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一詞看起來很是文雅,只是沒有工作而已,似乎對人對己并無大害。在父母官那里,“失業”也只是日常工作中所談論的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話題。但是“失業”對于勞動者而言,卻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失業也就等于是丟了飯碗,沒有飯碗也就意味著將被餓死。因此說,“失業”是一件性命攸關的事情,絕對不能疏忽大意!
判定失業人員的嚴格標準:未繳個人養老保險的、個人繳納養老保險的勞動者群體。目前繳納養老保險的人數近3億,其中個人繳納養老保險的數量占很大的比例。即使這3億人都是單位給繳的養老保險,那么還有5億人沒有繳納養老保險。嚴格地講,這些人都屬于失業人員。
之所以出現這么多的失業人員,只要是由于市場化改革所造成的。不搞什么市場經濟有那么多人失業嗎?有那么多人自殺嗎?有那么多人因貧困而死嗎?市場化改革把“按勞分配”(GDP紅利)改變為“按資分配”(GDP紅利),將GDP指標與廣大勞動人民的生存利益對立起來。于是也就出現了GDP持續增長與勞動者生活水平逐漸下降的奇怪現象。
按勞分配:GDP紅利=勞動者紅利
1
按資分配:GDP紅利=資本紅利=——————
勞動者紅利
在按勞分配制度下,GDP紅利與勞動者紅利成正比關系。在按資分配制度下,GDP紅利與資本紅利成正比關系,與勞動者紅利成反比關系。這也就是當下為什么GDP數值不斷增加,而勞動者生活卻越來越貧困的原因。而自從將GDP與百姓生活對立起來之后,失業問題就開始逐漸顯現出來,并越來越嚴重。
衡量人類社會的發展的指標不是GDP一項,而是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GDP為百姓生活服務,還是百姓為GDP服務?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則問題。GDP指標要搞上去,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更要搞上去。目前GDP指標上去了,而且上去很多,那么為什么一大批老百姓生活在極度的貧困者之中呢?其實GDP與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矛盾,矛盾的是分配方式不同。在GDP提高的情況下,按勞分配可以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在GDP提高的情況下,“按資分配”必然導致百姓生活水平的大幅度下降。這種GDP與百姓生活之間的矛盾的形成,完全是由于不合理、不公平的分配方式所造成的。
市場化“專家”將腐爛不堪的市場經濟理論硬塞給“有關部門”,以GDP高速增長為誘餌引誘“有關部門”上鉤,一步步走進這些陰謀家所設置的死亡圈套。市場化“專家”利用市場經濟“叢林法則”,制造大量的勞動者失業。之后再利用市場經濟無形之手來謀害盡2億的勞動者,是使其在市場經濟的險惡生存環境下自生自滅。由此可見,市場化改革是導致廣大勞動者失業和貧困的最終根源。由此可見,市場經濟的推動者,實施近2億(甚至更多)的勞動者實行慘無人道的謀害陰謀,犯下了反人類的滔天大罪!邪惡的市場經濟理論,殺人于無形!而吹捧市場化的“專家”正是謀害百姓的幕后兇手!
市場化是對廣大勞動人民的殘忍謀害!市場經濟實行的叢林法則,是對廣大勞動人民所實行的“軟屠殺”。有病沒錢治的死了多少人?沒活路自殺的死了多少人?不搞什么市場經濟有那么多人失業嗎?有那么多人自殺嗎?有那么多人因貧困而死嗎?現在社會上這么多自殺身亡的勞動者,由誰來承擔責任?這些都必須由鼓吹市場經濟的“專家”來承擔全部責任!
改革是好事,將社會中的不良現象進行清除,弘揚鼓勵善良道德的大公無私行為,這才是改革的偉大成就。然而將好的公有制分配方式用私有制的分配方式來進行替代,這是復辟倒退,絕非是改革。好的改革應該是在各個方面都有好的結果,尤其是在關系到百姓生活方面。從這一角度講,改革的結果應該是失業人員越來越少。而現在反而是越來越多。這就說明改革本身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改革沒有錯,是改革的方向出現了極大的偏差。
從市場經濟企業發展的角度講,資本運營人千方百計地降低生產成本,用大量的機器人來取代勞動者進行生產。這已經是現代企業發展的一個大趨勢。用機器人代替人類勞動,即節省費用,又提高效率,看起來是件極好的事情。但是機器人能代替勞動者消費嗎?能為市場提供購買力嗎?沒有市場購買力的存在,機器人生產多少商品有意義嗎?這樣的生產投入會血本無歸的。
總不能讓這近2億甚至更多的失業人員自生自滅地餓死吧?
為解決近2億甚至更多的失業人員的生活問題,呼吁“有關部門”向失業人員每人每月發放生活補助600元(多多益善),以緩解他們在生活上的燃眉之急。
2億人×600元=1200億元/月
從這一不大的數字來看,“有關部門”并不難辦到。其實 ,向失業人員發放生活費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善事,既能解決失業人員的生活困難,又可以促進經濟發展。這每月1200元元將以新購買了的形式注入生活消費品市場,將相應增加市場活力,促進經濟發展。
一、解決失業貧困百姓生活上的燃眉之急,減輕百姓的生活疾苦。
二、向市場補充了源源不斷的購買力,促進社會經濟良性發展。
三、加深“有關部門”與百姓的感情聯系,化解百姓與“有關部門”之間的日益嚴重的利益矛盾,使“父母官”與子民共享天倫之樂。
四、穩定社會秩序,使人民有一個安全和諧的生活環境。百姓生活安定了,安居樂業了,那么社會秩序自然和諧穩定。
既然有那么多的好處,那么為什么何樂而不為呢?
具體實施方法是通過發行新貨幣的方式來向失業人員發放生活補助。
貨幣發行理論:以往的貨幣發行大多是被動行為,既出現財政赤字的時候才發行貨幣,主動的貨幣發行情況不多。為什么要發行貨幣?因為企業在創造利潤的同時還創造了市場購買力缺口,因此必須通過發行貨幣來彌補這一情況。企業只能創造“商品效益”,而“貨幣效益”只能通過貨幣發行來進行實現。發行貨幣不只是通貨膨脹的代名詞,它還有促進經濟發展的良性作用。主動貨幣發行與被動貨幣發行大有不同。被動的貨幣發行是為了解決已經出現的問題。主動貨幣發行解決的是未經在現實中出現的問題。
長期以來,企業在運營過程中,總是處于資金緊張的狀態,其原因就是企業向市場提供的商品過多,提供的購買了不足。這就在市場供求方面出現購買力不足的極大的缺口。見公式
利潤=產值-成本
因為:利潤=市場供求差額
又因:產值=市場供給
再因:成本=市場供給
所以:市場供求差額=市場供給-市場需求
所以:利潤=市場供給-市場需求
其實利潤公式就是市場供求的公式。在利潤為“+”數的情況下,“市場供給”>“市場需求”,顯示生產過剩和勞動力過剩狀態,導致市場購買力的巨大缺口。“利潤”作為剩余商品供給,必須通過相應的貨幣發行來進行購買,否則企業利潤就只是賬面上的數據,而不能通過銷售來得以真正實現。而現實中企業利潤的實現,大多是通過借貸未來購買力來進行實現的。一旦未來購買力借貸過多,必然日積月累下更大的購買了缺口,導致未來嚴重的生產過剩危機的發生。利潤需要通過商品銷售來進行兌現,但是作為購買力的成本不具備將利潤兌現的能力,因此必須通過新的貨幣發行來解決市場購買力缺口的問題。由此可見,通過貨幣發行來解決發放生活補助資金的問題,是切實可行的。
既然能夠解決資金問題,又有那么多的好處存在,那么為失業人員發放生活補助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對于百姓的疾苦,“有關部門”是不知還是故意而為之?如果是不知尚可原諒。如果是故意而為之,那就是“有關部門”對百姓所犯下的滔天大罪。“有關部門”將勞動者拋給市場,推掉自己的責任,減輕了自己的負擔,這是它的嚴重失職。由于“有關部門”的無能和失職,導致大批勞動者成為無業游民。如果市場能解決失業問題,那么社會上就不存在失業現象了,“有關部門”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既然“有關部門”連最基本的民生問題都解決不了,那么還要它何用?吃白飯嗎?白白吸食老百姓的血汗嗎?
富人已經不再有購買了潛力,只有在窮人那里,才蘊藏著極大的購買了潛力。行行好,把錢發給窮人吧!
富人可以行善,企業可以行善,“有關部門”為什么就不可以行善?身為父母官,總不能看著自己孩子凍餓而死吧?
請“有關部門”行行好!
救救自己那些處于死亡邊緣的饑寒交迫的苦孩子!!!
2024/5/2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