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共同富裕的方向發展,還是走向兩極分化?說到底是由社會對勞動成果的分配方式所決定的,關鍵在于初次分配中的收益分配方式。資本主義社會兩極分化的根源在于階級剝削,在于初次分配中資本獨占全部收益的初次分配方式。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走不搞兩極分化的共同富裕之路,因而必須創建與自身發展實踐相適應的收益分配方式。新中國從建國之初起就開始了走共同富裕之路的探索……
15大已經明確提出了勞動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理論思想.
十五大明確提出:“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標志著包括勞動要素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都參與收益分配的理論思想的誕生。
令人遺憾和痛心的是,多年以來,一直對“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有重大的誤讀、誤解、曲解。
主要表現為:不僅在談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時,對勞動要素,集中在對普通勞動特別是對體力勞動的淡化、忽視甚至漠視,更關鍵的還在于:在談分配時,都毫不例外地無意、有意地避開、丟掉了“收益”這個關鍵詞。
生產要素可分為 資本 與 勞動 兩大要素。
“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這里的 技術(要素),就是 勞動(要素)。 技術,既包括勞動成果(過去勞動),例如專利技術、專有技術等,也包括不同技術含量的活勞動(現實勞動),例如普工與高級技工的活勞動就是不同技術含量的活勞動。
15大首次提出“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是包括勞動要素在內的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標志著勞動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理論思想的誕生。
“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實現了收益分配的理論思想創新,突出了分配的對象——最核心、最關鍵之處收益 。
舊的收益分配,是資本要素獨占收益的分配,而15大首次明確提出允許、鼓勵包括勞動要素在內的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既是對舊的收益分配制度——資本要素獨占收益的否定,又是收益分配在理論上的飛躍——勞動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理論思想的誕生。
在談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時,對普通勞動特別是對體力勞動的淡化、忽視甚至漠視,而在談分配時,又無意、乃至有意地避開、丟掉了“收益”這個關鍵詞。無疑都是對15大提出的新的收益分配理論思想的重大誤讀、誤解、曲解。
搞好分配制度改革,必須解放思想,要從傳統的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要從對15大提出的勞動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理論思想的重大誤讀、誤解、曲解中解放出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