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微子》:“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quán)。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薄 ?/p>
上述孔子將歷史上有名的隱逸之人分成三類:一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二是“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三是“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quán)”,比較這三種,孔子認為自己“異于是,無可無不可。”
請注意,研究這三種隱逸之人,對于認識孔子,乃至認識中國文化都很有意義??鬃拥乃枷?,歸根到底是一種道德價值觀,也即《易經(jīng)》中的“厚德載物”思想的傳承,但是孔子在貫徹道德價值時,不是絕對至上的選擇沒有瑕疵的陽春白雪,比如上述三個類型,照道理“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但孔子說他不會偏愛任何一種,孔子表示三個類型的道德,他都會選擇,也都不一定選擇,進一步的說孔子的道德價值觀把三個類型全都包含了,也就是孔子是根據(jù)實際的需要,來靈活權(quán)變的選擇任一類型的道德價值。因此,無可無不可的思想,實際上說明孔子是這些不同類型逸民的根本代表。
的確,孔子的道德價值觀就是如此實踐的??鬃佑胁慌c無道統(tǒng)治者合作,“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高調(diào)行為;孔子也有“降志辱身”,但是做到“言中倫,行中慮”的仕途經(jīng)歷;至于“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quán)”,歸隱大自然,則常常是孔子揮不去的一種對美妙生活的向往?! ?/p>
上述第一種隱逸者?! ?/p>
思想言行大致可以用孔子如下的話來解讀:“篤信好學(xué),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第二種隱逸者?! ?/p>
雖然“降志辱身”,與無道的統(tǒng)治者合作,但是不能喪失:“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的堅定信念?! ?/p>
在《論語》中,孔子對這種隱逸的價值形式,進行了廣泛的談?wù)摚骸 ?/p>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也。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笨鬃诱J為從政,不能喪失信仰,附炎趨勢,而必須敬守天道 ,不能得罪天?! ?/p>
“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認為,邦無道時,要達到大智若愚,是一種很高的政治智慧,是一般人遠遠做不到的,是一種“心逸而跡不逸”的高深境界?! ?/p>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笨鬃诱J為,在不同情況下,言行一致和言行不一的政治權(quán)變(即靈活性),是可以接受的?! ?/p>
“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孔子這話也可作這樣的理解:“降志辱身”對于保護生命安全特別具有意義,因此不能去懷疑“降志辱身”的道德價值,這恐怕是孔子存在主義哲學(xué)的經(jīng)典表述。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即使不被社會理解,孔子仍然我行我素,忍辱負重(“降志辱身”)的積極為社會作出貢獻。
“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xué)易,可以無大過矣?!薄 ?/p>
這段話非常有名,我們知道《易經(jīng)》是中國文化的源泉和根本,《易經(jīng)》中有精神信仰,也有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權(quán)變規(guī)律,因此“降志辱身”、“言中倫,行中慮”,其實是《易經(jīng)》核心思想的一種表現(xiàn),因此要成功的“降志辱身”,出污泥而不染,必須把《易經(jīng)》作為精神信仰和認識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科書。為什么五十才強調(diào)學(xué)習(xí)《易經(jīng)》,這里筆者談?wù)勛约旱目捶ǎ阂驗椤兑捉?jīng)》是對人的生命智慧的高度抽象,一個人在經(jīng)歷了生命足夠的成長,同時在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jīng)驗后,才能自覺的上升去感悟生命的真諦,才能去領(lǐng)悟《易經(jīng)》中的深刻含意?! ?/p>
還有“無大過”作何解釋?筆者認為,孔子五十歲天命價值觀的問題已經(jīng)解決,所以這個“無大過”不是道德價值根本信仰的問題,而是如何將周禮道德價值觀更好的應(yīng)用于社會實踐的問題,而《易經(jīng)》是中國文化對社會政治生活實踐經(jīng)驗總結(jié)的最高成就,《易經(jīng)》具有以道德為最高天命的思想,也有世界矛盾發(fā)展的思想認識論,學(xué)習(xí)好《易經(jīng)》,就能將崇高的道德天命思想和復(fù)雜矛盾的現(xiàn)實社會,在認識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chǔ)上統(tǒng)一起來。請注意,實際上老子的《道德經(jīng)》就是這種統(tǒng)一性認識的的創(chuàng)造性文化,這是孔子欽佩老子的重要原因。還要注意,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西方有句諺語:“誰笑到最后,誰笑的最好”??鬃訛槭裁春髞碓絹碓巾樞暮陀行θ荩遣皇俏迨畾q以后他又抓緊學(xué)習(xí)了《易經(jīng)》?因此實現(xiàn)了天人合一而“無大過”了,因此更加“耳順”和“從心所欲”?! ?/p>
第三種隱逸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薄 ?/p>
這句膾炙人口如詩一樣的語言,古往今來不知道被多少人吟誦,人們從各個方面去理解它,而它又報以無限豐富的人生含義去回饋給每一個人。
每一個人都會感嘆人生的短暫,對于具有巨大生命能量的孔子,他想把無限的生命意義投放到極其短促的一生當(dāng)中,因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情感會特別強烈?! ?/p>
這種時間的緊迫感,加倍的賦予孔子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使命感,這就是以仁為己任的歷史使命,它使孔子發(fā)憤忘食,不知老之將至;這種情懷,也使孔子自比“喪家之犬”,卻始終不舍棄心中輝煌崇高的理想。在奮斗的路途上,孔子經(jīng)歷了各種艱難曲折,或者被人鄙夷的看作“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或者被同仁揶揄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但是這一切的一切,孔子是不怨天、不尤人,是答以“人不知而不慍”,孔子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實踐肯定了“古之學(xué)者為己”,去實踐否定和批判了“今之學(xué)者為人?!薄 ?/p>
每一個有心靈情感的人,都會喜歡和向往擁抱大自然的生活,從心底里都不會拒絕陶淵明式的田園詩歌一樣的生活,具有豐富內(nèi)涵生命的孔子更不例外,但是為了拯救和弘揚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孔子一生東奔西忙,無遐讓生命享受超出塵世的純自然的美麗,但是在心靈深處,孔子還是十分珍惜對大自然的無限愛念,在和弟子談?wù)撁篮美硐霑r,孔子情不自禁的稱贊學(xué)生曾皙的人生志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薄 ?/p>
“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quán)”,這種出世的心結(jié),有時也會在孔子的思想中浮現(xiàn),有一次,孔子對學(xué)生子路表達了一種愿望:“道不行,乘桴浮于?!?,與弟子們一道去往海外的世外桃源?! ?/p>
孔子對隱者十分尊重,就如同珍惜心中純潔美好的情感??鬃幼约阂擦髀冻鲎鲆粋€隱者的愿望,在上述文章中,可以反映孔子和三種隱逸者的思想感情是“無可無不可”的非常接近,孔子將自己融入進他們的世界??鬃訉﹄[者的基本肯定,也是孔子敬重老子的思想原因?! ?/p>
孔子與隱者思想同盟的關(guān)系,說明了那個時代儒家和道家尚沒有明顯的分道揚鑣,進一步說,道家還沒有從周禮文化的代表儒家中獨立出來?! ?/p>
更加需要說明的是,那個時代,儒家文化產(chǎn)生了革新的思想,改革的思想,也可以說是修正主義的和另立山頭的思想,這就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
老子根據(jù)相反相成的道理,崇尚寡欲和節(jié)儉,既反對社會的功利和奢侈,也反對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繁文縟禮,他把《易經(jīng)》中的辯證思想絕對化,變成相對主義,老子也是要傳承和弘揚道德,但是事實上,老子的道德價值最后在相對主義中徹底的消失了,這也是被孔子批評的所謂過猶不及。
但是筆者推測,老子順時而變的思想啟發(fā)了孔子,這個啟發(fā)的成果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學(xué)說。孔子的使命,是如何在社會不可抗拒的發(fā)展中、權(quán)變中,去堅守中國文化傳統(tǒng)道德價值,中庸之道就是將道德價值的絕對性和社會的權(quán)變有效結(jié)合的唯一途經(jīng)?! ?/p>
中庸之道使孔子能夠靠近各種隱逸之人,能夠使孔子成就集他們的思想大成。但是中庸之道,也經(jīng)常使我們難于區(qū)分孔子和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界限,孔子的無可無不可和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的確太相像了!越往深處,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就越是難分難解。事實上,純粹的按照老子思想生活的人物是不存在的,而儒家人物的生活,又幾乎全部是集有為和無為、集入世和出世思想于一身,孔子就是他們的杰出代表。
老子教導(dǎo)孔子:“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盡管孔子也承認:“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盡管孔子說“無可無不可”,但是事實上,孔子總是無緣于“出世”。雖然孔子常常說起要做隱者,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說“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而且還對弟子進行了資格審查,認為只有顏淵才能做到與他一樣,“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但事實上孔子是有口無心,在出世的問題上,嘴巴上說“無可無不可”,但在行動上是始終表現(xiàn)“不可”,孔子從來沒有真正的做過隱者?! ?/p>
孔子就是如此的矛盾,但是這種矛盾在孔子的“無可無不可”的中庸思想中,被化解了、掩飾了、統(tǒng)一了。思想和行動不一,每個人都會表現(xiàn)出來,有時候思想走在行動的前面,有時候行動會在思想的后面。但是思想和行動不管如何會有統(tǒng)一性,只是這種統(tǒng)一性有時表現(xiàn)為現(xiàn)實性,有時表現(xiàn)為潛在的現(xiàn)實性,孔子在隱世的問題上就屬于后者。
中庸思想不是孔子的發(fā)明,是中國文化誕生的時候就有的,是《易經(jīng)》中就有的,在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也具有,然而孔子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是將中庸之道提升為中國文化的核心位置。
現(xiàn)在很多中國人,把“中庸”文化看成是不好的,是虛偽、騙人的,甚至是中國文化一切丑惡的根源。這樣的偏見難道不是十分無知和有害的嗎?就如同太陽給我們帶來了陽光,但是同時帶來炎熱,甚至通過比較,讓我們認識和接觸了黑暗,我們能說這是太陽的罪過嗎?中國歷史上的災(zāi)難,都不是因為實現(xiàn)了中庸之道而產(chǎn)生的,而恰恰是背離了中庸之道,是過猶不及,是被中庸之道的規(guī)律狠狠的給予了懲罰。今天很多人對中庸之道存在巨大的誤會,難道不正是說明今天的中國已經(jīng)嚴(yán)重的偏離了中庸之道嗎?難道我們不應(yīng)該幡然悔悟嗎?
——獨立思考 閱讀經(jīng)典—— 蘇州雨果書店 0512-65186757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