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個人意見,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主觀主義、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的成分,如有錯誤敬請指出)
關于教育問題,無論是馬克思還是列寧,毛澤東,甚至赫魯曉夫,都是相當重視的。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就提出要“將教育同生產勞動結合起來”;列寧則提出學校要“宣傳共產主義的一般原則”,在俄共19年黨綱中,也能看出蘇共對教育的要求是讓更多的人識字、看書;毛澤東則發展鞏固了《宣言》的要求,對選拔制度進行了一次革命,取消了原有的高考制度,轉而以生產作為考核指標。
但是,在理論方面,馬克思主義談到的教育問題大多是對內容而非形式的關注,而今天對這兩方面的探討都非常重要,不僅是對資本主義的教育的批判,而且是對過去的社會主義的教育的批判與對未來的要求,要解決現在的問題,更要解決向何處去的問題。
(一)
1、 當代教育是再生產關系的一部分
教育在表面上是上層建筑,是從屬于國家的。然而,教育在當代也確實是勞動力再生產的必要環節。
馬克思和列寧所處的時代,所看到和了解到的景象,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初期,大量無門檻的勞動力的廉價使用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教育對于無產者更多的是負擔,而不只是多余。資產階級并不需要他們有什么思考,只要他們能夠工作就可以了。
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發達國家勞動力不足的趨勢增加,階級斗爭的發展不只使工資歷史性地提高,也提高了工人的覺悟;機器的發展與更大規模的運用,周期性經濟危機所造成的破壞與重建,自由主義全球化的進程,總之,工業向勞動力廉價地區轉移;而在原來的發達國家中,由于這種遷出,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減少,而對普通勞動者的要求提高,對技術工人以及文化人的需求相對以至絕對的提高,因而對教育的要求從再生產資產階級及其侍從逐漸轉向了再生產更聽話的勞動者上。于是,教育體系就從脫離生產關系的上層建筑逐漸成為了生產關系中的重要一環,并且是再生產生產關系的重要一環。
當代教育系統,就勞動力的再生產,或者說,就其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而言,它生產的是勞動力的使用價值,使勞動力變得更服從規矩,變得更加符合資產者的口味,至于職業能力反而是次要的了。
資產者將稅收交給資產階級的國家,國家通過這個稅收維持資產者的資產及其再生產秩序的同時,也用這些資產興辦公立學校;或者資產者向學生家長要錢組建私立學校。這個學校為資產者生產優質勞動力,好供資本增殖的同時避免反噬的命運。
2、作為勞動力市場的補充,教育也具有勞動力市場的特性
教育的作用是再生產勞動力,因此,勞動力之間的關系,勞動力和資本家的關系,會直接影響到教育體制。
我們若把高級勞動者和知識分子、監工、小職員等單獨劃出一個中產階層(小資產者為主)的話,那么,我們很快就會發現,中產階級內部不僅是分層的,而且是廣泛分層的;不僅是垂直分層,而且在水平方向也是分層的。
資產者說,上層需要更優秀的人才,同時也要給他們更好的待遇;
我們說,上層需要更優秀的奴才,聲音更響(從而也就更滑稽)的傳聲筒,并從中培養資產階級的接班人。
無論如何,要在這垂直和水平的分層中進行篩選,就需要廣泛地進行選拔,以進行中產階層的再生產。
而選拔就要比較,客觀的比較就要量化,于是就要用數字,要用分數。
于是,饑渴難耐的受雇者們為著提高自己的階層,爭先恐后地脫下自己的衣服供資產者挑選,好被選中以得到資產者的獎勵。
那么如何得到分數呢?就要進行測試。
當然,測試也使得受試者的能力被限制在了測試以內,可能不符合資產者實際的需要,但是有什么關系呢?他們只關心他們是否能用更少的付出買到更順滑更體貼的勞動者。
這種關系于是可以表述為:教育——測試——選拔——分工。
失業勞動者之間的競爭從小學五年級甚至幼兒園就開始了。他們確確實實是失業,也確確實實是未來的勞動者。
資本主義既然能奪走雇傭勞動者真正作為人的屬性,那么,它為何有不能奪走童年呢?
3、教育不只是單純的商品生產
盡管教育是一種生產,生產的主體是教師,對象是學生,而勞動增加的價值儲存在學生的頭腦里;但是,教育并不是商品生產,而是作為商品的勞動力的再生產,而這個勞動力是“自由”的,也就是說,他在為了生存被迫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之前,是不屬于任何個人的,當然也不能屬于學校;即使在資產者的法律那兒,這些勞動者也是人而不是物,盡管很多這樣的人在實際上已經被成功地訓練為單純的附屬品了。
一般的學校迫于各方面的壓力不能“占有”學生,因此,教育行業的資本要得到增殖,就不能與買者進行商品與貨幣的交換,而交換的直接對象就通常只能是國家或者學生本身。因此才有了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的區別。
其次,教師的勞動并不直接凝集在學生身上,而更多地是通過引導的方式進行教育的。在提高工人素質和采用更新機器這二者之間,資產者往往更多地選用開支更少的后者;教育系統也是這樣。相比于提升教師的水平,衡水模式往往是更更優的選擇。
其三,這種生產所加到學生上的價值,不只是知識,而且還有意識形態。
4、教育作為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統治
行政政權、意識形態和武裝,是任何一個階級進行較長久的統治的必要條件:政權保證了統治的具體途徑,意識形態保證人們的精神服從統治,而武裝則在根本上保證了一切統治的實現。而當代學校教育就是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一個最普遍而最典型的表現。
統治階級進行意識形態統治的主要特殊機關,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同國家一樣,隨著階級的產生而產生,隨著階級對立的發展而變化的。希臘奴隸主的莊園、中世紀的教會、古代中國的官學和私學,都反映著統治階級在意識形態及其國家機器的統治
資產階級的教育體系,當代的學校,卻有一個特點:它使教育世俗化、普遍化了。盡管這種世俗仍然是資產階級的世俗,然而它卻為向前更進一步提供了條件。更多地人開始讀書寫字,從而提供了進一步加以思考的條件。
但是,這種世俗化的學校本身也強化了意識形態的統治,因為它是世俗的,所以它在通過課本與作業,而且主要是通過考試制度傳授并鞏固資產階級的思想的同時,又以實踐的形式加以確定。資產者說,分數和金錢是努力產生的,而學生在他們之間的競爭中驗證了這一點,從而相信努力就有回報,從而相信資產者的財富是他們自己努力得來的,從此開始拼命地為資產者賣力。
其次,競爭這一自相殘殺互相傾軋的關系及其附屬品,大量地增加了學生對于分數的投入,也就相當于減少了學生屬于自己的時間,從而使得學生難以進行進一步的系統的思考。(熬夜和沉迷游戲也是這個原因)
但是,這種關系同時也存在著自我否定的成分:競爭關系對他們的壓迫使得學生開始不相信資產者的那些美妙的詞句,因為這絲毫不能改變他們的現實,更別說改變他們的未來了。資產者吹出的肥皂泡一碰到窗戶限位器就自動地破掉了。
資產者不希望學生們意識到這種關系,而要改變這種關系,就必須要破壞競爭與選拔;然而他們所有美好的詞句也都是建立在這二者之上的。他們陷入了無窮的自我否定,拆東墻,補西墻。他們能做的,就只是稍微弱化這個矛頭,或者轉移矛盾。
總之,他們給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強加的意識形態與實際的矛盾,已經無法調和了。教育機器不得不面對自己的反面,自己的幽靈,而這兩面都是要被破壞掉的。
資產者們!你們放心吧!由于有這層機器掩護你們,你們還不至于那么快被消滅;這種機器被打破之日,只能是你們被消滅之時。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