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劇作家攜家眷,外出旅游進車站,墻上電視閃爍亮,抗戰連續劇正播演,不少乘客都在看,候車之時也休閑。其中幾個年輕人,邊看邊議話不斷,劇作家悄悄湊前去,聽聽他們咋評判:“這個劇本編得好,大手筆譜寫壯麗篇,作者牢抓民族魂,御敵救國是主線。”“諜戰劇看過知多少,難有此劇扣心弦,隱蔽戰線染濃筆,不亞槍炮火光閃。”你一言,我一語,笑花隨著語聲濺,此劇正是己創作,劇作家聽贊心花綻。
隨著情節在發展,潛伏人員身又現,二人接頭示暗語,小心翼翼謹防范:“陶令不知何處去,”一人引句很淡然;另一人心明接下句:“桃花源里可耕田?”大伙看得正入神,有一老人走向前,議論之中插上話,手指視頻生疑團:“接頭暗語引詩句,出自毛主席《登廬山》,一九五九年才寫成,抗戰時接頭就用這名言?”老人看看劇作家,語氣懇切話鋒轉:“你大概是文化人,熟知當今演藝圈,編劇該是名作家,導演主演盡大腕,竟出這種荒唐事,豈不貽誤青少年?”面對老人連發問,劇作家語塞而茫然,只覺面頰一陣燙,心跳急劇頭瞢眩,強裝鎮靜尷尬笑,恨無地縫往里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