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定位是思考中國血緣宗法倫理文化(周禮)背后的決定精神,他的認識對象比孔子要更高、更普遍,老子的“道”包含了孔子的認識對象,即人倫關系,即中庸原則和信仰,但是還普遍于它。
因為普遍性超越孔子,所以社會關系中的道德文化就提升到更高的層次去認識,就上升為更高的精神,于是倫理關系的道德,就改變了原來的屬性,就如同盲人摸象,當能夠更加全面認識“象”,原來對“象”的狹隘認識就變化了。
孔子倫理的“道”幾乎是孔子思想的全部,孔子對倫理關系以外鬼神沒有興趣;而老子的“道”是整個物質世界的道,人是整個世界一小部分,物質世界是沒有血緣感情的,因此把人倫關系等同物質后,老子認為人倫關系最終是一種物質關系,否定了儒家人倫血緣仁愛精神。
老子認為,人類的倫理關系,在更高層次的“道”來看,是冷冰冰的沒有感情的“天地不仁”,它和萬物一樣,服從于“反者道之動”的運動規律。
老子以冷峻的眼光,把萬物看作服從于“反者道之動”的麻木不仁的純粹的物質精神,在西方文化看作是天之驕子的“人”,在以老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中卻沒有任何精神特權。
黑格爾稱贊中國文化矛盾的思想,老子早在他兩千年前用矛盾解釋宇宙世界,黑格爾也是用矛盾的思想解釋人類發展,但是他賦予了人類高于物質世界的絕對精神,這個絕對精神喜歡自由意志,在精神的自由中,實現精神的絕對追求。
概括比較,老子思想是簡單的物質循環性、停滯性的矛盾運動,而黑格爾是獨立于物質的精神以自由活動的形式,絕對創造出豐富物質的矛盾運動。簡單的說,黑格爾認為精神運動決定物質運動。
黑格爾精神的獨立運動和創造的思想,表達了西方文化特別是德國文化的主流,歌德文學、馬克思文化、俾斯麥政治、貝多芬音樂、愛因斯坦科學,甚至希特勒思想,都是根源于德國民族對精神的特別崇拜,都是精神獨立性、創造性的優秀(善)的表現,或者是惡的發泄。
西方人權文化,本質上是對精神神圣性、獨立性的追求。
而在中國文化的傳統中,老子思想最典型的反映出,人類超脫自然的獨立人格化的精神完全不存在。
為什么老子否定人類精神獨立性?
因為中國政治文化的專制屬性和精神太強大,強大到完全不承認外部世界具有高于人類的客體的人格化的精神權威。
中國文化事實上把君王當作最高精神,它根本不屑認識外部世界人格化的精神,因此,老子也不能超脫這種文化束縛,當老子去認識人類以外世界時,絕不可能產生外部世界具有一種客觀的人格化的獨立精神的認識,這種認識會對中國王權精神的最高屬性產生徹底懷疑。
而一旦認為人類精神是世界上唯一的,必然導致人類妄自尊大,必然導致統治者精神至高無上;統治者精神至高無上,必然導致人類精神的彼此壓迫;而一旦精神受到壓迫,無論是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精神就都不獨立,都不自由。
任何壓迫,歸根到底是物質的屬性,是物質的運動規律,任何壓迫是精神獨立的死敵;精神只有擺脫壓迫,才能獨立、自由、解放。
而精神要獲得這種解放,必須有一個超脫人類世界而獨立存在的人格化的精神世界,只有認識到這個世界存在,并且產生信仰,人類精神世界的獨立才得到強大保證。
老子宇宙思想,沒有提供超脫人類而獨立的人格化的世界精神,而是把人類精神等同純粹的物質精神,這就沒有去根本上質疑中國帝王的絕對精神權威,沒有提供任何人格化的宇宙精神可以挑戰帝王的權威,這樣老子思想就以默認的方式,為中國文化的帝王絕對專制,提供了有利的最普遍意義的哲學基礎。
認識西方文化一句最簡單的話就是“人,認識你自己!”,幾千年后,西方又流行一句話:“我思故我在”,這兩句話意思是一樣的,它們都是在不顧任何反對的聲音,懷疑的眼光,鄙視行尸走肉的生命,在大聲宣言精神的獨立性。
“人,認識你自己!”如何認識?
這個問題的提出,揭開了西方文化區分主客體精神的序幕,可以比喻,這句話是西方精神一往無前發展的第一推動力!
任何認識是在比較當中,那么認識人類,就只能去比較認識人類外部的世界,這樣,人類的認識就產生了主客體精神。
人類自身的世界充滿物質利害關系,而外部精神世界,必然要人格化,否則就無從認識;但是如若外部精神世界如同人類一樣的物質精神人格化,比如古希臘神話,那么這不過是人類物質世界精神的投影,仍然是主體精神,如同新瓶裝舊酒,不具有客體精神意義。
因此,客體精神必須既是人格化,又不能是主體物質精神人格化的翻版,而必須讓它擺脫物質性,物質性就是相對性,因此客體精神必須否定物質的相對性,應該是純粹的精神絕對性。
蘇格拉底的“善”,浮士德最終精神追求的歸宿,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馬克思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理論,愛因斯坦科學的哲學基礎,斯密的價值規律,等等,西方一切偉大思想,無不是在闡述一種絕對精神我行我素的運動。
中國文化中幾乎不存在獨立于人類物質利益的純粹的人格化精神的追求。
老子的“道”是一種純粹精神,但是老子反復聲明,“道”的精神是純粹物質的,是天地不仁的。
脫離人格意義,任何純粹精神就等同物質了。
孔子的中庸仁愛精神,雖然有高度的人文意義,但它不是客體性的人文純粹精神,而完全是世俗世界主體性的精神;和老子不同,孔子有仁愛的人文關懷,但這種仁愛最終歸結為人類物質利益,因此孔子思想最終是通向老子最徹底的物質精神,因此老子和孔子最終是不相沖突的,他們彼此文化一致性意義,要遠遠大于彼此的分歧,這也是中國人同時喜歡老子、孔子的情況非常普遍的原因。
孔子“仁”的認識對象是他人,即我和他的彼此物質關系,這沒有脫離和僅僅停留于人類精神的物質屬性,還停留在擺平人類內部物質糾紛的水平。
老子、孔子的精神,都沒有高于物質性的水平。
老子把人的精神直接泯滅在物質屬性中;而孔子局限在人際關系中認識人的物質利益精神,而沒有把人類統一為一個整體,去向宇宙質問:我是誰?我的精神朋友在哪里?(“人認識你自己”的引申)。
認識中國文化的老子、孔子,一定要結合西方文化,如若對西方文化不去認識、比較,就如同與世隔離,在對互聯網文化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卻大談中國古代活字印刷技術對今天中國文化的空前意義。
本文不易理解,對此希望讀者這樣看待:如若在我的文字中,你得到了深刻的收獲,盡管不少地方沒有理解,但是你要相信它會如同你已理解的部分一樣的深刻。這樣的閱讀思想取自他人,我認為有普遍性,僅供參考。
本文閱讀,請參考上一篇177。
(本人代表作之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