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企改革論叢的第二部分中,我們首先講解了“經濟實體”這個基本概念的內涵和基本類別。
在這一部分中,我們要進一步講解經濟實體的兩種類別之一一一資產實體的概念和特點。
關于經濟實體的兩個類別一一資產實體我們共講四個問題:一是企業作為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客觀規律與一般要求;二是公有制企業必須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是一個客觀規律;三是企業作為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客觀規律與一般要求;四是勞動實體與資產實體的比較分析。
第一個問題:企業作為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客觀規律與一般要求。
資本主義企業是在封建社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社會經濟運動規律自然作用的結果。一方面,資本主義的發展已經有了幾百年的歷史,資本主義企業已經是成熟的經濟實體;另一方面,馬克思在其不朽的巨著《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經濟運動作了科學系統的分析,客觀上為我們認識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規律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
1,從《資本論》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分析是以體現資本主義生產目的的剩余價值運動為基礎的。在這里,馬克思雖然沒有從個體上特別說明資本主義企業作為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和要求,但他對資本主義經濟運動進行整體分析的過程中,特別是在第一卷的研究分析過程中,實際上已經包含了這方面的內容。現在我們就以此為基礎來認識資本主義企業作為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一般要求。
2,資本主義企業是作為獨立的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的。資本主義生產和其它任何社會的生產一樣,也是由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兩個方面組成的。由于勞動者只占有自己的勞動力,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掌握在資產所有者手中,資本主義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結合是通過勞動力作為商品賣買、即通過雇傭勞動制度來實現的。由于勞動力價值和其它商品價值一樣,在進入生產過程之前就確定了,因此,勞動力價值不變,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表現為生產資料價值量的盈虧變化。我們把這種勞動力價值預定不變,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表現為生產資料價值量變化的經濟實體稱為生產資料實體,簡稱資產實體。
3,作為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的生產主體只能是資產所有者一一人格化的、在資產所有方面具有獨立性的資本家或股東。而作為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價值運動則是體現資產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資產所有權的價值運動,即剩余價值運動,與這種價值運動相適應,企業的管理運動也是以資產所有權的體現為核心的。
4,企業能夠作為資產實體存在的必要前提是勞動力價值不變。因為只有勞動力價值不變,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才能表現為資產價值量的盈虧,才能表現為剩余價值量的波動,按資分配才能實現,資產所有者對資產所有權的要求才能得到滿足。與勞動力價值不變的要求相適應,工資是預先固定勞動力價值的適合形式,工資收入的預計性和固定性較好地滿足了企業作為資產實體存在要求勞動力價值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保持不變的需要。
5,企業能夠作為資產實體正常發展的先決條件是產權清晰,即企業占用的資產總量是多少,是由單個資產所有者投入還是有多個資產所有者投入?各個資產所有者投入的資產量占總資產量的比例是多少?怎樣在分配上和管理上反映資產所有者投入資產量的差別等等,必須清清楚楚。在資本家獨資經營的企業,由于企業占用的資產歸資本家個人所有,企業的生產成果也歸資本家個人,在這里,資產所有者對資產所有權的利益要求得到了直接的體現;在多個資產所有者合資經營的條件下,股份制采用了股份這種生產資料價值形式,把所有股東投入生產過程的不同形式、不同數量的生產資料轉變為性質上相同、數量上可以區別的企業資產,并根據股份總量與剩余價值量的相互關系確定股利水平,再按股東股份擁有量分解剩余價值。與產權清晰的基本要求相適應,股份這種按資分配形式體現資產所有者多資多利的利益要求,滿足了企業作為資產實體正常發展的需要。
6,作為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其生產經營活動服從于剩余價值規律。剩余價值規律首先通過按資分配制度把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結果表現為剩余價值量的波動,而剩余價值量的波動則有效地引起資產所有者調節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以滿足自己的利益要求的經濟行為,產權管理體制則是體現資產所有者利益要求,調節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有效途徑。當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發生變化之后,按資分配制度又重新把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結果表現為剩余價值量的波動,這種波動又會引起新的調節過程。這就是剩余價值規律的表現方式和作用過程,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企業經營機制一一與作為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相適應的經營機制,即按資分配機制。資本主義企業所以有活力,所以能正常發展,就在于剩余價值規律取得了適合自己的表現方式而能正常發揮作用,就在于這些企業形成了健全有效的按資分配機制。
7,適合于企業作為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制度是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企業制度。因為只有建立了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企業制度,勞動力價值才能保持不變,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才能表現為剩余價值量的波動,資產所有者多資多利的要求才能得到滿足。只有建立了產權企業制度,資產所有者才能得心應手地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調節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生產和占有剩余價值的生產目的才得以實現。產權企業制度,以資產受益為核心,它用工資來預定勞動力的價值,用利潤形式把勞動者的剩余勞動形成的價值量歸結為生產資料價值的增量,從而在勞資關系上體現上資產所有者對資產所有權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產權制度又用股份形式來反映資產所有者投入資產量的差別,并滿足由此差別形成的資產所有者在分配上和管理上的不同要求,從而在資產所有者相互關系上體現了資產所有者對資產所有權的基本要求。正因為產權企業制度全面體現了資產所有權,它滿足了資本主義企業作為獨立的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需要。
8,熟悉資本主義企業情況的都會了解,資本主義企業一般除了體現資產所有權的管理體制和分配體制之外,還有一個工會組織。在大多數人看來,工會是一個體現職工利益、為職工說話的組織。這種理解其實是錯誤的。資本主義國家作為資產階級利益志的集中體現,所以會允許工會組織的建立并發揮作用,是工分工會組織本身是勞資關系的調節體制。一個企業要能夠活得健康和長久,離開職工的作用是不可能的。但是,資本家的貪婪又往往使他們在對待勞資關系上肆意妄為,超越底線。因此,在產權企業建立工會組織,從而迫使企業在對待員工的問題上能夠守住市場底線,這本身是企業正常發展的需要,也是市場基本規則得以維護的需要。
生產資料實體可區分為簡單形式的資產實體和結合形式的資產實體兩大類,與此相適應,資本主義企業也由資本家獨資企業和股東合伙、合資企業的區分,資本主義企業制度也有傳統企業制度、合伙制度和現代企業制度(股份制)的區分。
資產實體理論是適合一切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產權型企業的理論。我們在談國企改革的基本原理時,之所以要首先熟悉資產實體原理,這是因為作為資產實體的存在和發展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在實踐上已經有了充分發展,而在理論上則由于馬克思創立了剩余價值理論,科學和全面地從價值角度提示了這種以資產者為主體的生產方式的運動特征和規律。因此,便于大家了解和掌握這一原理,從而進一步理解經濟實體的一般原理,為勞動實體的基本原理的了解和認識打下基礎。
經濟實體理論是一種非常實用的企業理論,不只是適用于國有企業改革,對民營企業或私營企業的建立和成長期的創業和管理、對企業升級轉型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