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戈里的《我們的用語要排清國民黨的語言因素》一文(西歷2024年3月30日“紅色文化網”發表,https://m.hswh.org.cn/wzzx/llyd/zz/2024-03-29/87224.html),探討了“改開”以來“我們”的某些稱謂用語和社會用語的蛻變問題,深入揭示了“不同稱謂背后的價值”、“不同稱謂展示的行為邏輯”、“不同稱謂引導的行為趨向”以及必須“警惕稱謂蛻變誘導的政治歧途”等重大政治文化問題,說得很有道理。
該文關注的主要是“我們”內部的相互稱謂用語的蛻變,與此同時,我認為,“我們”對“他們”的稱謂用語蛻變同樣應該注意——這里的“他們”,自然是指敵方。
華夏先人有云:名不正則言不順。這話當然有著原本特定的語境和意涵,但如果將“名”延伸擴展到“名稱”、“稱謂”,也完全成立。“我們”對“他們”確定了專門的名稱或稱謂,在談論“他們”、評判“他們”、打擊“他們”時,就會指向清楚、意義順暢。給“他們”的名稱、對“他們”的稱謂,自然必須體現“我們”的正義立場、價值判斷、思想感情,也就是必須由“我們”來“正”,這是天經地義的。
“改開”以來,“我們”給“他們”的名稱,或曰對“他們”的稱謂,有不少被某類有心人、蓄意者以偷偷摸摸、賊頭賊腦、日拱一卒的手段進行了篡改。這種篡改,有些是改換成所謂的“中性”用語,有些則是直接引來“他們”的用語,其內在的立場自然已經和“他們”沆瀣一氣了。
這種名稱或稱謂的蛻變現象,在政治話語中有之,在社會生活中有之,在文化領域中也有之——最明顯的,是許多歷史題材的“文學、影視作品”中,讓過去的“我們”按照現在某些“有心人”的意愿去稱呼“他們”,比如紅軍稱國民黨反動軍隊為“國軍”、八路軍稱漢奸部隊為“皇協軍”、志愿軍稱侵朝外國蠻兵為“聯合國軍”之類。正如高戈里指出的,這種稱謂的蛻變,引向的將是政治歧途。
以下梳理展示一些這方面稱謂的正、誤對照,或可做正本清源之鑒。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們”稱呼國民黨軍隊為白軍、白匪軍、白狗子,不稱“國軍”。
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們”稱呼侵華倭奴是日寇、日本鬼子、鬼子、鬼子兵,不是什么“皇軍”;稱呼漢奸軍隊是偽軍,不是什么“皇協軍”;稱呼反共的國民黨及其軍隊是頑固派、頑軍,不是什么“國軍”;日寇、漢奸、國民黨勾結在一起時,統稱為敵、偽、頑。
在解放戰爭中,“我們”稱呼國民黨政權及其軍隊為反動派、反動軍隊、蔣匪軍、蔣軍,沒有什么“國軍”。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們”稱“美國”軍隊是美國鬼子,稱“美國”和它的那些跟班“盟國”為美國及其仆從國,不存在什么“聯合國軍”;稱南朝鮮反動軍隊是偽軍、李(承晚)偽軍,根本沒有什么“韓軍”的事兒。“美軍”和南朝鮮偽軍又可統稱為美李匪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