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從加沙撤軍后,今天本來是安理會討論巴勒斯坦國的問題,就在今天,以色列駐聯合國大使吉拉德·埃爾丹拿出一張圖片說:
“聯合國將被銘記為一個被獨裁者和侵犯人權者劫持的機構。一個獎勵納粹式怪物......聯合國打破了獎勵恐怖主義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如果希特勒還活著,他會稱贊聯合國”
如果聯合國會不會稱贊希特勒我不知道,但是內塔尼亞胡是真的給希特勒洗白過的,看視頻
(點擊圖片觀看視頻)
這個言論是在2015年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大會上說的,當時內塔尼亞胡說:
“希特勒當時并沒有打算滅絕猶太人,而是想驅逐他們。但是,哈吉·阿明·侯塞尼面見希特勒,說道:‘如果你驅逐他們,他們全都會回來。’”
“‘那么,我該怎么做?’(希特勒)問道。‘燒死他們,’(侯塞尼)回答。”
國內的媒體也報道過:
我不知道內塔利亞胡想要表達什么,是說侯賽尼的本意是壞的,小胡子執行的太好了?
實際上內塔尼亞胡早在2012年的時候就在議會里面提出過類似的主張,現在以色列駐聯合國大使吉拉德·埃爾丹說“如果希特勒還活著,他會稱贊聯合國”,那小胡子多少要給內塔尼亞胡磕一個,內塔尼亞胡才是重量級。
很多人奇怪,為什么以色列在加沙問題上不依不饒,這是由于以色列人從根本上和普通人的一般思維有巨大的差距,這個巨大差距不但指的是以色列人對中東人,而是以色列人對地球人。
我們以以色列銷量和發行量最大的付費報紙《新消息報》為例,看看以色列人到底在想什么:
《拜登你在聽嗎?加沙沒有饑荒》
觀點:從虛構中辨別真假需要付出努力,但許多人卻因為純粹的天真或懶惰而偏愛社交媒體上華而不實的虛假信息;美國政府為了爭取選票,接受了這些誤導性的敘述,為了政治利益而置以色列的安全于不顧。
《比起加沙的饑餓,我更擔心一只貓》
觀點:10 月 7 日的戰爭奪走了我的生命——不是因為我,而是因為他們——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東西:普遍的同情心,不是針對特定個人的同情心,而是對所有生命的同情心,無論他們身在何處
如上,這兩個新聞是矛盾的,一個根本不相信加沙有饑荒,一個算是承認加沙有饑荒,但是認為壓根不值得同情。
以色列人的思考過程
如果要知道為什么以色列有那么奇怪的舉動,我們需要來理清以色列人的思考過程,從時間先后順序,我們來看看以色列人的思考過程,在安理會那次美國棄權之前,這是以色列人的認知
拜登對加沙戰爭的國內政策
觀點:盡管拜登政府在 10 月 7 日之后最初對以色列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但隨著戰爭持續的時間和選舉的臨近,它似乎改變了基調
亨利基辛格曾經說過,以色列沒有外交政策,只有國內政策。
現在看來,這句話更適合拜登政府,因為他改變了對以色列,特別是對內塔尼亞胡政府的言論。最近幾周,拜登和他的手下改變了他們公開發表聲明和公開批評以色列的言論政策--我們通常以為這些事情只能關起門來做。
包括拜登本人在內的政府工作人員強調他們與以色列和內塔尼亞胡個人的分歧。
例如,拜登在其年度國情咨文中對以色列的安全做出了模糊的承諾,但大部分時間都在討論加沙戰爭,其中包括直接針對以色列領導層的言辭,但沒有具體提到內塔尼亞胡的名字,以警告其不要將人道主義援助作為討價還價的籌碼。
盡管以色列從未考慮過這樣做,而且事實上,與戰前相比,以色列甚至增加了進入加沙地帶的援助卡車的數量--盡管在戰爭時期,這里是敵方的人。哈里斯副總統甚至在最近的一次演講中說,加沙的局勢相當于一場人道主義災難,并呼吁立即停火。這是政府高級官員首次使用這兩個詞。
政府對戰爭基調的轉變
在接受 MSNBC 采訪時,拜登被問及他對以色列的紅線是什么,其中是否包括在拉法進行地面進攻。他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但他確實說過,不可能再容忍 30000 名加沙人死亡。
以色列和美國的建制派媒體報道了這一聲明,似乎拜登的紅線就是在拉法進行地面進攻。我們最近聽到有報道說,甚至對以色列提供軍事援助的條件是不將其用于拉法。甚至有人提到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不使用否決權。
拜登有意與不受美國左翼歡迎的內塔尼亞胡爭執,只是為了安撫因拜登對以色列政策而感到沮喪的民主黨和進步派選民嗎? 他們將加沙的所有苦難歸咎于他個人。 或者拜登真的在做出重大轉變,而不僅僅是劍拔弩張?
我相信真相介于兩者之間。拜登確實是出于選舉考慮,如“密歇根刺激戰略”(拜登派國家安全顧問就政府對以色列的立場向穆斯林領導人道歉),但他和他的幕僚一直奉行軟外交政策,避免投射軍事力量,認為在“遏制”的委婉說法下就能維持中東的穩定。
政府正在努力避免與伊朗邪惡軸心發生任何直接沖突,因為擔心局勢升級,尤其是現在正值選舉年。政府人員相信避免沖突是可能的,他們能夠把這個問題解決掉。你把沖突推得越遠,政策似乎就越成功。
問題在于,在地緣政治中,就像在資本市場中一樣,預期和信念有時比實際情況更重要。如果美國把自己表現為一個不可靠的盟友,不與盟友站在一起,那么人們可以放心,當戰爭爆發時,這只會激勵伊朗-哈馬斯軸心采取更加激進的行動,因為他們知道美國會 回頭或者把以色列扔到公共汽車下。最近幾周,哈馬斯和真主黨的這種思路在他們聲稱以色列正在放棄以色列的斷言中更加明顯,因此現在不是妥協的時機。
短期政策驅動而非長期政策
維持全面的良好關系符合政府的既得利益,因此寧愿在未來幾年削弱美國的威懾力,假定這樣做能在短期內成功地制造出平靜的假象。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這個進程。這不僅僅是出于冷酷的政治權宜之計。這種觀念基于對中東地區參與者及其思維方式的誤解。
美國領導層不明白,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沖突的做法只會把沖突帶到美國的家門口,對美國不那么方便,而對其對手卻更方便。美國政府的做法就像一個負債累累的借款人,為了償還眼前的債務而進一步貸款。
此后,安理會上美國投下了棄權票,一下子戳中了以色列的軟肋,在投下棄權票后,又登出一篇文章:
拜登政府正在把以色列推下水
意見:拜登政府不否決停火決議是美以關系惡化;恐怖組織是投票的主要受益者;有分寸的回應可能包括重新評估美國對以色列決策過程的參與。
有分寸的回應可能包括重新評估美國參與以色列決策過程的程度。自加沙沖突開始以來,以色列采取了一項令人費解的、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措施,讓美國官方官員參與其戰爭決策。例如,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至少兩次參加了以色列戰爭內閣的討論。以色列現在應該向拜登政府表示,雖然兩國在沖突問題上的協調和同步將照常進行,但以色列將不再允許美國官員直接參與其主權決策過程。
重點:
以色列必須停止聽信胡說八道,并開始果斷地擊敗敵人。與此同時,它必須向廣大美國人公開解釋,兩黨在美國外交政策上一連串的失敗已經使美國陷入了低谷。發現中東危機越來越難以應對的是美國,而不是以色列。兩位有缺陷的總統候選人的支持者之間存在嚴重分歧的是美國,而不是以色列。
在以色列轟炸伊朗使館后,以色列人這么說:
拜登為何將責任歸咎于以色列?
觀點:拜登對與毛拉維持“和平”有著濃厚的興趣,并揭露以色列對大馬士革襲擊負責,這表明美國仍在安撫德黑蘭;隨著美國大選的臨近,還有國內政治考慮
白宮不了解以色列國內政治
意見:美國政客可能是以色列最好的朋友,甚至向聯合國出售武器和提供政治掩護,但他們似乎對以色列決策過程的動機有著基本的誤解;與他們所認為的不同,把內塔尼亞胡趕下臺不會削弱雙邊關系中的緊張局勢
重點:
拜登、舒默和其他民主黨人不明白,內塔尼亞胡領導下的以色列政府所奉行的政策不是他個人的一時興起,也不是他的 "激進右翼政府 "的一時興起。相反,這是一項戰斗政策,與任何其他可能當選以色列總理的人的政策大致相同。消滅拉法的哈馬斯部隊、推翻加沙的軍事和文職政權是以色列的絕對共識。因此,任何將以色列的利益與以內塔尼亞胡為總理的政府所領導的利益區分開來的企圖都注定要失敗,任何建立在這種誤解基礎上的政策都將失敗。
區分內塔尼亞胡和以色列,不僅僅是因為對以色列民意的根本誤解。這也是為了在批評以色列和在美國國內政治舞臺上捍衛以色列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
拜登和舒默將自己描繪成受人愛戴的美國叔叔,他們認為自己是以色列的救世主,而內塔尼亞胡正在用錯誤的政策將以色列引向毀滅。拜登和舒默所傳遞的信息也針對那些希望看到拜登對以色列采取更強硬立場的左翼人士,但不會疏遠親以色列的人,以至于他們放棄拜登。
戲劇性的轉變
注意,下面這些報道是在以色列撤軍之后了
在不斷變化的加沙戰略中,以色列國防軍的后撤是明智之舉
分析:以色列軍隊離開了汗尤尼斯,但以色列國防軍距離任何作戰地點有一個小時的路程,在加沙的戰術機動仍將繼續,如在希法看到的突襲;士兵們將不再是戰場上的靜態目標,而是采取更加動態的姿態,同時允許難民離開拉法。
在這個戲劇性的轉折點,以色列有什么選擇?
觀點:為了避免國際脅迫或更糟的情況,我們應該成為我們自己的解救者,并采取措施擺脫困境
重點:
雖然我們不知道會發生什么,但我們可以猜測。美國可能會言行一致,說它可能會以以色列行為的某些變化為條件提供援助,我們別無選擇,只能遵守。或者,國際法院或聯合國安理會將通過具有約束力的決議。貿易制裁將打擊以色列的每一個人。
以色列人的心態
從美國在安理會投票的之前,以色列媒體的那種大吼大叫,好像全世界,尤其是美國欠了以色列一大筆錢,一定要美國這樣做那樣做,動不動開口就威脅。
以色列人是在心底認為,美國就應該為以色列這么做,因此當美國投下棄權票的時候,以色列人越來越憤怒,什么話都敢說,類似于“以色列將不再允許美國官員直接參與其主權決策過程”之類的話都敢往出飆。
以色列人似乎認識不到美國是在幫以色列,而是認為以色列之所以打仗,是替美國人打仗,好像伊朗能跨太平洋襲擊美國本土似的。
而當拜登真的按下暫停鍵后,以色列突然發現手足無措,突然發現自己好像沒有那么強大, 突然發現好像什么都做不了,以色列并不是受到了制裁,只是因為美國暫停了援助,甚至都沒有切斷援助,僅僅是暫停了一下,于是以色列人開始自己給自己找借口了,什么“貿易制裁打擊每一個人”,什么“以色列國防軍的后撤是明智之舉”全來了。
過去吆五喝六的以色列要如何如何作戰,以色列要這樣那樣,一瞬間全不見了。
就這?
啊,對啊,就這。
不跳了?
對啊,不跳了。
那之前要這么著那么著,怎么著了啊?
不怎么著了,不折騰了。
有一說一,哈馬斯比以色列看起來有骨氣多了。
當拜登發現,把以色列的韁繩勒一下,好像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好像以色列也翻不了天,那想辦法勒以色列,使其更加符合自己的胃口,這對于我們的中東戰略似乎并不是什么好事。
我還是希望以色列游說集團給拜登一點小小的教訓,讓美國重新聚焦于中東,少給我們惹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