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馬克思指出,”人并不是抽象的棲息在世界以外的東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馬恩全集》笫二卷452貢)
人的世界,即國家、社會,都是人性的表現形式。
人性是人的本質的表現。
人性是人生的導向和保證。
幸福人生,必須科學認識人性,表現人性,實現人性。
所以,我們對人性必須有一個馬克思主義的認知。
02
馬克思在早期指出,無產階級”如果不消滅集中表現在它本身處境中,現代社會中一切反人性的生活條件,它就不能消滅它本身的生活條件。”(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
馬克思的這段話有三層意思。
A,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壓迫和剝削是反人性的。
B,無產階級的使命,就是消滅資產階級這種反人性的逆行倒施。
C,無產階級只有實現全人類的人性,才能完全實現自己的人性。
這句話,后來發展到《共產黨宣言》中的偉大號召,”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解放自己”。
這個偉大號召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心內容。
馬克思主義就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學說。
馬克思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學說,就是指引無產階級消滅資本主義社會一切反人性的倒行逆施,實現全人類人性的學說。
所以,我們可以說,人性問題,即科學的認識人性,消滅一切反人性的倒行逆施,實現全人類的人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質,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和歸宿。抓住了人性,就抓住了馬克思主義的本質。
我們學習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性理論,也就理解了馬克思主義的真諦。
這樣,我們就能更深刻的學習馬克思主義,運用馬克思主義。
03
馬克思以前的政治家,學者,文藝工作者,都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人性,表現人性,實現人性的。
然而,由于受生產力的發展制約,他們找不到透視人生,觀察人性的科學道路。因此,他們對人性的觀察,說明,表現都是片面的,表面的,找不到人性的真諦。有的,所表現的是反人性的東西。
處于資本主義發展高峰期的馬克思恩格斯,在資本主義社會化的生產中,抽象出人與人之間的密切聯系,從人的社會性中發現了人性的光芒。從而建立了自己的人性科學。創造出科學的人性學說。給人類全面實現人性指出了光明大道。
04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人是最名符其實的社會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馬恩全集》十二卷774頁)
馬克思還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合。”(《馬恩全集》三卷5頁)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也指出,人類社會是自然就一部分。
兩位導師的教導告訴我們,笫一,人和其他動物一樣,都來自自然,服務于自然,最終歸于自然。這是人的自然屬性。笫二,人同其他動物不一樣,人類個體必須相互合作,組成社會,在社會中生產自己的生活消弗資料,才能生存和發展。這是人的社會屬性。
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基本屬性。
它告訴我們,人同其他自然物,如山川,河流,花草樹木,各婁動物一樣,都是特定物質的組成方式。
組成人體的大部分是水,還有其他有機物,礦物質等。
自然界形成這種物體,都是各種物質不斷運動的結果。物質運動到一定的位置,實現了相對靜止,便形成形形色色的不同物體來。人類便是其中的一個。
人類作為自然界特殊的物體增添了自然界的活力,以此貢獻于自然,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物質的繼續運動,改變了做為人,這種特殊物體的形態,人體消失。構成人體的物質回到自然。
人來自自然,服務于自然,最終歸于自然。這是人的自然屬性的全部內容。
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生的物質載體。沒有人的自然屬性,便沒有了人生。人生的一切活動都是為自然屬性服務的。
在自然界,同人類最接近的,就是各種動物。
在自然界人與其他動物一樣,有共同的自然屬性。都來自自然,服務于自然,最終歸于自然。
各類動物都是靠自己的本能生存發展的。
藏玲羊,下生二十分鐘就會奔跑。雞雛出殼后即可啄食,……。
而人,由于進化,失去了這些本能。人出生后,需要他人照料若干年,才能獨立生活。而這種獨立,也只有在集體中才能實現。
所以,人必須相互合作,組成社會,在社會中生產生活資料供自己消弗,在生活中相互照料。這樣,人才能生存與發展。
人的這種社會屬性是人類獨有的,是其他動物所不具備的。
人類的這種社會屬性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
因此,也稱為人的本質。
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是緊密聯系的。
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基本屬性,是人的社會屬性的載體。沒有人的自然體,就談不到人的社會屬性,更談不到人生。
人的社會屬性是人的根本屬性,是人的自然屬性的保障。沒有人的社會屬性,人的自然屬性根本存在不下去。
在人生的過程中,人們通過各種社會活動,為自然屬性提供各種物質精神保證。實現幸福人生。
人的社會屬性告訴我們,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在他來到這個世界之前,社會和他人已經給他準備好了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包括吃,穿,住,用等。社會和他人是自己生存發展的前提和保障。
所以,每一個人都應把社會和他人的存在放在笫一位。
這樣,整個人類才能繼續生存和發展。
這就是人的利他性。
利他性是人的社會屬性,人的本質的內在要求和實現形式。它集中反映了人的特殊本性。
所以,它就是人性。
人性本善,就是這個道理。
馬克思主義的人性就是這種利他性。
資本主義制度之所以反人性,是因為資本主義私有制是排他的,因而是反利他的。
社會化生產中產生的無產階級天然就是利他的。
但是,由于資本主義的壓迫和剝削,使他們的人性難以展現。
所以,無產階級只有消滅資本主義制度,才能實現自己的人性。
此時,人性即在全人類實現。人人都是利他者。正是我為人人,人人為大家。
在人性的解讀中,出現一畸意。那就是人性惡。
人性惡的觀點起于我國戰國未期的荀子。
《荀子》二十三篇就是《性惡論》。其言道,人生來也,固小人。人生下來,就是惡劣之徒。強調后天的教化作用。
性惡不是天生的。也是后天教化的結果。
當然,性善也不是天生的,亦是后天教化的結果。
人的社會性決定人性本善。
對于每一具體的人來說,善惡須后天的教化。
因為人們幼小時期是一張白紙,靠社會來描畫。近善則善,近惡則惡。
荀子對人性的推測,完全以社會的現實為依據的。
荀子看到私有制,私有觀念所產生的惡果。種種社會丑態令其推測孩童的性情是惡劣的。因此,得出人性惡的結論。
人性惡,完全是私有制結果。
私有制的排他性是人間萬惡之源。
階級社會中的一切人都站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為一定的階級利益而斗爭。
各階級對人的社會性的態度各不相同。
一般說來,勞動者階級,新興剝削階級的開明人士,比較認同人的社會性,表現一定的人性。而反動的統治階級不認同人的社會性,頑固的堅持私有觀念的排他性,表現極少的人性。
人道主義就是不顧及其在社會上人性表現,而保護其自然屬性,
毛主席領導紅軍實行寬待俘虜的政策就是革命的人道主義。
05
人性伴隨人生而來。在人類的歷史中有一個產生,發展,完善的過程。
人猿揖別之時,便產生了人生,出現了人性。
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人們最原始的合作,表現和實現了人的低級的人性。相互照顧是人性的簡單表現。
在階級社會,由于各階級對人的社會性的態度,而產生不同的人性。勞動者階級最有人性,而統治者最少人性。
在資本主義,由于社會化生產同資本家私有制的矛盾,資產階級不得不選擇市場經濟。在市場中資本家購買了勞動力進行社會化生產,從形式上尊重了人的社會性要求,實現了人性。
可是,資本家在勞動力的使用上奴隸般的對待工人階級,表現了對人性的踐踏。所以,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是人性最完全的表現者,實現者。而資產階級,表面對人性的實現,實際對人性的踐踏。
在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的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實施,人的社會性得到空前實現,人性近乎完善。只是資產階級法權的存在,排他性的私有觀念沒有完全消除。故人性尚未完全完善。
待到共產主義在全人類的實現,人人都完全徹底的利他。人性才能全面完善。
06
人性是人生的向導和動力。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都在表現人性,實現人性。
那么,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是怎樣袁現人性,實行人性的呢?
人性和政治。
政治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現象,是階級斗爭的集中反映。政治斗爭的核心內容就是政權問題,是奪取致權,保衛政權。政權的職能,或是表現人性,實現人性,或是壓抑人性,破壞人性。
在政治斗爭中,先進的階級或政治勢力,是要實現人性,保護人性的。反動的階級或政治勢力是要破壞踐踏人性的。
二者圍繞著人性,展開斗爭。
最終,先進的階級取得勝利,人性得以實現和發展。
人性和經濟。
為了滿足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需要,人類就得進行各種經濟活動。一切經濟活動都要依靠人性的指導和推動。
發展生產是最基本的經濟活動。生產中的合作,靠的是人性。而且表現人性,實現人性。
商品的流通,交換都離不開人性的支撐。
人性是經濟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經濟是人性的表現形式和實現方式。
人性和文藝。
文藝是運用各種特定的藝術形式再現生活,以達到傳揚一種理念的目的。
而這種理念的核心內容,就是人性。反映特定的人性主張,是一切文藝形式的極終目的。
不過,能夠科學的反映人性,需馬克思主義的作家和藝術家。
一般的革命作家和藝術家能夠接近人的本質,人性。
沒落階級的作家和藝術家,則顛倒人性,寫出了反人性的作品。例如,莫言等。
大家知道毛主席為評判文藝作品的優劣,提出了兩個標準。即政治標準,藝術標準。
政治標準就是為工農兵人民大眾服務,為其喜聞樂見。藝術標準就是符合藝術規律。
有人攻擊道,政治標準不講人性。
這些人不知道,毛主席的這兩個標準正是人的屬性的標準。
藝術標準是符合人的自然屬性的標準。
任何藝術形式都必須有益人的身心健康,否則就會被陶汰。
西方搖滾樂有害于青少年的耳膜,而不被提倡。中國的《梁祝》流傳四方,就是這個道理。
最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就是最好的藝術形式。
政治標準,就是人的社會屬性的標準,就是人性的標準。
工農兵人民大眾是最具人性的群體,能為他們服務的文藝也是最具人性的。
古今中外,凡是能流傳下來的文藝作品都是富于人性的。
《隨唐演義》講的是秦瓊舍身取義的故事,傳揚了人性。因而流傳至今。
法國《悲慘世界》講的是對人的同情。宣傳了人性。
所以,我們說毛主席關于評判文藝作品的標準就是人性的標準。極具指引意義。
人性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我們祖先留給了我們極具人性的優秀文化,為此,我們感到無比的欣慰和自豪。
我們傳統文化中,有老孑的善,孔子的仁,孟子的義,墨子的兼愛等,都具人性。
這些文化傳統可分兩類。
一類是以仁為中心的仁愛。即人與人之間互助關愛的理念。其中包括,仁,善,兼愛等。
仁的理念在立。主張建立人人相愛的新秩序。這已明顯的張顯人性。
另一類就是義。
義,宜也。就是將不適宜的秩序推倒,建立適宜的新秩序。
適宜,是指合乎仁的要求的新秩序。
義在破,推倒不義的舊秩序。
義在維護保護人性。
仁和義,一個在立,確立符合人性要求的新秧序。一個在破,破除違反人性的舊秩序,建立符合人性要求的新秩序。
仁和義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兩個輪子,推動中華傳統文化走上人性一個又一個階梯。
劉伯行
2025.1.2申時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