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就提到過農業區要搞工業、農民要從事工業生產的科學論斷,但是還沒有找到農村怎樣搞工業、農民怎樣變成工人的道路;蘇聯的農業集體化實踐,不僅沒有解決好城鄉差距、工農差距,反而拉大了城鄉差距和工農差距,違背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學論斷;毛主席堅持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學論斷,探索出了以公社為載體實現鄉村自主工業化,從而逐漸縮小城鄉差距、工農差距、擴大農村工人階級的階級基礎、逐漸實現集體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過渡的正確道路,首次把馬恩關于農業區搞工業的正確思想和他自己創造的農村公社理論變為現實,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輝煌成就。?
一、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解決城鄉差距的思想
在《共產黨宣言》,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通過把人口更平均地分布于全國的辦法逐步消滅城鄉差別。”這里實際上就蘊含著可以在農業區可以搞工業的真理。
《法德農民問題》的中文版,在國內有一個版本是1951年8月人民出版社出的。在《法德農民問題》,恩格斯講,要讓農民“有機會去從事工業性的副業”。這里更是直截了當的提到了在農業區是可以搞工業的。
毛主席是熟讀馬恩著作的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一生閱讀了大量馬恩著作。我們回顧人民公社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毛主席對馬恩關于消滅城鄉差距、農民要搞工業相關正確思想的發展。
雖然馬克思和恩格斯已經提出了農業區要搞工業、農民要搞工業的科學論斷,但是在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大所有制的社會主義國家,如何縮小工農差別?如何使農民在農業勞動人口越來越少的趨勢中逐漸的轉變為工人?如何逐漸縮小城鄉差距?如何實現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還是一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難題。?
二、蘇聯城鄉差距、工農差距嚴重擴大的教訓
蘇聯在列寧時期已經開始了農業合作化、集體化,戰時共產主義的時候,雖然因為布爾什維克集體犯了嚴重的小資產階級“左”傾盲動主義、主觀主義的錯誤,導致蘇俄當時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后來不得不實行的糧食稅,但是依舊沒有放棄農業的集體化道路,而且還發展著合作社。
列寧去世之后,蘇聯繼續沿著列寧的路子搞了農業集體化。但這時的弊端在于“蘇聯的集體農莊不搞工業,只搞農業,農業又搞廣種薄收”,這樣無疑嚴重的擴大了城鄉差距,而且擴大了工農差距,更嚴重缺乏對于“隨著勞動生產力提高、勞動效率提高、大量人口必須要從農業生產脫離出來之后如何安置這些人口”這一重要問題的預見力。正如毛主席所說:“他不提倡共產主義的因素,割裂重工業和輕工業,不重視農業,片面地、過分地強調生產資料的優先增長,不足夠重視消費資料的增長,沒有按照向共產主義過渡的要求,采取適當的政策來縮小三大差別,反而是擴大了三大差別。”蘇聯的這條路,顯然是嚴重違背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農村辦工業的科學論斷。而背離真理的代價,就是城鄉和工農差距嚴重擴大。
那么,如何在必須用農業支援工業、客觀存在“剪刀差”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縮小城鄉差別、縮小工農差別、使隨著生產力發展逐漸脫離農業勞動的相當大量一部分農民變為工人,從而實現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這仍然是一個前人沒有解決的新問題。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提到必須隨著發展生產力逐漸過渡,但是怎么樣具體過渡,他也沒有說。正如毛主席所說:“兩種所有制存在,是商品生產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產的命運,最終和社會生產力的水平有密切關系。因此,即使是過渡到了單一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如果產品還不很豐富,某些范圍內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仍然有可能存在。集體所有制如何過渡到單一的全民所有制問題,斯大林自己也沒有解決。他很聰明,說要單獨討論,回避了這個問題。”?
三、人民公社的誕生和推廣
吸取“蘇聯的集體農莊不搞工業,只搞農業”以及“剪刀差”客觀上帶來的城鄉差距擴大的嚴重教訓,結合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縮小城鄉差距的科學論述,特別是結合恩格斯關于讓農民“有機會去從事工業性的副業”的科學論斷,毛主席逐漸的探索著真正可以解決城鄉差距、解決工農差距、預防兩大差別不僅不縮小反而擴大的道路。
1958年,毛主席號召打擊壓制群眾建設熱情、官僚主義因素濃厚的迷信氛圍,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的利用一切人類先進科學技術文化成果,實現社會主義建設大規模飛躍的總路線。同時,尊重群眾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毛主席積極總結群眾創造的重要經驗,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
人民公社就是總路線的輝煌成果之一,是群眾的首創、毛主席的推廣。正如毛主席所說:“人民公社是群眾自發搞起來的,不是我們提倡的。我們提倡不斷革命,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說、敢做,群眾就起來了。”
什么是群眾的人民創造的公社?公社是大型的農村集體所有制組織,更是可以集中公社力量大辦工業從而實現鄉村自主工業化、進而實現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的重要載體。所以,毛主席講:“全國搞一萬五千到兩萬五千個社,每社五千到六千戶,二、三萬人一社,相當大了,便于搞工、農、兵、學、商與農、林、牧、副、漁。”,“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工農商學兵,農林牧副漁,大,了不起,人多勢眾。公,就是社會主義比合作社多。”
恩格斯關于讓農民“有機會去從事工業性的副業”的科學論斷,第一次變為了現實,而且有了恩格斯并沒有預料的新的現象——人民公社不僅可以存在從事工業性副業的農民,而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公社會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可以變為地地道道的工人階級?
四、毛主席對人民公社的整頓
公社誕生以來,就有相當一部分群眾和干部期望迅速過渡到全民所有制。人民公社是集體所有制,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無疑是正確的,也是毛主席完全贊同和大力支持的。但是根據中國當時的階級基礎特別是生產力水平客觀情況,迅速這樣做是脫離實際的。所以,毛主席堅決反對“窮過渡”,一直保持著冷靜和理智,反對“共產風”和“浮夸風”。
總結一線經濟工作者“浮夸風”、“共產風”、“窮過渡”的教訓,毛主席講:“將來我們的農村,不只是土地國有化,而是一切國有化。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成立初期,農民把公社化錯看為國有化,不少地方發生農民把土地推給人家,自己情愿少種的現象。經過整頓,經過三級所有制的確定,農民已經看清楚人民公社還不是國有,而是隊基本所有,現在農民轉過來多要土地,多種土地了。估計展開機械化以后,到處更會感到土地不足,會普遍進行改良壞土地。”
本來退居二線、集中力量研究和解決國際戰略問題和軍事問題的毛主席,為了糾正一線經濟工作者在公社化運動中的“左”的錯誤,迅速整頓了公社,領導制訂了農業六十條,規定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穩定了公社局面。
毛主席講,“主動權來自實事求是”在此基礎上,集體公社穩步地走上了向全民所有制過渡的道路。而向全民所有制過渡,是毛主席一直堅持的。所以,毛主席說:“現在存在的以人民公社形式出現的社會主義大集體所有制,也就系小全民所有制,要逐步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所有制。”
五、人民公社的偉大作用
有了人民公社,就有了鄉村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工業化建設的載體。有了鄉村的自主工業化,就有了在“剪刀差”客觀存在條件下也盡可能縮小城鄉差距、縮小工農收入差距、發展鄉村社會生產力、實現集體所有制向全敏過渡的重要載體。正如毛主席所說:“每個公社將來都要有經濟中心,要按照統一計劃,大辦工業,使農民就地成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學校,培養自己所需要的高級知識分子。”
公社有了工業生產,提升了生產力水平,農村和城市的差距就縮小了;公社有了工業生產,提升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工農的差距就縮小了;公社有了工業生產,鄉村工業生產力就提高了,就有利于向全民所有制過渡了。正如毛主席所說,隨著農村工業化、現代化,“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長期并存下去,總有一天不能夠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不能充分滿足人民生活對農業生產越來越增長的需要,不能充分滿足工業對農業原料不斷增長的需要。而要滿足這種需要,就不能不解決兩種所有制的矛盾,不能不把集體所有制轉變為全民所有制,不能不在全國單一的全民所有制的基礎上來統一計劃全國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和分配。”這才是解決城鄉差距、解決工農差距、發展鄉村工業生產力、實現鄉村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的正確途徑。?
不僅如此,毛主席還深知——通過農村工業化建設,客觀上也會增加中國無產階級的階級力量,在農民小生產者的汪洋大海內部大量的培養和發展真正的無產階級。這和他在戰爭年代“打到外線去”、“打到敵后發展革命力量”的運動戰、游擊戰的戰略戰術,是極其相似的。
而且,極其具有遠見的毛主席深知,隨著農村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機械化的實現、效率的提高,會有大量的農民小生產者脫離農業生產,這些勞動力的安置必然是一個重要問題。所以他強調:“社會主義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業人口會減少。如果讓減少下來的農業人口,都擁到城市里來,使城市人口過分膨脹,那就不好。從現在起,我們就要注意這個問題。要防止這一點,就要使農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樣,或者還好一些。有了公社,這個問題就可能得到解決。”公社化成功的解決了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過程中農民轉變為工人的問題。
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全國社隊企業發展到近一萬三十多萬個。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社隊迅猛發展,大大提高了農村的現代化程度。
人民公社化是中國人民的首創,是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原創性貢獻,首次找到了解決城鄉差距、工農差距、在小生產者汪洋大海條件下發展工人階級的階級力量、實現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實現農民轉化為工人階級的正確途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