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所講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實際上就是全面的全民所有制社會。在《國家與革命》,列寧首次把這個稱為“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相區分。由于帝國主義俄國相對落后,列寧決定實行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所有制。
但是,列寧指出:“所以我們說:我們要爭取的平等就是消滅階級。因此也要消滅工農之間的階級差別。這正是我們的目的。工農之間還有階級差別的社會,既不是共產主義社會,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有一點很清楚:只要工農之間的階級差別(這時蘇俄已經過早宣布土地國有,但是列寧仍然嚴格區分工農,因為農民還存在舊思想。——引者注。)還存在,我們就不能無所顧忌地談論平等,以免為資產階級張目。農民是宗法制時代的階級,是由幾十年幾百年的奴隸制培植起來的階級;農民在這整個期間一直是小業主,起初從屬于其他階級,后來在形式上是自由和平等的,但都是私有者和食物的占有者。”(《列寧選集》:《在全俄社會教育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無產階級的目的是建成社會主義,消滅社會的階級劃分,使社會全體成員成為勞動者,消滅一切人剝削人現象的基礎。”(《列寧選集》:《向牙利工人致敬》)社會主義社會建成的標準,在列寧這里是實現全面的全民所有制。列寧認為,即使消滅了剝削階級、消滅了農民私有制,實現了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也不等于建成了社會主義。因為工農差別還在,集體所有制也不是全民所有制。而且,農民作為落后階級,存在落后思想。必須徹底消滅工農差別才算建成社會主義,不然就是“為資產階級張目”。
但是,斯大林在農民小生產者還存在、集體所有制還存在、城鄉工農差別還沒有消滅的情況下,隨著富農被消滅、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全面建立,斯大林就在1938年宣告了蘇聯社會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在目前還只有在蘇聯實現的這種制度下……這里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狀況完全適合,因為生產過程的社會性是由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所鞏固的。”(斯大林:《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1939年宣告“我國社會政治發展方面的最重要成績,便是剝削階級余孽最終被消滅的事實” “在國內實行武力鎮壓的職能已經消失了,消亡了”(斯大林:《在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關于聯共(布)中央工作的總結報告》)。這顯然是不符合列寧1919年講話的。要知道,列寧講過,還沒消滅工農差別,就還不能說建成社會主義。在列寧看來,農民沒有被徹底改造,即使剝削階級消滅了,剝削階級余孽也沒有最終消滅,農民的舊習慣以及蘇聯當時客觀存在的小生產無時無刻不催生著兩極分化。斯大林的話屬于向農民小生產者妥協,犯了“為資產階級張目”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只要工農差別存在、小生產存在,就會催生國內的資產階級,國內武力鎮壓職能就不能取消。
毛主席與列寧一樣嚴格遵循了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所講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標準。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主席堅決反對宣布“建成社會主義”。八大報告中,主席親自改寫了一段話:“我國是一個東方國家,又是一個大國。因此,我國不但在民主革命過程中有自己的許多特點,在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也帶有自己的許多特點,而且在將來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以后還會繼續存在自己的許多特點。”(《毛澤東年譜(1949—1976)》:1956年,六十三歲)可見,毛主席堅決反對當時宣布建成社會主義,嚴格遵循著馬克思主義關于建成社會主義的標準。
對于理論問題,毛主席抓住不放。毛主席講:“我們的社會制度基本上是適合的,但不是完全適合,與斯大林的提法不一樣。八大決議的那句話是不適當的,但也沒有壞處,它不妨礙生產,不妨礙反右派等。”(《毛澤東年譜(1949—1976)》:1957年,六十四歲)可見,毛主席最務實——說明白問題、不妨礙干實事,別的都好辦。
毛主席嚴禁在集體所有制還沒被改造為全民所有制的時候宣布“建成社會主義”,嚴禁在消滅工農差別之前宣布“建成社會主義”。1958年,毛主席講:“徐水的全民所有制,不能算是建成社會主義。小全民,大集體,人力、財力、物力都不能調撥。這一點需要講清楚社會主義有兩種所有制,即全民的與集體的,兩者混同起來不利。”(《毛澤東年譜(1949~1976)》1958年,六十五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這里體現了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更徹底的堅持。毛主席明確強調:“鄭州會議劃了五個標準才算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要全面地完成全民所有制才算是建成社會主義。”(《毛澤東年譜(1949~1976)》1958年,六十五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主席明確指出,不僅要消滅剝削,還要消滅小生產、所有制差別這些可以導致剝削的舊社會關系殘余,徹底消滅工農差別,才算真正徹底建成社會主義。成的反義詞就是不成,如果還有舊的生產關系、還有非全民所有的因素,就不算“建成”。
不僅如此,毛主席還首次指出:“在整個過渡時期,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社會建成以前……社會主義道路同資本主義道路的斗爭,始終是我國內部的主要矛盾。”(《毛澤東年譜(1949~1976)》1958年,六十五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這里可見毛主席完善了列寧的觀點,說清了整個過渡時期的主要矛盾。從兩大所有制并存到全面全民所有制建立的整個階段,首要任務就是捍衛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主要矛盾就是兩條路線、兩個根本方向的矛盾。
為什么全面建成全民所有制才可以宣布建成社會主義?毛主席有更通俗、更具體的解釋:“什么時候建成社會主義,這個問題我們也在討論。我們不忙于宣布建成社會主義,把標準提高一點,使人民有個奔頭……我們要進一步進行工業化,慢一點宣布階級消滅,提高建成社會主義的標準。建成社會主義的條件,除了工業化和消滅階級以外,還有精神條件,即實行共產主義教育,提高共產主義覺悟(毛主席和列寧所說的一樣,都是消滅農民過度在意個人利益的腐朽思想。——引者注。),提高文化水平,還要提高生活水平,等等。因此不要過早宣布建成。”(《毛澤東年譜(1949~1976)》1958年,六十五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可見,毛主席說的非常清楚——以全面實現全民所有制為建成社會主義的標準,有利于全國人民加強警惕、繃緊弦。
只有消滅階級差別、提高共產主義覺悟、消滅農民的舊思想局限,才能宣布建成社會主義。這和列寧說的“農民是一個特殊階級,作為勞動者,他們是資本主義剝削的敵人,但同時他們又是私有者。農民千百年來受到的熏染就是,糧食是他的,他可以隨便出賣。他認為,這是我的權利,因為這是我的勞動,我的血汗。要很快改變他的心理(這時蘇俄已經過早宣布土地國有,但是列寧仍然嚴格區分工農,因為農民還存在舊思想舊習慣。——引者注。)是不可能的,這是一個長期艱巨的斗爭過程。”(《列寧選集》:《在全俄社會教育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是一致的。毛主席和列寧很清楚——即使消滅了剝削,讓農業個體所有制變為集體所有制,實現了“大集體”、“小全民”,只要工農差別沒有取消、農民還存在舊習慣、存在兩種所有制,就不能說“建成社會主義”。
為了禁止“共產風”,主席還指出,即使全面建成社會主義,即使實現了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這些全民所有制經濟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而不是共產主義性質的。主席講:“實際上,人民公社的集體所有制中,就已經包含有若干全民所有制的成分了。這種全民所有制,將在不斷發展中繼續增長,逐步地代替集體所有制。由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是一個過程,有些地方可能較快三、四年內就可完成,有些地方,可能較慢,需要五、六年或者更長一些的時間。過渡到了全民所有制,如國營工業那樣,它的性質還是社會主義的,各盡所能,按勞取酬。”(《毛澤東年譜(1949~1976)》1958年,六十五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為了實現全民所有制取代集體所有制,主席還指出——必須逐漸擴大全民所有制的成分。“全面的全民所有制的含義是:(一)生產資料為全民所有;(二)因此,社會產品(不但生產資料,而且是消費資料)也為全民所有。在過渡時期的目前階段,國營企業已是全民的,人民公社的生產資料(包括十地、森林、水池種子、農具、牲畜、機械、工業廠礦)和產品應該逐漸增加全民所有的成分即逐步增加生產資料的全民部分和產品的調撥部分。”(《毛澤東年譜(1949~1976)》1958年,六十五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農業區辦工業,有利于縮小工農城鄉差距、擴大鄉村的工人階級基礎、推動鄉村現代化,使農民就地變為工人。農業區工業因素逐漸擴大的過程,也是全民所有制成分逐漸增加的過程。這是毛主席的原創性貢獻。蘇聯的農業區不辦工業,農民和工人的差別就越拉越大,從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的過程就不夠快,農民生活水平也難以充分改善。
綜上所述,毛主席和列寧最堅決、最徹底的貫徹了“建成社會主義”的真理性標準。不僅如此,毛主席還對這一理論做了補充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