洪堡等西方現代語言哲學大家的基礎概念或基本思路開始,與現存的中國哲學體系相對照、比較,運用分析科學的理論方法澄清邏輯范疇,并理順以往哲學中存在的名稱、概念、范疇之間的混亂關系。但是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終究未能如愿以償。且同時發現,凡是走入這一知識系列的中國學者,無論其對中國學人在哲學知識領域的“啟蒙”上貢獻多大,最后都不得不因著西方哲學的實際終結,而遭致武功盡廢或“全盤西化”的凄涼下場?! ?/p>
當然,即使如此,也不可像盧風等學者那樣以“哲學的革命與文明的革命”的態度來論斷和處理“工業文明的活的靈魂”。因為一如此,就必然地、邏輯地重新落入西方哲學,實際是字母文字語言哲學——割裂農業文明的活的靈魂,實際是棄絕自然生生靈魂大道哲學(生象文字藝術哲學)思維——的宗教思想誤區,而與善良的愿望南轅北轍。這一問題的關鍵不在于“革命”的“暴力”與“漸進”,卻正是我們下意識又不自覺運用的語言文字本身?! ?/p>
不明確這一點,“一般的哲學原理”,就會被“時代”、“價值觀”、“多元論”、“市場經濟”、“金融理論”等等非“哲學范疇”所否定,從而顛倒革命與建設的“妄態”與“常態”、斷裂與連續、人造與自然之毀損與生產的關系,混淆文化與文明的根本區別?! ?/p>
如此一來,不但生態文明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傳統文化也勢必將遭到更加深重地無道掩埋。以至生態哲學、文明哲學、信息哲學、大道哲學一致性的大門將永遠無法開啟。沒有“一般的哲學原理”,哪來的普遍性結論?當哲學論述違犯了生活的基本常識,自殘就是其唯一的道路了。
但是,這一問題的“詫異”、“驚奇”之處卻既不是哲學的,也不是文字的,而是認識主體機能結構的陰陽“糾結”。是思維把握世界;還是“思想把握世界”?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還是“知識陳述”,就是有足夠的理由,使人們相信“這就是真的”?離開了認識主體去談“認識”,無論是就其名稱、概念,還是范疇來談;無論是敞開地談,還是閉合地談;我們都可以毫不猶豫地對其結論曰:都只是天方夜譚!而走這條路的后果也只能是始作俑者最終的無奈瘋言:這只是一個傳說。于是尼采瘋了,維特根斯坦尼采了,包括創立集合論的康托兒,走向神經病也是其必然的歸宿。
現代科學知識已經為我們揭示,對“客觀世界”有所“反映”的不僅只是“人腦”,宏觀地說動物、植物、礦物;宇觀地說天體、星系、太空;微觀地說原子、量子、光子,以至電磁波、生物波等等,任何事物一旦作為“主體”,“被質點”、“被質心”,其對“客觀世界”都會有所“反應”。至少,“反應”就是在“反映”的同時所做出的條件反射。那么,哪個主體的“反映”,才屬于“認識”?是“萬物有靈論”;還是萬物共靈論?
思想是主體思維活動的過程性意識結果,是語言文字的“理念”、“形式”,或作為語言文字的概念、判斷、推理的系統化組織體系,所謂“文章”;不是主體的思維活動本身。又何言“思想把握世界”?不管其理由具備了多么充分的和必要的條件,遑論其又被陷入假設和意志當中?
同樣,科學證明:“單個神經元是不能推理的,不可能有智力的。就拿視覺來說,一個人要辨識某種形象,要有一個‘結晶’的過程,這并不單單取決于對視網膜上光感細胞的物理刺激,也取決于大腦的模式生成和模式識別的機理。一個形象的‘結晶’是按一定方式對視覺信號進行處理才完成的(按:這里需要提醒的是,科學上依據“小孔成像”原理來推斷視網膜“成像”的倒立性對人是有著嚴重的科學誤導的)。生命和思維的世界不僅是量的世界,更是質的世界,它的運動和發展帶有明顯的整體性。這十分類似于人們不可能用色譜分析去理解梵高油畫作品中獨特色彩產生的美感,也不可能僅僅通過個別的音符就能理解肖邦的琴思⑴”?! ?/p>
“蘭湯預見到處于混沌與有序邊緣的并行處理網絡或許能進行異常復雜的計算,而且處于有序和混沌之間的邊界上的系統可能具有通過有益變異的積累迅速而成功地獲得適應的能力。這樣的網絡將不可避免地成為自然選擇的目標,利用自然選擇的能力應當是被自然選擇選中的首選特性之一⑴”?! ?/p>
“弗里曼通過在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和神經行為各個水平的實驗研究,確證嗅球中的每個神經元都參與嗅覺感知。當動物吸入熟悉的氣味時,腦電波變得更為有序,形成一種特殊的空間模式。當沒有氣味輸入的時候,嗅球系統的腦電波就表現出低維混沌狀態。弗里曼說,低幅混沌等價于一種‘我不知道’的狀態?;煦缒苁箮装偃f神經細胞處于一種活性‘值班’狀態,以便可以瞬間轉入工作狀態,對刺激作出反應??磥?,混沌吸引子是大腦復雜性不可避免的產物,它的確有可能是腦區別于一臺人工智能機器的主要特征⑴”?! ?/p>
請注意“物理刺激”與“模式識別”(模式生成)、混沌與有序“自軛反饋、互軛滲透、共軛相生、復共軛存在”的太極陰陽原理的這種現代科學的細致表述?! ?/p>
也就是說,認識不只是事物在認識主體生理器官上的直接印象或反映,而且是認識主體神經網絡系統探測功能對事物功能及作用信息的感應接收及識別提取。其最終落實是體現在“腦電波”的思維(信息維、卷縮維、額外維、全息維、特殊的時空模式)的直觀“生象”范疇上,而不是表述思想的語言文字上。故此,我們將這種過去一直含糊不清的腦電波的“特殊的空間模式”(標準稱呼當是:特殊的時空模式)之“思辨”的認識方式和途徑稱為:思維直觀。思維是不能離開神經網絡系統而獨立存在的,同樣思維本身又是“客觀”性的。思想則不然,它只是神經網絡系統的信息化產物,并通過語言、文字、符號的顯現而得以成為傳達“認識”的無形(幽贊)“中介”。一如《周易·乾卦·用九》所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同時,這也證明了我們所一再強調的認識的前提背景:自然是存在著的;人能夠認識真實存在?! ?/p>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