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易經》
一.托名進言
《易經》如同做記號用的紙筆,好壞并無實際意義;《易經》如同萬花筒,砸爛了看則大呼上當。所以只能說《易經》是托名進言,原始哲學,適用于詭辯。
所謂六爻是人為規定的“卦象”,即從底向上數,最底下稱為“初”,接著是“二、三、四、五”,最頂稱為“上”。另外,最頂兩爻代表“天”、中間兩爻代表“人”、最底兩爻代表“地”,即天地人三位一體。
二.出處
一說:伏羲(約前23000年以前)畫八卦。[1]周文王(約前1200~前1000年)作《周易》,所以《易經》又稱為《周易》。[2]
二說:《易》集合了古代《連山》、《歸藏》兩書的思想。[3]
三說:《易經》成書大約在西周時期,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因難以讀懂《易經》,所以春秋戰國時代的人撰寫了《十翼》,又稱為《易傳》。
四說:《周易》起源于甲骨占卜的實踐,[4]或許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寫下了64卦的卦辭。后來在春秋時期,孔子(前551~前479年)的弟子著《易傳》。
五說:司馬遷(約前145~前90年)《史記》:“文王拘而演周易”,后人推演認為《易經》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確立,是周文王奠定了《易經》以“干”為第一卦,并為每一卦寫下“卦辭”。周武王之弟周公旦(生卒年不詳)是“爻辭”的創立者。《十翼》是孔子的弟子與再傳弟子的作品。到了漢武帝以后,《十翼》被稱為《易傳》,并被視為《周易》的一部分。
六說:1973年,湖南長沙西漢馬王堆出土了將近完整的前二世紀的《易經》、《道德經》和其它書籍,是現存《易經》的最早版本,并包含了以前一直被認為是孔子所著的《系辭傳》上、下,但并不包括《十翼》。
學者通過比較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易經》和周朝的鐘鼎文之后,認為《易經》不可能是周文王所著,最可能的成書時期大約在公元前九世紀末?,F時一般認為《易經》并非任何一個傳說或歷史人物的著作,而是西周時期占卜用的文字編纂而成。河圖、洛書、先天圖、后天圖、太極圖等,都不是《易經》原著,而是后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而添加的。事實是否如此,只有西漢武帝的儒博士田何(生卒年不詳,約前140年左右的人物)知道了。
注[1]:伏羲、神農不是指某一人,而是指漫長的原始人類進化時代。其中神農至黃帝時代大約也有18000年,先祖們學會了刀耕火種,開始嘗試“治病”等。
注[2]:周文王是商末紂時西部諸侯的首領,武王之父。武王滅商建周以后,追尊其父為周文王。其實,前841年之前是名符其實的斷代史,只有零散的考古史料?! ?/p>
注[3]:《連山》和《歸藏》是不是書?無人能夠拿出像樣的證據,事實是前秦儒家無人抨擊《道德經》,結合秦漢古籍(劉歆“發現”《周禮》之前)中從無提及《連山》、《歸藏》,反而證明它們很有可能是王室世傳之物。有人判斷劉歆(約前50~公元23年)虛擬《連山》和《歸藏》,偽托《周禮》,似乎證據不足。至于有人瞎猜《連山》和《歸藏》的內容,也不可取。
注[4]:大約在春秋以前,占卜是不是迷信?祭祀是不是迷信?“貞人”是什么人?目前已有不少考古實物證明有關以前這方面的定論可能是錯誤的。
02.《詩》
一.詩樂同工
《詩》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優秀詩歌。先秦稱為《詩》,或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風、雅、頌,都以音樂為名,從政治角度講,樂與詩異名同工?! ?/p>
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多為民間歌謠?!讹L》詩是周南、召南、邶、墉、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地區的土風歌謠。大部分是民歌?! ?/p>
雅。西周王畿(王城、帝京)的正聲雅樂,即朝廷之樂,多屬貴族作品。《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分《大雅》和《小雅》?! ?/p>
頌。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內容多是歌頌王(公)室祖先的功業?!俄灐吩娪址譃椤吨茼灐?、《魯頌》、《商頌》,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 ?/p>
二.出處
一說:行人采詩。班固(32~92年)《漢書·藝文志》載:“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二說:孔子刪(選錄,抄錄)詩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載:“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薄对娊洝反蠹s成書于前6世紀,此時孔子尚未出生;前544年,吳國季札出使魯國觀樂,魯樂工為他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說明那時已有了一部《詩》,此時孔子年僅8歲。據此,孔子刪詩說不成立,但后來孔子將其“修訂”成教科書是可信的?! ?/p>
三說:周朝太師編定。朱自清(1898~1948年)認為,《詩經》的編審權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師之手。他在《經典常談》中指出,春秋時各國都養了一班樂工,工頭叫太師。各國使臣來往和宴會等都得奏樂唱歌?!秶Z·魯語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于周太師”的記載,正考父(生卒年不詳,大約前700年左右,春秋宋國的大夫)獻《商頌》于周王朝的太師。基本說明《詩經》是由周王朝的太師選編(刪)。今本《詩經》的《商頌》只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師在十二篇基礎上刪定的。推理:也很可能后來被孔子“修訂”了,太師編定的其它原文詩篇也就失傳了。
從時間上看,《周頌》和《大雅》的大部分當產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當產生在西周后期至東遷時;《國風》的大部分和《魯頌》、《商頌》當產生于春秋時期。我們現在看到的《詩》是由西漢文帝的儒博士申培(生卒年不詳)、景帝的儒博士轅固(生卒年不詳)、文帝的儒博士韓嬰(約前200年~前130年)及其門生們傳下來的。至于最終如何形成今日之版本則無從考證?! ?/p>
03.《禮》
一.尊卑上下
《儀禮》是記載古代禮儀禮節制度的書,原稱《禮》,漢朝稱《士禮》,晉代稱《儀禮》。對《禮記》而言,又叫《禮經》?! ?/p>
禮是通過尊卑上下的原則來使社會中的個體各安其分的?!盾髯印贩Q“禮者人之所履也”,即《易經》之履卦的“辨上下,安民志”。在漫長的奴隸制和封建制的社會里,禮制屬于上層建筑,是士大夫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p>
商、周統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禮,可謂繁文縟禮,非經專門職業訓練并時常排練演習者而不能經辦這些典禮。儒生掌握的可能就是創行于西周并在春秋以后通用的各種儀節單,經不斷排練補充,逐成職業手冊。他們要為天子、諸侯、士大夫舉行各種不同的禮,因此保存的儀節單很多?!吨杏埂罚骸皟瀮灤笤眨Y儀三百,威儀三千。”
《儀禮》所記的儀節制度,對后世的影響十分深遠,尤其婚、喪、祭等儀禮,一般都被后世承襲,只是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在有關儀禮細節上有所增減而已?! ?/p>
二.出處
《史記》和《漢書》都認為出于孔子?!妒酚洝た鬃邮兰摇罚骸翱鬃又畷r,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述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則吾能征之矣。’觀殷夏所損益,曰:‘后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省稌鴤鳌?、《禮》記自孔氏。”《漢書·儒林傳》載:(孔子)“論《詩》則首《周甫》,綴周之禮”。班固說孔子把周代殘留的禮綴合成書。《禮記·雜記下》說:“恤由之喪,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士喪禮,《士喪禮》于是乎書。”
《史記》載:(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從小到大都愛好且留意各代各國的禮,“適周問禮”,注意采輯搜訪?!墩撜Z·八佾篇》說:“子入太廟每事問”,說明他時刻注意禮事。他編輯的《禮》是傳授弟子們的一門重要課本,尤其重視實習。《禮記·射義》說“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這是在演習《鄉飲酒禮》。他周游列國也是這樣,《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于大樹下”。但綜合分析歷史資料后可知,孔子及其門生的《禮》并沒有傳到漢代?! ?/p>
漢武帝的儒博士高堂生(生卒年不詳)是西漢《禮》學的開創者,依靠“記憶口傳”《士禮》十七篇。高堂生把《儀禮》傳給蕭奮,奮傳給孟卿,卿傳給后蒼,蒼傳給大戴(戴德)、小戴[戴圣(生卒年不詳),大約前80年左右的西漢人物]、慶普。但此說與史料相比還缺一個人物,即蕭奮的前面還有徐氏。其實徐氏“善為頌”(《漢書·儒林外傳》)。
現存《儀禮》的篇次是鄭玄(127~200年)采用劉向(約前77~前6年)《別錄》所定的次序,按尊卑吉兇的次序編排作注。今只有此本傳下來,即《小戴記》?! ?/p>
04.《書》
一.王肅說書
《書》,稱為“經”始于《荀子》,到漢朝改稱《尚書》,尚同上,意為“上古帝王之書”(《論衡·正說篇》)。《書》是我國最早的公文集,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包括堯、舜、禹、皋陶、啟等人的遠古歷史傳說和周朝初年的一些重要文獻及所屬不同時代的零散孤立的檔案等?! ?/p>
《尚書》中的所謂“典”是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的記載;“謨”是君臣謀略的記載;“訓”是臣開導君主的話;“誥”是勉勵的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誓詞;“命”是君主的命令。
在儒家傳下來的五經中,《尚書》殘缺最多,問題最多。已知《今文尚書》、《古文上書》和偽《尚書》甚多,我們今天看到的都是“偽尚書”。朱熹注釋《中庸》引用的“十六字心傳”正是王肅偽作《古文尚書·大禹謨》里的句子。[1]
二.出處
一說: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來儒家補充進去的?!妒酚洝た鬃邮兰摇芬舱f到孔子修《書》。
二說:朱自清認為,所謂“書”只是當時保留下來的一些古代檔案。那些檔案也許并沒有結集成書。漢朝人便將它們編輯起來,改稱《尚書》?! ?/p>
三說:“清華簡”中已發現多篇《尚書》,都是“焚書坑儒”以前的寫本,即前秦作品。
近代學者多認為《尚書》編定于戰國時期。
注[1]:伏勝(生卒年不詳,約前200年左右的人物)藏書?!妒酚洝と辶至袀鳌罚骸扒貢r焚書,伏生壁藏之?!笔潞蟆巴鰯凳?,獨得二十九篇?!奔础督裎纳袝?。所謂在孔壁發現的《書》,經孔安國(生卒年不詳,是西漢景帝時期的人物)整理后稱《古文尚書》。東漢初,杜林(?~47年)得漆書《尚書》一卷,亦稱《古文尚書》。這三個版本都沒有傳下來。其根本原因是三國末年的魏國出現了一位權勢大,學問大、野心大的人物——王肅(195~256年)。他偽造了五十八篇《古文尚書》,打遍天下無敵手。唐太宗詔令孔穎達(574~648年)等編撰《五經正義》,于653年頒行天下,“每年明經,依此考試”(《唐會要》卷77),成了標準的官書。其中《尚書正義》便以偽《古文尚書》為底本,使偽尚書成為一尊,而流散在民間的所謂正本《尚書》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清朝學者閻若璩(1636~1704年)、丁晏(1794~1875年)等人徹底揭穿了偽尚書的假面具,但還原《尚書》已回天乏術了。
王肅。其女兒嫁司馬昭為妻(司馬懿是司馬昭之父,司馬昭長子是司馬炎)。所以王肅是西晉武帝(司馬炎)的外祖父?! ?/p>
朱熹(1130~1202),他作《四書集注》,造假的節目很多(請參見本文《中庸》中的有關介紹),他是儒家造假的集大成者,使造假文風達到頂點,也是中國走向落后于世界的起點,直到出現了毛澤東思想,中國人民才站起來。
05.《春秋》
一.義春諱秋
《春秋》,又稱《麟經》(《麟史》)。《春秋》記載了自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至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計242年的歷史。注釋《春秋》的書稱為“傳”,流傳下來的只有《左氏傳》、《公羊傳》和《谷梁傳》,稱為“春秋三傳”。由于后來東周諸侯國的史書均已散失,只有《春秋》留傳下來,所以倍加珍貴。
《春秋》“記事”常用一個字,儒生奉為:以一字為褒貶,微言大義,在乎其中矣。班固《漢書·董仲舒傳·天人三策》:(董仲舒)“《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董仲舒在晚年作品《春秋繁露》中由“民臣之心”和“孝子之心”推論:《春秋》“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義也?!盵1]劉知幾(661~721年)《史通》評說:《春秋》“系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此其所以為長也?!彼瑫r指出:“真偽莫分,是非相亂?!比迨吭u說《春秋》是以《春秋》論《春秋》。對孔子而言,《春秋》只是一種載體,并無史實曲直之分,書寫天命和仁義禮智信才是本義,所以用“諱”寫“義”是《春秋》的一大亮點。對此,董仲舒有深解:“書邦家之過,兼災異之變?!保ā短烊巳摺罚 ?/p>
二.出處
(一).《春秋》
一說:儒家認為作者是孔子,經常引用孟子(生卒年不詳,約前330年左右的人物)的話:“……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滕文公》)。司馬遷同意此說,《孔子家語·觀周篇》:“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如周,觀書于周史,歸而修《春秋》之經,丘明為之傳,共為表里?!币簿褪钦f,孔子有權自由出入周天子的密室。
二說:相傳由孔子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 ?/p>
三說:墨子(生卒年不詳,大約前500~前300年之間)書里說:“吾見百國春秋?!笨梢姼鲊杂小洞呵铩贰eX玄同(1887~1939年)認為,《左傳》昭公二年(540年)載:(韓起聘魯)“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奔丛诳鬃右郧?,魯國早有《春秋》。《春秋》應是魯史舊聞,如“郭公”、“夏五”之類,都保存了原來的缺簡,但在長期轉抄流傳中,也難免沒有改動。《論語》載孔子生平言行甚詳,但對《春秋》一字未提。所以《春秋》并非成于一時或出于一人,而是魯國史官們在兩百多年時間里接續編纂,從而出現了一些前后筆調不盡一致的地方。
(二).《左氏傳》即《春秋左傳》。
一說: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标P于左丘明的記載最早見于《論語·公冶長》。有人認為史上有兩個左丘明,還有人認為左丘明是子夏(前507年~約前420年)?! ?/p>
二說:有人認為作者是子夏的學生吳起(約前440~前381年)。理由:⑴.《左傳》尊貴季孫氏,而《韓非子》記載,“季孫新弒君,吳起仕焉”,吳起對季孫感恩戴德;⑵.晉史尊魏氏,而魏文侯重用吳起;⑶.楚史尊王而貶臣,吳起在楚國受到楚王重用,而大臣反對他;⑷.吳起是軍事家,而《左傳》擅長描寫戰爭;⑸.吳起為“衛左氏人”?! ?/p>
三說:司馬遷、班固和清朝紀昀(1724~1805年)都說作者是左丘明;鄭樵(1104~1162年)《六經奧論》認為是戰國時的楚人;朱熹認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項安世(1129年~1208年)認為是魏人所作;程端學(1278~1334年)認為是偽書;康有為(1858~1927年)斷言它是西漢末劉歆偽造。
《左傳》中有許多古字,與考古得到的春秋銘器吻合,而許多字詞含義和用法不見于戰國及后世,所以當為春秋末期或戰國初期所作。楊伯峻(1909~1992年)考證,認為大約作于公元前403~前386年之間?! ?/p>
(三).《公羊傳》即《春秋公羊傳》
一說:《公羊傳》原作者是戰國時齊人公羊高(生卒年不詳)?! ?/p>
二說:徐彥(生卒年不詳,唐朝人)在《春秋公羊傳注疏》中引用《戴宏序》所述《公羊傳》由戰國初至漢初的傳承關系是:“子夏傳予公羊高,高傳與其子平,平傳與其子地,地傳與其子敢,敢傳與其子壽。至漢景帝時,壽乃與其弟子齊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盵1] 題公羊高,則是“蓋著其始耳”?!豆騻鳌分杏小白由蜃釉弧?、“子司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宮子曰”、“高子曰”、“魯子曰”等語,這說明除公羊氏五代之外,還有其它解經與傳經之人。所以,《公羊傳》實際是由公羊高于戰國初期首創之后,在數百年口耳相傳的過程中,經公羊氏歷代子孫和歷代儒生不斷增益補充,至漢景帝時才最后定型并用漢代通行的隸書正式記錄成書?! ?/p>
(四).《谷梁傳》即《谷梁春秋》
谷梁赤(生卒年不詳),舊說魯人谷梁赤“受經于子夏,為經作傳”。實際應是孔門講習《春秋》的若干代儒生集體討論整理編著成書,年代不晚于漢初,要晚于《公羊傳》?! ?/p>
注[1]:董仲舒(前179~前104年)。胡毋(生卒年不詳),漢景帝的儒博士,是首先將公羊師說著之竹帛的人。胡毋與董仲舒同業,兩位既是好朋友,又是西漢初最早的《春秋》傳授者,且董仲舒很敬重胡毋,在儒士中威望甚高,但不被重用。所以班固偽造《天人三策》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及武帝采納其建議的動機和目的并不是孫景壇所說的“為董仲舒鳴不平、討公道”那么簡單(《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是班固的偽作》),而是繼承儒家造假家風,樹路標,做廣告?! ?/p>
06.《論語》
一.徒孫造神
《論語》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p>
《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眲⑽酰ㄉ淠瓴辉?,約生于160年左右)在《釋名·釋典·藝》中說:“《論語》,記孔子與弟子所語之言也。論,倫也,有倫理也。語,敘也,敘己所欲說也。”王充(27年~約97年)在《論衡·正說篇》說:“初,孔子孫孔安國以教魯人扶卿,官至荊州刺史,始曰《論語》?!薄 ?/p>
《論語》傳到漢朝,有三種版本:㈠.《魯論語》二十篇;㈡.《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魯論語》相同,但多出《問王》和《知道》兩篇;㈢.《古文論語》二十一篇,沒有《問王》和《知道》兩篇,篇次和《齊論》、《魯論》也不一樣,文字不同的計四百多字。西漢末年張禹(生卒年不詳,西漢元帝、成帝時人物)以《魯論》為主,結合《齊論》,合而為一,稱《張侯論》,共20篇。鄭玄以 《張侯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即今本《論語》?! ?/p>
《論語》以“天”立論,以“天→命→性→情”為演繹魔圈。之后,孔子的徒孫們都學會了“代圣人立言”,孔子思想的中心說也就可以隨意定位了?! ?/p>
二.出處
一說: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
二說:學者猜測可能是曾參的學生們編定。[1]理由:㈠.《論語》不但對曾參無一處不稱“子”,而且記載他的言行最多(與其它弟子比較而言);㈡.有一章記載了曾參將死之前對孟敬子(魯悼公之臣)的一段話,是《論語》所敘最晚的言行。所以《論語》應成書于眾手(包括孔門以外的人),至早在戰國初期?! ?/p>
注[1]:曾參(前505年~前436年),字子輿,16歲拜孔子為師,稱“曾子”。曾子的父親叫曾點,字皙,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有一個傳說是孔子的孫子孔汲(子思)師從曾子。曾子與孔子、孟子、顏子、子思共稱“五大圣人”。即朱熹偽造儒家“道統”的依據之一(請參閱本文“《中庸》·朱熹造假的三種方法”)?! ?/p>
07.《禮記》
一.生死有禮
《禮記》主要記載和論述了先秦的禮制、禮儀及解釋儀禮,記錄了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了修身做人的準則?! ?/p>
漢朝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弟子對“經”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得名,即對“禮”的解釋。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學生及戰國時期儒士的作品,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西漢宣帝的儒博士戴德(生卒年不詳)將漢初劉向收集的130篇綜合簡化成85篇,稱為《大戴禮記》,后來其侄戴圣又將《大戴禮記》簡化刪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樂記》共49篇,稱為《小戴禮記》。《大戴禮記》至隋、唐時已散逸大半,現留傳39篇;《小戴禮記》則成為今日通行的《禮記》。兩書各有側重和取舍?! ?/p>
《大戴禮記》現存最早的注本是“北朝·北周”盧辯[(生卒年不詳,約570年左右武帝時人物)《孔子三朝記大戴禮疏八卷》(北周盧辯原注)]?!缎〈鞫Y記》的主要注本是鄭玄的《禮記注》,由于注釋出色,使《禮記》擺脫了從屬《儀禮》的地位而獨立成書,漸漸得到重視且取代了《儀禮》?! ?/p>
儒家全力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頑固宣揚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在《禮記》中都得到充分反映。但其中有一段話成了“新儒家”的救命稻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在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智勇,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可見,《禮記》里有儒家的宏偉藍圖,僅次于“按需分配”。為了實現宏偉藍圖,先要實現“初級階段”的“小康”目標。為了“小康”目標,先要“謹于禮”。其實,讀者只要理解了“天→命→性→情”這一魔圈的含義,就很容易戳穿儒家吹牛的小把戲。為此簡單解釋一下幾個儒家詞義:“仁”是專制者的言行天意;“義”是為專制者掩蓋罪過;“禮”是要求人民自覺當奴才;“智”是要求官民都要想得開;“信”是要求大家相信專制者的鬼話?! ?/p>
二.出處
一說:鄭玄的《六藝論》、陳邵(生卒年不詳,約270年左右西晉武帝時人物)的《周禮論序》和唐初(656年)官修目錄《隋書·經籍志》都認為是戴圣編定《禮記》?! ?/p>
二說:近代學者研究認為,《禮》,指的是《士禮》,也就是晉代以來所稱的《儀禮》。先秦儒士傳習《儀禮》的同時,都附帶傳習一些參考資料,這種資料叫“記”。所謂“學所記也”。西漢儒士傳授《儀禮》的時候,也各自選輯一些“記”,作為輔助材料。因此,不能說今天所見的《禮記》是由戴圣刪定。經過長時期的流傳刪修,到東漢中期大多數“記”的選輯本已先后被淘汰,而形成和保留了八十五篇本和四十九篇本。前者篇數多,名為《大戴禮記》;后者篇數少,名為《小戴禮記》。這兩個“記”的選輯本,都不是戴德、戴圣各自附《儀記》而傳習的“記”的選輯本的原貌?! ?/p>
08.《孝經》
一.孝廉忠君
關于《孝經》的標題,班固在《孝經藝文志》中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奔础缎⒔洝分敖洝辈皇墙浀渲敖洝?,而是天下的大經大法。所以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缎⒔洝穼⑿⒂H與忠君聯系起來,“忠”是“孝”的發展,并把“孝”的社會作用絕對化和神秘化——“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所以“孝”在封建法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保ā缎⒔洝罚 ?/p>
在儒家經典中,惟《孝經》有皇帝批注史實,所以儒士們引以為傲。
天寶四年(745 年),明皇(玄宗李隆基)為《孝經》、《老子》、《金剛經》作注。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現存有《石臺孝經碑》,碑上鐫刻有玄宗行書批注[答李齊古(生卒年不詳,國子祭酒)石臺孝經表批]:“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故親自訓注,垂范將來。今石臺畢功,亦卿之善職。覽所進本,深嘉用心。”
“批注”背景與命運。李隆基的兒媳婦楊玉環(楊貴妃)736年入宮“孝敬”皇爹,眾人難以理解;745年批注《孝經》,諸皇子心服口服;755年“馬嵬驛”事件,盛唐轉衰。這就是儒經消極作用的社會縮影。比照今日社會貪腐現狀,“新儒家”何言以對?
二.出處
今文《孝經》傳說出自漢初,河間人顏芝原藏(無法考證,只能當作傳說),用通行的隸書字體書寫。《漢書·藝文志》載:“《孝經》一篇,十八章”。鄭玄為之作注。古文《孝經》傳說出自孔子故居墻壁中,用先秦古文字書寫。《漢書·藝文志》載:“《孝經》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孔安國為之作注。
一說: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說《孝經》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即后代儒生潤飾加工,歸納整理而成?! ?/p>
二說:因為《呂氏春秋》引用了《孝經》文字,所以最遲不晚于公元前239年(大約增刪《呂氏春秋》一字獎千金的時間)?! ?/p>
三說:《漢書·藝文志》記載:“《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奔础缎⒔洝窞榭鬃铀?。《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孔子以為(曾子)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即《孝經》為曾子所作。熊禾(生卒年不詳,南宋末年人物)在為董鼎(生卒年不詳)《孝經大義》一書作序說:“曾氏之書有二,曰《大學》,曰《孝經》?!薄 ?/p>
關于《孝經》的作者,主要有八說:孔子說;曾子說;孔子門人說;曾子門人說;子思說;齊魯儒者說;孟子門人說;漢儒說?! ?/p>
09.《大學》
一.格物修身
《大學》即《禮記·大學》。朱熹把《大學》分為“經”一章,“傳”十章?! ?/p>
粗看《大學》,豪言壯語不少,說得頭頭是道。細看全文,“格物”就是要求擺正自己的社會位置及與社會各階層的關系?!靶奚怼本褪恰懊髅鞯隆?。必然結果:你自己懷才不遇是“命也”;他人不“明明德”是“過也”。全文核心是“明明德”的第一個“明”字——自己要先明白而且要主動地去格物、修身而達到“明德”。所以“大學”是“禮”的基本范疇,略作“禮”的延伸。至于“平天下”(天下平安,即“維穩”),情也。
二.出處
見“07《禮記》·二(出處)”?! ?/p>
10.《中庸》
一.禮信忠誠
《中庸》即《禮記·中庸》,主要是禮的延伸——忠誠(孝、賢、義與智、仁、勇)。但由于朱熹作《中庸集注》,引用王肅的偽作“十六字心傳”,構建儒家假“道統”,盡拍馬之能事,先篡改原著的“忠誠”思想為“執中”,再曲解“中和”為“不偏不倚”,使偽《中庸》欺騙世人800年,嚴重阻礙了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 ?/p>
朱熹造假的三種方法:
㈠.錯對中和法。中:從口;上下通,即禮器。本義:中心;當中。延伸涵義甚廣,如:正、禮、禮儀、和、內心、內臟、不偏不倚、通“忠”、河南話“中”,等等。庸:用也;從用從庚,庚,更事也;“先庚三日者、先事而圖更也。”延伸涵義甚廣,如:用、常、功、勞、愚、豈、溝(水庸)、城、信任者、大鐘,等等。再看朱熹的定義:“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薄 ?/p>
其實“中庸”二字是“禮”與“信”的演繹詞語,是由“禮”的外在形式向內心轉化而成的“忠誠”精神。儒家的思維模式是“天→命→性→情”,如:《大學》就是由“禮”與“修身”談到天下平安。《中庸》是由“禮”與“忠誠”談到天下平安。萬變不離其宗,“維穩”是目的。朱熹造假是在“滅人性”上下功夫?! ?/p>
㈡.假中造假法。朱熹超越了“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儒家要求,將王肅偽作《書·大禹謨》里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作為假“道統心傳說”的依據,吹牛造假不著邊際:“夫堯、舜、禹,天下之大圣也。”“蓋自上古圣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薄 ?/p>
眾所周知,堯、舜、禹是傳說,湯、文、武是斷代史,而盤庚(約前1300年)始用甲骨文,春秋始用竹簡,西漢初始用縑帛,105年才有“蔡侯紙”。朱熹的“上古之傳”純屬白天說夢話?! ?/p>
㈢.赤膊上陣。朱熹注《中庸》是其思想的一部分,“忠”離不開“孝”,所以在《中庸章句序》中虛構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朱熹這一假“道統”系譜,將儒家精義喪失殆盡,但得到元明清歷代皇帝贊賞。自元朝開始,朱熹的經學注釋著作成了科舉考試的依據,被尊為“朱子”。朱元璋于1369年決定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清高宗于1787年為“紫陽書院”御題匾額。
出土儒簡證明:孔子、子游、子思、孟子都比較重視(唯心主義的)“天下為公”的思想。另外,曾子(該系為孝道派)不是子思的老師,而子游才是子思的老師。子思也不是孟子的老師?! ?/p>
在此需要特別指出:按“不偏不倚”和“臨界點”解釋《中庸》,自相矛盾。如對“孝、賢、義、智、仁、勇”等儒家概念的解釋無法“不偏不倚”,而用“忠、誠”解釋則豁然貫通。所以,在“中學語文在線”上《〈中庸〉原文及釋文》中寫道:“作為儒學的重要范疇之一,歷來對‘中庸’有各種各樣的理解。本章是從情感的角度切入,對‘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釋?!焙靡粋€“正面”,誤人子弟,望能刪除此類毒害學生之文。
二.出處
見“07《禮記》·二(出處)”?! ?/p>
11.《周禮》
一.人財兩得
作者通過官制和禮制及經濟制度來描述治國方案。《周禮》六官:天官主管宮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軍事,秋官主管刑罰,冬官主管營造?!吨芏Y》本名《周官》,又稱《周官經》。西漢成帝時,劉歆校理秘府所藏書籍時將《周官》列入書目,但缺“冬官”一篇,以《考工記》補足。王莽建立新朝,始改《周官》為《周禮》。鄭玄作注后,與《儀禮》、《禮記》并列為《三禮》。宋代列入《十三經》。
㈠. 人事?! ?/p>
傳說由太師、太傅和太保三公輔助周王。[1]
在周王和師保之下設三左:太史、太祝、太卜;三右:太宰、太宗、太士。合稱六卿。在朝廷中分立于周王的兩側,協助周王處理政務。太史是商代以來的作冊;太祝是最大的祭祀官;太卜管卜筮;太宰類似朝廷中的政務總管;太宗是管周朝的宗族和譜系;太士是神職官吏。六卿下設許多僚屬,各有專職,總稱卿事寮。
六卿之外,設有五官:司徒、司馬、司空、司土、司寇。司徒在周朝早期的青銅器銘文中寫作“司土”,管理土地和農業生產;司馬是管理軍賦;司空在銘文中寫作“司工”,管理百工職事;司土管版籍爵祿,司寇管刑罰。其中司徒、司馬和司空的職權相當,合稱“三有司”。五官下設很多僚屬,構成專門的官僚系統和集團。
㈡. 經濟?! ?/p>
《周禮》規定,全國的最高土地所有權屬于周王(周天子)。在千里王畿(直轄地區)內,由周王直接占有的土地稱作王田,封給直屬的公、卿等的土地稱作采邑。王畿以外的土地,由天子封給諸侯。至于如何將土地分配給民眾,有無井田制,學者各說各的理,共識部分是實際耕作者對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㈢. 禮制。
一句話:天禮合一,禮法合一,禮為天下。
二.出處
由于在西周、西漢的各個時期都可以找到若干與《周禮》相同的官名,但無法找到與《周禮》官職體系一致的王朝或侯國,所以其真偽和成書年代問題成了千年之謎。有關爭論形成了西周說、春秋說、戰國說、秦漢之際說、漢初說、王莽偽作說等。下面簡錄三說?! ?/p>
一說:《周禮》面世之初,不知什么原因,連一些身份很高的儒士都沒見到就被藏入秘府,直到漢成帝時,劉向、劉歆父子在校理秘府所藏的文獻中才發現此書,并加以錄目。劉歆十分推崇此書,認為出自周公手作。康有為《新學偽經考》認為是劉歆偽造?! ?/p>
二說:周公旦所著(周公被尊為儒家奠基人——“元圣”)??鬃右簧畛缇吹墓糯ト酥??!墩撜Z》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見周公?!薄 ?/p>
三說:寫作年代是春秋時期(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而全書的補充定型則是在戰國時期。
近代學者在文獻學研究的基礎上,輔之以古文字學、古器物學、考古學研究等手段,對《周禮》進行研究,認為成書年代偏晚,約作于戰國后期?! ?/p>
因此,《周禮》是托“周”之作,并非實錄周朝典制,而是為萬世立法則?!吨芏Y》六官即六卿,作者的安排是每卿屬下六十官職,六卿的屬官總數為三百六十,暗含年度。王城中“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等,體現了陰陽五行思想。錢穆(1895~1990年)在《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周官著作時代考》中評說:(《周禮》)“把整個宇宙,全部人生,都陰陽配偶化了”。
注[1]:關于“太師、太傅、太?!币娗浶薪庾x《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二章》
blog.huanqiu.com/?uid-41747-action-viewspace-itemid-145342
12.《孟子》
一.仁善于政
漢朝以后高抬《孟子》,在于孟子吹捧孔子“集大成”,首次提出“人性本善”論和“仁政”唯心觀,三者在理論上第一次使仁義實現貫通,成了唯心“民本”論的懸空支點,無可無不可,正好符合漢武帝“興太學”、“舉孝廉”的主旋律,為封建執政者愚弄民眾提供了借口。由此開始,“千古魔圈”中的“天、地、人三道”實現了無縫對接,[1]其魔法并沒有隨封建制度的滅亡而消失。
孟子和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年)的觀點相反相成,即外儒內法,王、霸道雜之而無法擺脫魔圈。正如《南??迪壬谡f·荀子》(康有為萬木草堂講學時的學生筆記)中所說:“孟子之后無傳經,……二千年學者,皆荀子之學也?!薄 ?/p>
二.出處
孟子,名軻,在漢代以前的古書中沒有孟子的名字,但在魏、晉之后傳出“子車、子居、子輿”三個不同的字號,所以其人及生卒年月都是歷史之謎?!妒酚洝っ宪髁袀鳌罚好献印笆軜I子思之門人”是最早書本證據。至于《孟氏宗譜》不足為信。
《韓非子·顯學》[韓非(前279~前232年)的著作為后人輯集,始于《漢書·藝文志》)]:孔子死后,儒分為八,“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之儒,有孫(荀)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盵2]《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記載:(孟子)“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薄 ?/p>
由于孟子其人是歷史之謎,其書更是謎了。欲解孟子生平之謎的思路可能在子游的學生之中,孟子的老師也許是子思的學生,也許是子游的其它學生的學生;欲解《孟子》一書之謎的思路可能在與楊、墨論戰中,成書者也許是孟子的學生,也許是王肅式的人物?! ?/p>
注[1]:請參閱黔粵行《千古魔圈》,頁面網址如下:
blog.huanqiu.com/?uid-41747-action-spacelist-type-blog-page-5
《易經·說卦傳》:“……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其發展現狀:陰陽變為(二元)矛盾對立統一論,柔剛變為權勢術,仁義變為黑厚學。
注[2]:㈠.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與子游、子夏、曾子齊名;㈡.子思是孔子的孫子;㈢.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安貧樂道,但毫無建樹;㈣.孟子力主“性善”,重“仁政”;㈤.漆雕開是孔子弟子,好勇任俠;㈥.仲梁子、陳良;㈦.“孫氏之儒”是以荀子為代表(力主“性惡”,重“禮”);㈧.可能是孟子弟子樂正克,也可能是曾子弟子樂正子春。
13.《爾雅》
一.古代辭典
《爾雅》全書共19篇,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辭典”,初衷是為了疏通“六經”。由于從漢朝開始,歷朝都有人補充《爾雅》,使其逐步成為閱讀先秦古籍的重要工具書。宋代將其列為《十三經》之一,奉為儒家經典。后人模仿《爾雅》著書都帶一個“雅”字,故稱“雅書”。所謂“爾雅”,(東漢)劉熙《釋名·釋典藝》說:“……爾,昵也;昵,近也。雅,義也;義,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為主也。”即規范的共同語言。清代郝懿行(1757~1825年)《爾雅義疏》說:“爾”為“近”,“雅”為“正”,“正者,虞夏商周建都之地正言也。近正者,各國近于王都之正言也”,即“普通話”。由此可見,“雅書”對維護國家統一起到重要作用?! ?/p>
《小爾雅》是《孔叢子》中的第十一篇,托名(漢)孔鮒撰(清人定為偽書,當為漢、魏之際成書),共十三篇,皆補《爾雅》所無,其歷史作用不容忽視?! ?/p>
張揖(生卒年不詳,三國時魏國200年左右的人物)撰寫《廣雅》上、中、下三卷,唐以后分成十卷。王念孫(1744 ~1832年)《廣雅疏證序》評價《廣雅》:“蓋周秦兩漢古義之存者,可據以證其得失;其散逸不傳者,可藉以窺其端緒。則其書之為功于詁訓也大矣?!薄 ?/p>
東晉郭璞(276~324年)撰寫的《爾雅注》是現在能夠看到的最早且完整的《爾雅》注本。清朝郝懿行(1757~1825年)撰寫的《爾雅義疏》是所有《爾雅》注本中最詳盡的一種?! ?/p>
二.出處
《爾雅》確實與儒家有關,但成書說甚多,令人疑似信口開河,無據可考。比較可信的說法是成書于漢朝之初,非一人之手。否則,這么重要的工具書在漢朝之前怎會無人引用或注釋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