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來歷是因為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的名字叫"石年",石年誕生于烈山石室,其母安登,其父少典。少典的父母即是伏羲和女媧。石年意為其壽如磐石,萬歲不倒,亦稱之為萬年壽。所以用炎帝石年的"年"字做為地球繞太陽一周約365日的紀年歷法,并把此紀歷演算到萬年以后,叫萬年歷。
可是在民間的傳說中,"年"是崑崙山爆炸后出來的一個兇猛厐大的怪獸,牠除吃飛禽走獸外,每隔365天要大肆吃人解饞。為此黎山老母.托塔天王.太上老君與之大斗,亦不能降服。而"年"見了法力不大.仙位不高的楊四將軍,竟嚇得望風而逃,楊四將軍窮追不捨,將其收服,作為坐騎,原來楊四將軍天生紅臉,"年"怕紅色,故為楊四將軍降服。據說過年貼的門神中,紅臉騎怪獸者即為楊四將軍,另一位白臉騎麒麟者是唐代開國名將尉遲恭。
尉遲恭騎的麒麟原本是四角四腿,非獅非虎,非牛非馬的怪獸,名字叫"夕",也是每到歲末要大量吃人的,百姓到處躲藏,多難幸免。然而隆冬寒夜躲在竹林中的百姓卻安然無恙。原來人們燃竹御寒,爆竹發出噼噼啪啪的巨響,煙火沖天,"夕"見了十分害怕,不敢近前。由此人們掌握了"驅夕"的方法,當然更想"除夕"才一勞永逸。故每到年末,大家吃完年夜飯,都不睡覺,紛紛燃放爆竹,加入到"驅夕"."除夕"的行列,因久成習,如今爆竹已升級為品類繁多的鞭炮了。宋代詩人王安石有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為了讓人們平安地"過年",玉帝告示人間,大年初一在門前掛上紅布,"年"就不敢來了。后來發展為文人展示才華的對聯,大紅的對聯不僅充滿喜氣,也盡情表達人們的祝福和期盼。
如今,除夕和過年不再是與"怪獸"搏斗了,而是歡歡喜喜幸福的團聚,滿懷信心.充滿希望迎接新的春天的到來,除夕和過年是一年中美好的時刻,更是孩子們翹首以盼的天堂。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