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孩子為什么會給出這樣的答案?
這是《新青年》上曾經刊登過的一個真實的教學片段。初中課上,政治老師看到一道分析題,覺得它很適合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自己也沒有看答案,就出給了學生。題目是這樣的:
大雨天,一個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見前面一個女人沒帶雨具,懷里還抱著孩子,胳膊上又挎著包,就主動把自己的雨傘借給女人,接過孩子抱在自己懷里。請問,這個男人為什么要這樣做?
最先站起來回答的是班長。班長說:“這個男人是人販子,想用這種方法搶孩子。他接過孩子,馬上就會拔腿而逃。”第二個站起來的是班里的調皮鬼,搖頭晃腦地說:“答案很簡單,因為女人長得漂亮,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卻一直找不著機會,故意用這個辦法套近乎。”教室里一陣大笑。學習委員站起來說:“因為這是那個男人的職業,他借傘,幫女人抱孩子,都是要收費的。”
老師繼續啟發道:“還有沒有其他的答案”?又有一個同學站起來,略顯得意地說:“你們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著的那個包。我想,那個男人是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伺機搶東西。”
老校長在學生們答題時已經走進了教室,聽了討論結果,他對孩子們說:“大家都給出了答案,但他究竟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我也想聽聽書上是怎么說的。”老師找到答案,大聲地念道:“因為那個男人學雷鋒,他不僅無償把傘借給女人,最后還把她送回家。”教室里一片嘩然,同學們紛紛說這不現實。調皮鬼喊得最響,他大聲說:“那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個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會怎么想。”
校長聽到答案后,一直沉著臉,之后他緩緩地說:“你們大概都不相信,40年前,我也做過這樣的事。不僅僅是我,很多人都做過如今看來不現實的事情。那時候,每個人都在學雷鋒。”教室里頓時一片寂靜。
孩子們的答案有些荒唐可笑的味道,但我們這些在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人非但笑不起來,反而心中一片悲涼。為什么當年學雷鋒時代的一個很普通的、助人為樂的事跡,居然被今天的孩子們解讀為不懷好意謀財騙色的歹徒劣跡了呢?當然我們不能責怪孩子們,因為他們成長的社會環境與我們不同,他們的答案是他們看到的社會現象和接受的社會信息的對接反映。不是嗎?現在孩子出門時家長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用再講為什么,因為肯定地說此前家長已經講了不少社會上坑蒙拐騙,橫搶硬奪的事情了,已經傳遞了社會世風日下,人心險惡,要小心戒備的信息了(家長的叮囑折射的是整個社會生態)。再加之他們從社會上接收到的諸如此類的負面信息,于是他們頭腦里的這些信息就成了回答問題的直接參照,自然就有了孩子們種種被看作不懷好意的解讀了。這也就是說他們不了解我們那個學雷鋒年代,不懂得也不理解那個年代人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只是用他們腦海里今天的某些陰暗現象直接對接了要解讀的那個年代的事情。
他們所不知道的是那個時代的人們大多數心胸坦蕩,相互信任。不是說那時就沒有壞人,也不是說那時就沒有犯罪。但總的說來,壞人與犯罪的比例確實是相當地低。人們的純樸與善良,是社會上的基本狀態。這樣的社會環境才讓人們有著巨大的安全感。那時候,沒有拐賣婦女,也沒有拐賣兒童的案件。今天經常聽到的那一類令人恐怖的案件在當時基本都沒有聽說過,人們也不會想到社會上會有這類如此惡劣的案件發生。
在一個舉目即是“謹防詐騙”提示的環境里,孩子們怎么會相信你講的路不拾遺的事是真的呢?很顯然,如果要用一句話回答今天的孩子們為什么會有那樣的答案,那就是社會使然。因此今天我們在強調學校教育的同時不應忽視社會環境的影響,也就是不應忽視各種社會現象特別是丑惡的社會現象對孩子們純真心靈的熏染。要讓孩子們理解雷鋒,學習雷鋒,其前提必要條件是一定要抑惡揚善,加強社會整頓治理,營造出一個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