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辯證邏輯學,羞羞答答見公婆
陰陽辯證邏輯學,是“陰陽辯證法”,和“辨證邏輯學”的有機整合,因為它的內容和形式,把二者完美的統一起來了。這種哲學屬于那種性質呢?“陰陽”就是它的自性,它既不屬于唯心辯證法,也不屬于唯物辯證法。唯心辯證法主張,意識是世界的本源,物質是意識派生出來的,意識絕對在前;唯物辯證法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源,意識是物質的產物,物質絕對在前。
那么,“陰陽辯證法” 和“陰陽辨證邏輯學”誰高誰低呢?
當然是“陰陽辨證邏輯學” 要比“陰陽辯證法”更高一級。
那么,“陰陽辯證法”與“唯心辯證法”和“唯物辯證法”又有怎樣的關系呢?
“陰陽辯證法”揚棄、升華了“唯心辯證法”和“唯物辯證法”。
這樣說來,“陰陽辯證法” 是高于“唯物辯證法”啦?
是這樣的。
你用什么證明呢?怎么來說服我呢?
我通過邏輯的方法和歷史事件的方法都能夠證明。
先從邏輯上證明,
辯證法,是從構成事物矛盾的兩個對立的方面來思考問題,是從兩個坐標,兩個出發點來尋找正確的答案。
唯心論、唯物論,都是堅持一個立場,一個立足點,都是從一個坐標,一個出發點思考問題,是一根線思維模式。所以就很容易偏執、走極端。固守矛盾的一個方面,否定、排斥、拒絕另一方面。思考問題有片面性,處理問題容易感情用事,不能通情達理,有失公道、公平。
唯物辯證法本身不能避免上述問題,為什么?
因為“唯物論”在前做定語,是大前提,管“立場”和“世界觀”,是在“君位”。
而“辯證法”只管“方法論”,是處在“佐使”位置上,是受支配的仆從。仆從對“君主”沒有制約能力。
這就是為什么,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即使同是馬克思主義的虔誠信徒,對同一個事態也往往產生大相徑庭的觀點,產生“唯心、唯物”的分歧,形成所謂“左傾路線”、“右傾路線”的斗爭。中共就有10次路線斗爭,蘇共也有多次,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時期也有幾次。
陰陽辯證法,是陰陽哲學的辯證法,“陰陽”作定語,是大前提,管“立場”和“世界觀”。
“陰陽”這個概念本身就代表了事物矛盾的兩個方面,所以,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完全統一的。
“陰陽論”是從兩個立場、兩個坐標、兩個立足點、兩個出發點觀察思考問題,和平常說的“換位思考”“中庸”同意。它是雙螺旋線思維模式,本身就具有自我查錯、糾錯和發現、選擇最佳方案的功能。所以,不容易產生偏執、走極端。不會固守矛盾的一個方面,否定、排斥、拒絕另一方面。避免思考問題有片面性,處理問題容易做到通情達理,公道、公平。
“陰陽辯證法”取代“唯物辯證法”,除了上述理由,還有一個重要理由,那就是科學技術的進步,證明了“思想、意識、精神”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能量,而能量是物質的特殊表現形態,能量和物質是同一客觀存在的不同表現形態,它們在一定條件下能夠互相轉化。
因此,新的認識論,已經把“唯心論”和“唯物論”完全統一了,二者幾千年的筆墨官司到此了結,再繼續叫“唯物辯證法”就是落后于科學了。
把“唯物辯證法”轉換成“陰陽辯證法”,不僅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中國化,從意義上說,它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新的歷史平臺上完成了一次功德圓滿的涅槃,升華到了新的哲學境界,在這個境界上,沒有了禁錮,沒有了框子,不會再有“上綱上線”的扣帽子、打棍子,人們在無限的世界,可以放飛思想,天真爛漫,為創新思維掃除羈絆。
下面,再通過歷史事件加以證明
還是先從這對冤家對頭的羅曼歷史故事說起吧!
地球人類,自從開始了社會勞動,就告別了低等動物的生存方式,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就變成了主題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就開始了主題對客體的認識過程。這個過程艱難漫長,從點點滴滴開始積累經驗,從低級向高級,從膚淺向深刻,、、、、、人們發現世界如此之大,萬物生生滅滅,無窮無盡。人類認識事物卻是從最簡單的勞動開始。
人的社會勞動是有組織的協作勞動,要求參與協作的人互相配合一致行動。要想一致行動就必須認識一致和想法一致,就必須有人充當組織者來統一大家的思想認識。大家都還是蒙昧的人,用什么方法來統一呢?開始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就是“占卜”。用約定某種現象的出現或不出現,決定行動或不行動。通過對占卜結果的理解猜測,對不可掌控的自然力,認為這是在人之外的“神秘力量—鬼神”在作祟,于是就產生了對鬼的畏懼,對神的崇拜,這就是先民最早創造的“原始宗教”,唯心論從此產生了。
先民經常的占卜活動,產生了主持神器的巫師---人類最早的文化人。巫師逐漸成為人們的精神領袖,部落首領。部落首領逐漸形成至高無上的權威。權威一旦形成,它就成了凌駕于民眾至上不可抗拒不可逾越的控制力量,成為民眾自由的對立物。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物質資料的盈余,私有觀念形成,統治權力私家占有的世襲制水到渠成。人類從自由平等的原始公社進入到奴隸社會,文明和野蠻同時開始了。統治者把原始的神權和國家的王權捏合成一體,制造了“王權神授”的復合怪物,制造了神權裝潢的王權尊嚴。先民的原始宗教就發展成為了理論完備的“天命宗教”,強化了民眾對神權和王權的畏懼崇拜。唯心論至此發育成熟了,它對人民的精神束縛強化了。當奴隸社會解體,“王權神授”的觀念沿襲下來,繼續成為封建社會統治的精神工具。
王權借助神權對人民進行有恃無恐的殘酷壓迫,強加給人民不堪忍受的痛苦,變成了精神清醒劑,迫使人們對生活的經驗進行比較和思考,對“王權神授”的天命論產生了懷疑和否定,并引導成為批判神權反抗壓迫推翻王權的農民起義。由于這種精神的解放來自于生產勞動和階級斗爭的實踐經驗,來自于對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變化、運動的認識知識,所以,作為唯心論的天敵---唯物論就由此產生了。
從此,唯心論和唯物論之間的互相斗爭、互相否定,吵吵嚷嚷地爭斗了幾千年。
社會實踐的繼續,人類社會的進步,不斷的檢驗著和證實著唯心論和唯物論的是非功過。經驗告訴人們,唯心論并不都是錯的,也有合理的成分;唯物論也并不都是真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直到十八世紀,德國出現了兩個大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他們對人類的哲學史進行了系統清理,由恩格斯寫出了《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對黑格爾的唯心論哲學體系和費爾巴哈的唯物論哲學體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較做出了結論,認為黑格爾的整個邏輯體系是主客觀世界顛倒的、唯心的,因而是不正確的。但他使用的方法是辯證的、機智的、靈活的。費爾巴哈的哲學體系是唯物的、正確的,思維方法卻是機械死板的、理論貧乏的。于是,就取了唯物論的哲學體系和唯心論中的辨證方法,創立了唯物辯證法。從而完成了唯心論和唯物論兩大哲學理論體系的第一次歷史性整合。唯物辯證法的形成,使人類的認識能力發生了一次偉大的飛躍。它和《共產黨宣言》一起所具有的強大的批判力量,使之成為一切被壓迫階級、被壓迫人民、被壓迫民族進行反抗求解放的革命戰斗的理論武器。這一哲學理論成為召喚無產階級覺醒和團結戰斗的旗幟,它呼喚出來的被壓抑已久的民憤狂飆,把整個舊世界推上了19和20世紀火與血的革命時代,在地球上第一次接連創生出了社會主義的蘇聯、社會主義的中國,社會主義的十多個國家組成的社會主義陣營。
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的革命理論,發動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各國共產黨的領袖在新的革命實踐中應用這個真理,同時也繼續發展、豐富和檢驗這個真理。在取得一個個偉大勝利的同時,也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了難以逾越的障礙,發生過嚴重的錯誤,留下了沉痛的歷史教訓。
今天,我們從哲學的角度來思考過去,找出成敗的道理
成功案例
一、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革命學說的成功經驗
19世紀上半葉,歐洲資本主義處于資本積累的上升時期,馬克思、恩格斯看到資產階級一方是財富的集中,工人農民一方是貧困的集中而成為一無所有的無產階級,依此創立了無產階級通過暴力革命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世界的正確的革命理論。
二、列寧發動十月革命的成功經驗
20世紀初,列寧根據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參與非正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給國內人民帶來兒女犧牲和生活的貧困,引起普遍的反戰情緒,使高度集中的工人階級和士兵迅速覺悟起來,列寧看到了革命時機已經成熟,認定無產階級革命可以在一國首先勝利,及時在 1917年11月7日 發動莫斯科工人暴動和士兵起義,一舉獲得成功,成立第一個工農蘇維埃政權。
三、斯大林領導蘇聯十年實現工業化的成功經驗
斯大林充分發揮本國社會主義體制下人力、財力、物力高度集中的優勢,加上科學嚴密的經濟計劃和他本人具有強力的領導指揮組織能力,再加上第一次當家作主的工農大眾為建設自己新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宏偉藍圖,激勵起蘇聯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的勞動積極性,成為推動經濟建設的強大動力。
另一方面,從1929年10月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一場嚴重的經濟大危機。它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全球,襲擊了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大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帶來巨大災難,但是,它卻給蘇聯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時機。斯大林利用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國輸出資本、技術和尋找擺脫危機的出路,歐美的資本、技術和人才,開始大批轉移到蘇聯尋找出路的有利時機,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技術人員和資金,在各主要工業部門建立了一大批骨干企業,都是美英德法國家的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專家,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大規模先進技術的引進推動下僅用年就實現了工業化。
四、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打敗希特勒取得衛國戰爭勝利的經驗
1941年6月22日,德國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190個師組成北、中、南3個集團軍群,迅速占領立陶宛全部,拉脫維亞大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一部分。1941年10月,德軍大舉進犯莫斯科。斯大林面對危局做出正確判斷,德軍雖強大,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出國作戰長途運輸保障困難,進入冬季,蘇聯的酷寒大雪會給德軍造成滅頂之災,坦克裝甲車凍在雪地不能發揮火力。蘇聯軍民可全國動員保家衛國拼死決戰,地形熟悉,適應氣候,能靈活機動的街戰巷戰野戰游擊戰騷擾打擊敵人。機器制造廠轉移山區可晝夜制造軍火源源不斷的送上前線。所以德國必敗,蘇聯必勝。他指揮蘇軍調整部署,展開積極防御,適時進攻,消滅德軍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展開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殲被圍德軍。斯大林格勒會戰是蘇德戰場的根本轉折,并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具有決定性影響。1943年8月蘇軍取得了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德軍從此徹底喪失戰略進攻能力,全線轉入防御。1944年蘇軍發起戰略性總反攻,通過對德軍的10次打擊全部收復淪陷土地,并把軍事行動轉為在德國及其歐洲盟國領土上進行, 1945年初,蘇軍展開強大攻勢,攻入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進占東普魯士和西里西亞。1945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并于5月8日迫使德國無條件投降。
五、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戰略
1927年蔣介石發動4、12大屠殺,徹底被判革命,毛澤東總結大革命失敗,城市工人罷工運動連連失敗,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秋收起義全告失敗的原因,尋找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他認為,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的主要力量,蔣介石的軍隊,都盤踞在中心城市,反動勢力強大。共產黨的革命實力非常弱小,又沒有武裝力量支持,在城市搞革命沒有出路。農村是它們統治的薄弱環節,地域廣闊,山溝樹林便于隱蔽周旋,農民窮人多,需要土地,便于搞土地革命,順便解決兵源和軍需供應。山溝樹林便于隱蔽周旋,有利于建立農民武裝和開展游擊戰爭,進行武裝割據,建立和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于是毛澤東毅然決定把主要戰略方向首先指向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成功地解決了依托根據地積累、發展革命力量,以農民為主體發展革命軍隊、進行革命戰爭。解放了廣大農民,為保衛自己的利益,踴躍參軍、支前。隨著根據地的擴大,人民武裝隨之擴大,并由游擊隊向正規軍發展,從游擊戰向運動戰、正規戰發展。實踐證明,這是中國革命惟一正確的道路。
六、毛澤東《論持久戰》
抗日戰爭為什么是持久戰?最后勝利為什么是中國的呢?根據在什么地方呢? 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全部問題的根據就在這里。分別地說來,戰爭的雙方有如下互相反對的許多特點。
日本方面:第一,它是一個強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個著名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個。這是日本侵略戰爭的基本條件,戰爭的不可避免和中國的不能速勝,就建立在這個日本國家的帝國主義制度及其強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上面。然而第二,由于日本社會經濟的帝國主義性,就產生了日本戰爭的帝國主義性,它的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時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日本帝國主義,由于內外矛盾,不但使得它不得不舉行空前大規模的冒險戰爭,而且使得它臨到最后崩潰的前夜。從社會行程說來,日本已不是興旺的國家,戰爭不能達到日本統治階級所期求的興旺,而將達到它所期求的反面——日本帝國主義的死亡。這就是所謂日本戰爭的退步性。跟著這個退步性,加上日本又是一個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這一特點,就產生了它的戰爭的特殊的野蠻性。這樣就要最大地激起它國內的階級對立、日本民族和中國民族的對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對立。日本戰爭的退步性和野蠻性是日本戰爭必然失敗的主要根據。還不止此,第三,日本戰爭雖是在其強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的基礎之上進行的,但同時又是在其先天不足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雖強,但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足。日本國度比較地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日本統治者想從戰爭中解決這個困難問題,但同樣,將達到其所期求的反面,這就是說,它為解決這個困難問題而發動戰爭,結果將因戰爭而增加困難,戰爭將連它原有的東西也消耗掉。最后,第四,日本雖能得到國際法西斯國家的援助,但同時,卻又不能不遇到一個超過其國際援助力量的國際反對力量。這后一種力量將逐漸地增長,終究不但將把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將施其壓力于日本自身。這是失道寡助的規律,是從日本戰爭的本性產生出來的。總起來說,日本的長處是其戰爭力量之強,而其短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退步性、野蠻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國際形勢之寡助。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點。
中國方面:第一,我們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從鴉片戰爭⑽,太平天國⑾,戊戌維新⑿,辛亥革命⒀,直至北伐戰爭,一切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運動,都遭到了嚴重的挫折,因此依然保留下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我們依然是一個弱國,我們在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各方面都顯得不如敵人。戰爭之不可避免和中國之不能速勝,又在這個方面有其基礎。然而第二,中國近百年的解放運動積累到了今日,已經不同于任何歷史時期。各種內外反對力量雖給了解放運動以嚴重挫折,同時卻鍛煉了中國人民。今日中國的軍事、經濟、政治、文化雖不如日本之強,但在中國自己比較起來,卻有了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更為進步的因素。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就是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中國今天的解放戰爭,就是在這種進步的基礎上得到了持久戰和最后勝利的可能性。中國是如日方升的國家,這同日本帝國主義的沒落狀態恰是相反的對照。中國的戰爭是進步的,從這種進步性,就產生了中國戰爭的正義性。因為這個戰爭是正義的,就能喚起全國的團結,激起敵國人民的同情,爭取世界多數國家的援助。第三,中國又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這同日本又是一個相反的對比。最后,第四,由于中國戰爭的進步性、正義性而產生出來的國際廣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總起來說,中國的短處是戰爭力量之弱,而其長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在其是一個大國家,在其國際形勢之多助。這些都是中國的特點。
這樣看來,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是強的,但其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國際形勢又處于不利。中國反是,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是比較地弱的,然而正處于進步的時代,其戰爭是進步的和正義的,又有大國這個條件足以支持持久戰,世界的多數國家是會要援助中國的。——這些,就是中日戰爭互相矛盾著的基本特點。這些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雙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規定了和規定著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后勝利屬于中國而不屬于日本。戰爭就是這些特點的比賽
七、毛澤東論解放戰爭
1946年6月,蔣介石不顧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全國人反內戰、要和平的愿望,出動百萬大軍進攻中原解放區。解放戰爭正式拉開了帷幕,從當時國共雙方的軍隊實力是430萬對130萬來看,蔣介石擁有壓倒性的優勢。
毛澤東根據敵強我弱的態勢作出了決定共產黨前途的戰略部署,“向北進攻,向南防御”以黃河為界,在黃河沿岸布防堅守,同時抽調精英力量進軍東北。東北背靠蘇聯,南遏山海關,易守難攻,易積聚實力伺機反攻,東北是當時中國的重工業地區,掌握它就有源源不斷的軍資設備。黑土平原糧食高產,加上日本人留下的軍事物資設施。占領東北意義深遠。
毛澤東作出打運動戰和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決策。不計一成一地的得失,重點在于打擊敵人。共產黨在八個月內殲滅敵人七十余萬,粉碎了敵人的進攻。
蔣介石轉而進行重點進攻。再次出動大軍進攻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在毛澤東看來是自取滅亡。毛澤東曾形象的描述:蔣介石的重點進攻像兩個拳頭同時揮出,但是他的心臟完全暴露出來。毛澤東絕對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派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把一把匕首插向了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帶。占據大別山區上可威脅武漢、下可威脅南京。劉鄧的存在即相當于百萬雄師,牽制蔣介石大量兵力。這一戰略部署的成功實際上宣告了國民黨的戰略失敗。共產黨開始了全面的反攻。
三大決戰。在遼沈戰役中,毛澤東明確指出,錦州是這次會戰的關鍵所在,毛澤東調動精銳力量打好這次戰役。占領錦州,完成了戰略上的關門,剩下的工作就是殲滅殘敵了。平津戰役毛澤東對古城背景圍而不攻,先拿下天津、張家口等外圍據點,北京的和平解放也就順理成章了。
從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共殲滅國民黨軍625萬余人,摧毀了國民黨各級反動政權,從根本上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八、鄧小平設計和領導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
中國從1958年推行人民公社大公有經濟,和大躍進、浮夸風使工農業生產陷入混亂、低效率、大浪費的泥潭進退兩難。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十年動亂,把中國的經濟推到崩潰的邊緣。鄧小平臨危授命,能否力挽狂瀾?他首先做的就是中蘇比較,都是共產黨執政,社會主義制度,公有制計劃經濟,蘇聯已進入了死胡同,中國不能再繼續跟進,必須折回,另找出路。再做中美比較,美國是資本家執政的資本主義制度,三院制衡,法制完善,私有制經濟,市場調節。再做美蘇比較,蘇聯在斯大林時期兩個5年計劃實現了工業化,創出世界上最輝煌的奇跡,證明不是社會主義制度不好。美國也曾有多次經濟危機瀕臨崩潰,唯有羅斯福學著斯大林的招數用國家計劃干預美國經濟,結果力挽狂瀾,很快復蘇,并且美國從此由原來的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國家計劃資本主義,所以能比其他國家保持強勢。證明計劃經濟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優越性。這兩個案例就可排除對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懷疑,只是因人的能力和辦法為轉移。剩下的只有經濟模式,美國的經濟活力,是充分運用私有制商品經濟規律;而蘇聯的經濟凋敝,是否定、反對、拒絕利用私有制商品經濟規律,也就是違背了現實的客觀經濟規律,中國是效法蘇聯,也受到了同樣的懲罰。私有制商品經濟規律既然是客觀經濟規律,就像是地球引力一樣,誰用誰就受益,誰不用誰就受害,所以他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社會主義也能用,不知道用,不敢用,拒絕用,都是社會學和政治經濟學上的糊涂蟲,是誤國誤民的蠢材。社會主義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可能是百年數百年,有初級階段(普遍是私有經濟,重要行業改造成國有經濟)、中級階段(私有經濟和公有經濟基本平衡)、高級階段(公有經濟占主要,私有經濟微不足道)。中國跟著蘇聯走,都是在初級階段就跳到高級階段實行大公有制,超越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超越了人們的思想覺悟,所以這叫“冒進”,人們都不干活了,非失敗不可。現在必須老老實實的尊重客觀規律,返回到初級階段,一步一個腳印的發展,才是硬道理。經過比較得出結論,中國必須堅持社會主義,但是不再搞蘇聯的社會主義,要開創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再加上遵循和充分利用客觀市場經濟規律,發展私有經濟在內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搞改革開放,開展國際交流,經濟與國際接軌,參與國際競賽,學人之長補己之短,借力省力,快速發展。從此,中國由原來的單一計劃經濟社會主義過渡到國家計劃調控資本市場調節的社會主義。
失敗案例
一、陳獨秀與大革命失敗
只想到給國民黨幫工,沒打譜自己安生,一旦蔣介石叛變,手無寸鐵,任其宰割。
二、王明、李立三,與第二次革命失敗
不知己短,不知彼長,雞蛋碰石頭,盲目蠻干,大家遭殃。
三、蘇聯的失敗
斯大林后期,只想早實現共產主義,忽視了國民的切身利益。
強行消滅私有制,人民大眾有怨氣,客觀規律不愿意。
四、毛澤東搞大躍進和文革運動的失誤
只想早實現共產主義,忽視了國民的切身利益。
強行消滅私有制,人民大眾有怨氣,客觀規律不愿意。
對于這兩類案例,用陰陽辯證法不難找出它們各自的思維、認識、哲學根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