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晚期,中國版圖廣大、山河壯麗、土肥物豐,然舉目四望,紀綱廢弛、內憂外患,以致生靈涂炭、滿目悲涼。統治者大夢未醒,老百姓惶惶不知終日,帝國艱難前行,如同老牛拉著裝滿稻草的破舊大車。鴉片戰爭剛剛打輸,又鬧了太平天國,破車上的稻草也越發沉重。
這一切都讓湖南人曾國藩撞上了。他滿懷家族期望,好不容易進了翰林院,卻遇到朝廷衰危,夢想破滅;他立志探尋圣學本源,卻不得不經世致用,將圣學用于家國事業;他身為一介書生,卻不得創辦團練、提領湘勇,剿匪安邦、倡率天下。湖南從此人才輩出,“以一縣之人遍征十八行省。”近百年后,中國共產黨在湖南人毛澤東的帶領下,終于將遭罹大難的中華民族從深重的苦難中解脫出來。
一、曾國藩的功業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了。與一般的匪亂不同,太平天國目標明確、組織嚴密、人才輩出,其首領洪秀全暗合歷代英雄之模型,造反初期也曾受到民眾一定程度的歡迎,因此迅速占據了大半個帝國。清政府呢,在大亂爆發之初無暇顧及,把洪秀全等人當作一般的流寇看待;等賊匪已成氣候,大禍釀成,又驚慌失措,雖殺賊有心卻治兵無術,以至于掩耳盜鈴、剜肉補瘡;見大勢難以挽回,朝廷終于頭腦清醒了一次,迅速拋棄倚重旗人的傳統思路,轉而依靠漢族地主。
在這種情況下,曾國藩毅然以天下自任,將死生禍福置之度外。他以義聲倡導鄉人,將治學功夫用于行軍治戎,打磨出大清勁旅——湘軍,為后來平定太平軍、捻匪、回亂打下了堅實基礎。
面對種種困苦難堪,文人治軍,若缺少倔強之氣,則一定不能辦成。朝廷不撥錢不發糧,一分一毫都要自己苦心經營;新建的部隊沒有戰斗力,一兵一卒都要自己苦口訓誡。漢人辦武裝是個新事物,靠不靠得住?會不會影響到江山的歸屬?朝廷上下群言混淆,市井小人屢加詬侮,唾沫都能淹死一個大活人。在議論紛紛面前,曾國藩克己省身,立三軍不奪之志,樹枕戈臥薪之誠,以忠誠堅韌感染了一大批志同道合者。他明白長期積弱而士氣不振,以轉移之道、培養之方、考察之法選拔英才俊杰,為國家而用人才。網羅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彭玉麟等諸多英才,為國家培養元氣。
國家貧困不是最大的憂患,民心渙散才是一切禍事的根源。面對輿情非議,曾國藩再次發揮了祖傳的倔強之氣,以務實作為檢驗優劣的唯一標準,以實效重拾信心。他開設新式學校,向歐美派遣青年才俊,艱難地向人家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他以實際行動開辦洋務,銖積寸累只為中華自強。即使在軍營中,曾國藩在清厘文卷、接見幕僚之余,也不忘閱覽經史,數十年如一日,不論困苦危險之時,還是功成名遂之際,都沒有改變,古圣賢的理想,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用崇高的理想、高潔的品性、光明的胸襟成為后世的楷模,功業文章道德,樣樣不朽。
一國以一人而興,曾國藩的功業和精神,不但影響了眾多湖南同鄉,成為湖南人在近代崛起的先行者,還成為全體中國人的精神,激勵著四萬萬同胞為獨立、自由不懈奮斗。
二、 毛澤東的選擇
毛澤東年輕時就繼承了周敦頤、王船山開創的湘湖文化傳統,他不斷讀書、思想,很早就踏上了尋求真理的道路。
從1910年離鄉求學,到1921年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他的思想不斷演化,從圣賢救世的“心之力”到知行合一的“經世主義”,嚴酷的現實下,種種幻想都被拋棄,俄國十月革命的隆隆炮聲,又傳來了聯合民眾進行暴力革命的新的聲音。在各種主義、學說中,他選擇了崇尚斗爭、注重實踐的馬克思主義,這是一條異常艱辛的道路,若無倔強的精神底色,難以堅持到底。
在1928年的《井岡山的斗爭》中,他說“我們一年來轉戰各地,深感全國革命潮流的低落。”“紅軍每到一地,群眾冷冷清清,經過宣傳之后,才慢慢地起來。和敵軍打仗,不論那一軍都要硬打,沒有什么敵軍內部的倒戈和暴動。”“我們深深感覺寂寞,我們時刻盼望這種寂寞生活的終了。”……前景雖然光明,道路的反復曲折卻考驗著每個人的決心和耐力。
在艱難竭蹶中,在黑暗看不到頭的時候,毛澤東選擇了蓬蓬勃勃的倔強之氣。他敢啃硬骨頭,堅持自立自強,能在絕境中看到希望。他找到了反動統治鏈條上最薄弱的一環“只要買辦豪紳階級間的分裂和戰爭是繼續的,則工農武裝割據的存在和發展也是能夠繼續的。”他看到了敵人看似堅固的外殼下,有著極其虛弱的本質“雖以數倍于我之敵,不但不能破壞此割據,且亦不能阻止此割據之發展。”永遠充滿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他把紅軍改造成為有理想有組織有戰斗力的軍事組織,“紅軍像一個熔爐,俘虜兵過來馬上就融化了。”“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利用正確的戰術,不戰則已,戰則必勝,必有俘獲,如此可以逐漸擴大紅軍。”
心懷天下是中國士大夫精神最突出的特點,在湘湖文化中,則為這種精神添加上了“倔強之氣”。王船山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用于研究歷代國家興亡治亂之道,為民族振興孜孜不倦。曾國藩“以士大夫之精神,挽艱難之氣數”,誅滅強暴時殘忍嚴酷,不惜背上“曾剃頭”“曾屠夫”的罵名。毛澤東年輕時追求“內圣外王”的圣賢之道,在經歷絕望與見到曙光之后,投身到馬克思主義,并與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結合,努力探索中國自己的道路,站上了時代的潮頭。
三、以倔強為天下倡
曾國藩說自己“亂世而當大任,為人生之不幸”,但朝廷和民眾卻說他是“國之大幸”。他把天下安危作為己任,以文弱之身毅然擔負軍國重任,手書遺囑,帳懸佩刀,在戰火與動亂中成就了理想人格。毛澤東選擇了一條充滿荊棘與坎坷的革命道路,坦然面對革命過程中的失利與挫折,在艱難的環境中始終保持昂揚的斗爭和蓬勃的朝氣,從絕望中找到希望,最終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曾國藩為什么必須倔強呢?一個漢人官員,在倚重旗人的朝廷里,沒有明君英主的支持;民心乖離,百姓失望透頂,恢復信心成為第一難事;朝廷大員無能無為,如木偶泥人,貪安一隅,粉飾太平,不顧國家前途,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卻沒有權力。曾國藩歷任吏部、兵部等侍郎,仍未能找到施展抱負的舞臺,他卻以天下為心,一言一行始終寫滿“天下蒼生”,即便對朝廷失望透頂,也要堅持忠誠,只為天下倡。
同樣“行天下至難之事,挽天下積重之勢”的還有毛澤東。抗戰時期,許多人看見日軍的凌厲攻勢、國民政府的一潰千里,產生了日本強大的亡國論和幻想歐美援助的速勝論想法。毛澤東對影響抗日戰爭的國內外各種因素進行全面總結,并斷定“亡國論者看著敵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勝論者看敵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這些都是錯誤的。我們的意見相反: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這就是我們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毛澤東完成了光輝著作——《論持久戰》,為中華民族戰勝日本帝國主義,贏得民族獨立解放提供了最強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指引。
打持久戰是毛澤東倔強之氣的外化,讓他在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中戰勝了幾乎所有的敵人。這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自立自強生生不息的精神淵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