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認為,農民的精神要比城市作坊中分工作業的工人更加健全,因為農民的勞動,必須思考農作物一年四季的生產聯系,這是一個完整的自然過程,這會幫助農民形成全面系統的思維習慣。而專業分工越來越細窄的工人勞動,他們的精神氣質也會越來越偏頗。
斯密原話是:
“普通莊稼漢,雖然被城里人看成愚蠢無智的典型,卻幾乎都有很大的判斷力和思辯力。”
農民“慣于考慮各種各樣事物的理解力,一般比終日通常只搞一二種簡單操作的城市人強得多”。
“農業,事實上除了所謂美術以及自由職業者,恐怕沒有一種職業象農業那樣需要種種復雜的知識和經驗了。”
“其他職業都可以從書本上獲得知識,而如果我們想從那些書籍中,獲得一般農民通常都掌握的關于各種復雜的操作的知識,也是辦不到的。”(《國富論》)
斯密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中國古代的農業文明,產生了系統聯系和高度抽象統一的自然觀和社會觀的哲學精神,而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雖然在軍事武力上常常是更為強大,但它們文化的哲學精神卻是未得到開化,最終都先后被中國中原農業文明的哲學精神所同化。
農業文明和游牧文明,對于大自然都是高度的依賴,而農業文明則是和大自然發生更多的勞動和物質的交換關系,因此它對大自然的認識,以及在此認識基礎上形成的哲學精神,也發展的更為深刻和高級。
農業文明本質上是依附于大自然的,因此它敬畏大自然,在哲學精神上趨向于謙卑和保守。
實際上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對大自然的絕對服從的哲學精神,這一點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有精辟的全面闡述,整個《道德經》,可用一句話來提煉:“千算萬算,不如天算!”這個“天算”就是天道,就是天機,而洞悉了天道和天機,就是幫助人掌握了世道的權變和權術。
《道德經》中有個著名的思想,即“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人們一般作字面解釋,但是這句話應該賦予它更深刻的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即人并不是天之驕子,而是和萬物一樣,都必須無條件的恭恭敬敬的服從天地的意志, 包括 君王。
這種思想看似簡單,但它的重大哲學意義,就是擺正了人和大自然的關系,既然人類是大自然萬物中的一個普通部分,那么它就應該觀照大自然萬物的生存之道,來確定自己的生命價值。老子的無知無欲、小國寡民的思想,視身外之財物如糞土,都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哲學精神的自然延伸。
被物化的現代人,會譏笑老子思想保守倒退,但是在哲學精神上,老子的思想和人的生命本質的意義是零距離。
這種零距離,我再換一個角度說明。周國平在回憶小孩出生的那一刻說:當小孩哭出第一聲時,他的靈魂震動了,因為聆聽到生命的第一聲,讓他最貼近了生命的本質。
隨著人的長大,越來越重的物質包袱壓迫著人的靈魂,以致人的生命不能承受物質之重。因此老子的哲學精神向往嬰兒的心智。
人類社會如同一個人一樣,社會其實是放大的個人,個人由小到大,物質牽掛越來越多,而社會文明越來越發展,也導致了人類越來越被物化,物質負擔越來越重。
現代中國社會的文化精神,已經大大的偏離中國傳統哲學的精髓,田園般的老莊哲學以及孔子的中庸道德價值觀,已被“理性經濟人”的金錢崇拜價值觀無情的捆綁,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目標不是為了滿足人的合乎人性生理上的消費需要,而是服從于利潤,而利潤作為數字化的抽象的財富積累,永遠使人貪得無厭的,生產不再是自覺的服務于有限的消費,而是服務于追求無限的金錢,人類的命運本質,變成為金錢而金錢。
由此造成社會唯恐個人的消費能力跟不上生產能力增長的荒唐經濟規律,于是又發明了無限制的用刺激人的欲望的辦法去刺激生產和消費,這種瘋狂的經濟文化,我給它取名叫撒旦社會經濟規律。
撒旦社會經濟規律與中國傳統哲學“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精神背道而馳。
——獨立思考 閱讀經典—— 蘇州雨果書店與您交流思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