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實踐論》觀點看《易》象內容的內在關系
清代學者吳世尚,在他注評的《莊子解序》中說:“《易》之妙,妙于象“
《系辭下傳》中說:“《易》者,象也。”
這告訴人們,《易》的內容,主要是通過象來體現的。它的奧妙之處,也正是出在這里。
《易》象的含意,概括起來,大體可指三方面的內容:1,現象;2,法象;3,意象。
這三種含意和《實踐論》中的基本觀點對照一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同時也就使人看到了《周易》的奧秘所在。
(一)現象,這是指人們用感官直接觀察到或感覺到天地之間和社會中的各種事物的外表形象和現象而言,像《系辭下傳》中所說的“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的象,是指“象也者,象也。”
就是說,這里的象,是指像不像某種事物的象,也就是指事物的外表形象和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現象而言。說明要想認識某種事物,必須先從了解這種事物的外表形象和各種現象開始。雖然這只是看到事物的外表和局部,也只是這一事物和那一事物的外部聯系,但卻使人們可以對這事物產生感覺和印象。這一切又正像《實踐論》中所說的“認識的感性階段”的內窖。
(二)法象,這是指效法事物的具體形象所產生出的卦象內容而言。其過程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
如人們觀察世上有男女之分,也同萬物在陽光之下有陽面和陰面之分一樣。而男女不同的唯一標志是生殖器的不同,于是效仿男人生殖器形象產生了陽性符號:“一”;效仿女性生殖器形象產生了陰性符號:“--”。
再如,當人們觀察了遠近大小河流,于是效仿河流的流動形象,產生了坎卦符號:☵。人們正是通過這種效法,產生出了各種卦象及其所象征的含意。
顯然,這種卦象及含意的產生,是通過兩種思維方式,即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如效法男性生殖器的形象就產生了象征陽性符號:“一”,效法女性生殖器的形象就產生出了象征陰性的符號:“--”。這種符號的產生首先是通過形象思維,但這些符號產生之后,就不再是指具體的人或物的生殖器了,而是成了萬物中的兩性,即陰性和陽性的象征性符號了,這就成了抽象思維的內容。人們正是通過這種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相互作用,進一步就產生出了陰陽矛盾的一系列的哲理概念,這一切,正是法象的內容。由此看來,這法象的內容,實際就是使現象向概念升華的過程,是屬認識論中的第一次飛躍的內容。即感性向理性飛躍的內容。
(三)意象,這是說,把法象階段所形成概念的含意,從行動上再形象地體現出來,這就變成了實踐的行為,實踐的得失,就成了檢驗法象所得結論錯對的表現,這如《系辭上傳》中所說的“吉兇者.失得之象”的象。是屬認識中的第二次飛躍,即理性向實踐的飛躍。
對以上這三點的有機結合,就成了運用卦象解決實際問題的全過程。而這個全過程又正像《實踐論》中所闡述的從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實踐的一次又一次的認識過程是一樣的,從而在認識上就形成了螺雕式的上升運動。
然而,這種螺旋式上升運動,在卦象面前又是怎樣形成的呢?這主要是因為人的閱歷不同,知識深淺不同,所處環境不同,就因為這種種的不同,在卦象面前所產生的聯想和想象也就會大不相同。正因為在卦象面前有這個特點,所以不管知識層次高低、也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還是未來的人,都會結合自己的實際,產生出不同的聯想和想象的內容,并在正確使用卦象中,進入各自的法象階段,得出相應各自不同的法象內容,以指導各自的實踐。這說明,卦象是死的,但人在卦象面前所產生的聯想和想象,會隨著各自實踐的深入而更加豐富多彩,并使各自的法象內容得到升華,因為人們的實踐是在不斷發展,所以這種升華就會成為循環往復,和永不會停止的行為,從而形成人們在認識上的螺旋式的上升運動。這一切,任何人都不會提前寫出,也不會用言語說出,只能根據各自的實踐,通過卦象得出。孔子對此很有體會,所以做出這樣的概括:“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于是“圣人立象以盡言,設卦以盡情偽。”
正因為《周易》有這特點,所以《周易》成了千古不朽之名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