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極右派們總是反復強調國企僵化,缺乏創新能力,效率低下。而私企充滿活力,創新能力強,生產效率高。有個“掀了你的冰美式”撰文鼓吹道:“我們需要認識到,經營的成功并不是一種神秘的力量或壟斷的結果。成功的企業和個人往往是因為他們具有創新能力,市場敏銳度,領導才能等多種素質和能力。”但我始終有一點弄不明白,那些私營企業很大一部分是國企改革時,國企改成私企的。改革前,一些國企缺乏創新能力,經營不善,連連虧損,最后在國企改革時將廠子賤賣了。這些國企領導乘機通過貸款將廠子買下,搖身一變成了私企老板。變成私企后,創新能力馬上增強了,產量上去了,獲得了大量的利潤。我怎么想也想不通,當國企領導和成為私企老板后創新能力的差別怎么就那么大呢?這些人會變戲法嗎?昨天當國企領導沒有創新能力,把廠子辦得半死不活的。今天成了私企老板,突然就有了創新能力,賺了大量的錢。昨天沒有創新能力,今天一下子有了創新能力;昨天賠錢,今天賺錢,這不是咄咄怪事嗎?
我懷疑,這種變戲法的變化,是他們的故意為之。這些人極端自私自利,為了達到賤賣賤買的目的,先故意將廠子搞得連連虧損,后在國企改革時將廠子賤賣他們乘機賤買下來,搖身一變成了私企老板,成了大富豪。他們不是沒有創新能力,而是當國企領導時不發揮創新能力,當私企老扳能獲取私利時充分發揮創新能力,問題的關鍵是給誰賺錢。給國家給集體給大家賺錢時,就沒有創新能力;為自己賺錢時,馬上就有了創新能力。這就是問題的實質。
實際上,國企同樣具備創新能力。想當年,鞍鋼創造了“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生產管理辦法,非常行之有效。“兩參”是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一改”是技術改造、技術革新。“三結合”是干部、工人和技術人員三結合。通過“兩參一改三結合”,整個鞍時頓時呈現出一派技術革新熱火朝天、生產建設蓬勃發展的熱烈景象。毛主席將其稱之為“鞍鋼憲法”,向全國推廣。頓時,全國掀起了學習“鞍鋼憲法”的熱潮,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豐碩成果。我記得,當時我們廠是平爐煉普通鋼,電爐煉特殊鋼。但電爐小而且少,滿足不了建設的需求。于是,廠領導和工人、技術人員一起大膽進行創新,搞平爐煉特殊鋼的試驗。經過共同努力,后來取得了成功,平爐煉出了特殊鋼。這不是創新是什么?我們市有一家大型國營水泥廠,為了滿足現代化建設的需求,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生產出了高標號的優質水泥,用到了三峽水利工程上,用到了武漢、南京長江大橋上,用到了北京“十大建筑”上。這不是創新是什么?誰說國企缺乏創新能力?這一切給了他們一個有力的回擊。實際上,類似我們廠和水泥廠的技術創新,全國比比皆是。比如,農業上大搞土壤和種子改良,特別是雜交水稻試制成功后,糧食產量由原來畝產一兩百斤猛增到畝產千斤。這不是創新是什么?特別是經過艱苦努力,試制成功了導彈、原子彈、氫彈、核潛艇和人造衛星,這不是創新是什么?誰說國企沒有創新能力?只要實行“鞍鋼憲法”,走“三結合”道路,定能取得創新成果。難道“三結合"的力量,還不如單個人的力量嗎?
總之,說國企缺乏創新能力是毫無根據的。國企同樣具有創新能力,改革前的一些國企缺乏活力、連連虧損,是那些極端自私的權貴們的故意為之。我們一定要揭穿他們的陰謀,徹底清除國企中的腐敗分子,重用那些為國為民的具有創新能力的國企領導。這樣,國企就會越辦越好,充分發揮主體主導作用,促進現代化建設的向前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