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頭條上有位網友(今日頭條:多才多藝山丘2P9,2024-08-17 06:35)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民企越發展老百姓越窮?
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
從網絡上我們看到,在經濟陷入困境的時候,許多人并沒有去關注為什么會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一個有14億人口的國家,會因為有效需求不足而導致經濟危機,但卻有許多人在呼吁要善待民企,要解除民企束縛等等。而對于“民企越發展老百姓越窮”的問題卻沒有人來思考和研究。
一個國家就是一個超級的經濟實體,生產與消費是需要平衡的。如果企業生產出來的東西不能進入消費領域,那么,價值運動就不能有效地循環,整個經濟運動就會產生堵塞,國家經濟就會走下坡路。
為什么我國經濟發展會陷入困境呢?
問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其中的核心原因,就是“民企越發展老百姓越窮”這種病態發展模式。
【多才多藝山丘2P9】在文章中所指出有那樣,由于資本是逐利的,民企的發展在生產端和消費端的雙重作用,必然導致老百姓越來越窮的現實。
從生產端來看,由于民企追求的是盈利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作為勞動者的收入的工資和人工費用最小化是企業經營的基本目標。因此,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民營企業的大力發展,我國的工作日制度不是朝著工作時間越來越少的方向發展,反而是向著越來越多的方向發展,從過去的8小時工作制發展到12小時工作制;而拖欠工人工資的現象則很常見,違法經營已經成為許多民營企業的常態。工作時間和強度大幅增加,而工資收入則越來越低,這就是民營企業發展的現實。
從消費端來看,隨著民企的大力發展,原來那種滿足老百姓的公共需要的生存環境已經轉變為資本逐利的場所,老百姓成為資本搜括、盤剝的對象。例如作者在文章中舉的例子:某省將一個水庫的使用權租給了私人,今年那里干旱了,農民要求水庫放水,首先水庫持有者不肯,經調解后,持有者又要求十幾元一噸,要農民使用高價水。
一方面,民企的普及使老百姓做得時間和強度更多更大,而收入卻更少;另一方面,原來的醫療、教育、住房等公共供給的良好環境一一失去,老百姓的開支隨著市場化日益增大,事實上就造成了“民企越發展老百姓越窮”的現實了。
對有著14億人口的中國而言,社會主義要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從廣大勞動者的利益要求出發,建立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從企業角度看,我們應該大力發展按勞分配的勞權企業,使全體員工的收入隨著企業的發展而不斷增加,從而使全體勞動者的收入狀態與經濟發展的方向相一致,這就會從根本上改變那種有效需要不足的問題;避免生產過剩的危機;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我們應該形成以勞動人民為中心的社會經濟環境,大力發展滿足老百姓公共需要的各種產品,降低廣大老百姓的生活成本。這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