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上尉
從歷史的沿革來看,各個階段無不跟戰亂聯系在一起。在世界的角度上講,也是同樣如此,世界上平均每年要發生
1、天然血腥,不畏強敵。歷史的武將都是經歷了無數風雨礪練出來的,想必他們從小學武,大則傷筋動骨,小則皮肉受苦,給他們養成了能夠抗擊外來事物壓力的性格,也就是練就了一身抗擊打能力。再者,平時的競爭比賽也較為頻繁,古語俗稱:切磋,不論是師徒之間的過招,還是兄弟之間的較量,給他們塑造了勇往之前的競爭意識。為此,他們在沙場上往往是越戰越勇,不畏生死;生活中,無畏強權,敢于直言,他們展現的是人的本性。
2、熟讀韜略,運籌帷幄。戰爭不是簡單的較量,它涉及到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對于地形、氣候等天文地理知識需要了解,對于國家的文化、民族風情等需要知道,對于敵將的性格特點、戰士的戰斗精神需要細致分析,對于戰爭情況更需要堅決的判斷,為此,戰爭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他需要武將們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和果斷的分析判斷能力。他們并非是簡簡單單的武夫,他們更是熟讀兵書的智者,《孫子兵法》、《六韜》、《百戰奇謀》等等兵書都是他們效法學習的基本常識,作已批注,以備戰時所用。而對于自己作戰的心得,他們也都記錄下來,著書立說,共別人參考。為此,古代兵家,往往都有兵書戰策示人。更可謂之智者。
3、體貼下士,不畏強權。大多將領都是經歷了從一名小的士兵成長為將軍的過程,他們深有體會的知道作為底層軍士的疾苦,同時這些人也往往出身于貧民,或從小經歷較為嚴苛的訓練,也能夠體會到作為普通百姓的不易。為此,他們雖然在戰場上殺人無數,甚至冷血,但對于自己的士卒,異或自己掌管的百姓卻體貼入微,關心備至,因為他們深刻理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同時,當面臨那些對自己或者自己的屬下的強權高壓時,他們往往體現的是直言,異或對抗,雖然他們多遭迫害,但問心無愧。
翻開歷史的畫卷,文人擔任武將的角色,戰于沙場的場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那也許僅有諸葛亮和姜子牙而已。而宋代之后戰場上的武將無不受制于當時的文官,也因此,武將的地位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淡化了。可他們依然在戰場上誓死戰斗,行政中敢于直言,正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敵人才不敢冒犯,宦官才不敢串權,他們才真正是興國安邦的脊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