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華治亂循環史論“文革”
毛主席總結自己的一生,只做了兩件事,一是建立了新中國,一是發動了文化大革命。
毛主席建立新中國,改變了中國自商鞅變法----由周代共產制度變革為私有財產制度,使中國大地實行兩千余年的私有財產制度一舉變革為國家公有制,相應的社會基本形態也由千年實行的鄰里保甲制度變為黨委主導下的基層村民自治制度,社會組織異常嚴密,是繼周公之公產制度、商鞅開創之私有財產制后的中國社會制度的第三次劃時代變革。
在任何一個時代,社會形態及制度的改變都是最初步的,而最根本的是改革者要引領社會實現思想文化的根本變革,沒有思想文化的根本變革,新的剛剛確立的社會制度就不會穩固,就不會長久。
周公實行公產制度后,制禮作樂,在全社會推行禮樂道德文化,他依憑文武二王長期積累的崇高威望,采取漸變式的溫和方式,逐步滌除蔓延于大眾中的崇神拜鬼文化,使世俗禮樂道德文化精神彰明天下,從而開創了澤惠中華萬代的禮樂文化,孔子曰:“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富強起來了,可他自己卻失敗啦,以致落得五馬分尸的悲慘下場。商鞅固然是他自身學問修養道德存在問題,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他在秦國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下進行變法采用了“突變”的方式,遭受到秦國守舊保守勢力借助于“民曰不便”而引起的大眾極大不滿而群起反抗,而他事先沒有進行初步的社會思想啟蒙,就倉促直接進行突變式的社會大變革,結果導致變法的成功,自身的失敗。而新生的封建文化思想的確立直到二百多年后的漢武帝時代,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才最終完成。
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不僅要能夠準確把握社會心理,而且要能夠引導社會心理的演變,因而在社會變革問題上,就有“突變”與“漸變”兩種選擇,“漸變”是溫和的,“突變”是急進的,對于一個社會環境用哪一種方式來改變比較方便而容易為大眾接受,慢慢改變大眾的“不便”而為“便”,就要靠當政者的智慧了。
毛主席帶領四萬萬同胞,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確立了無上的崇高威望。新中國成立,變私有財產制為國家公有制,在城市對私營工商業進行公有化改造,在農村進行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廣大人民群眾翻身做主人,一舉甩掉了幾千年束縛在身上的鎖鏈,強烈要求徹底清算舊社會反動階級的壓迫剝削,對舊的思想文化器物等分外厭惡與唾棄,毛主席因應社會形勢與高瞻遠矚,為創造全新社會主義文化,先后開展了“三反五反運動”、破四舊、批林批孔、在張子善劉青山貪污案爆發后,毛主席極大憤慨,敏銳意識到:舊社會的腐朽思想深深積淀在每一個國人的頭腦中,不會因社會制度的改變而自動去除,不會因前面幾次的小打小鬧的運動而根除,而小打小鬧的幾次運動只是批斗了被打到的舊的反動分子,而革命后成為執政者的廣大黨員領導干部思想里的“革命成功了就要享受就要發財、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舊思想觀念依然根深蒂固,難以從根本上去除,而在當時環境下,執政的各級干部已然成為進一步“文化革命”的障礙,而進一步實行“文化革命”的力量來自哪里呢?只有廣大在新中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紅小兵,他們沒有接受舊的思想文化熏陶,而完全是長在紅旗下的新一代,因而毛主席選擇“紅小兵”作為進一步“文化革命”的依靠的力量,打倒機關鬧革命,成立文革工作組、工作隊作為進行文化革命的領導機構,從而成功的使文革走向深入。實現了毛主席“大破大立”----最大程度的破除一切舊的思想文化,開始在一張白紙上重新進行新文化思想的偉大實踐。
正是由于文革,徹底蕩滌了舊勢力、舊文化,舊勢力舊文化在新中國徹底瓦解,舊勢力在新中國內部找不到可茲以來的階級基礎,因而面對風波,我們才會如此從容的度過危機, 中國兩千多年來之所以陷入王朝更替的怪圈,是因為歷代王朝領袖缺少必要的魄力與智慧,他們只打破了舊政權依托的舊的地主階級,而他們自身建立新政權又形成了新的地主階級,而社會制度依然是私有財產制,舊的王朝領袖沒魄力智慧打破私有財產制,更沒魄力智慧進行思想文化革命,因而導致王朝更替 治亂循環。當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沒有發生改變是根本因素。
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沒能夠變革中國的“私有財產制”,一定意義上說是又一次的王朝更替,只是政權由地主階級手中轉移到了官僚資產階級手中,廣大讓農民群眾依然一無所有,處在社會的最底層。蔣介石領導的政權是舊的官僚資產階級的政權,維護的是官僚資產階級的利益。
如果沒有十月革命,沒有毛主席,中國大眾依然生活在茫茫暗夜中,正如毛主席詩曰:“長夜難明赤縣天”。而有了毛主席,中國革命就煥然一新,“雄雞一唱天下白”。東方紅,太陽升,毛主席永遠是中華民族的大救星,毛主席是中華民族的根本信仰,是周公后的中華民族第二偉人。
當今我們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實行公有制,但廣大民眾還沒能行使作為公有財產所有者的權力,享受公有財產所有者應享受的利益,但探索是艱難的,漫長的,需要耐心與智慧,逐步使廣大民眾享有作為公有財產所有者的權力、義務與利益。
作于09-10-14上午9--11時;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