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4月1日轟炸慈善組織“世界中央廚房”車隊,炸死了7人,包括3名英國人、1名波蘭人、1名澳大利亞人和1名巴勒斯坦人,另外1人有美國和加拿大雙重國籍。
這就是美國“惠猶”的惡果。
這個“世界中央廚房”,是個美國慈善NGO組織,代表著美國白左,里面大部分都是美國人、英國人、澳大利亞人……這些人沒有任何可能與以色列為敵。實際上,他們進入加沙,除了救助平民之外,是想取代聯合國救濟組織的,本質上,這是美國派來幫助以色列的。
這些人出發前提前向以色列IDF匯報了路線,車也做了明顯的標識,然后,以色列按照對方提供的準確情報炸了這輛車。
這些人都是些手無寸鐵的普通人,在加沙的土地上,被以色列追殺幾公里,對著三輛車連丟三次導彈,像殺雞一樣屠殺。
以色列軍人不是文盲和白癡,他們不可能看不懂車輛上“世界中央廚房”的字樣,但他們就是要殺,管你是誰,殺的就是你,真哈馬斯打不了,就殺幾個盎格魯撒克遜人當“哈馬斯”。以色列IDF不但殺人,殺了之后還在社交媒體上惡毒嘲諷那位來自澳大利亞的女性死者——“這個澳大利亞的站街女,她再也不能在悉尼游樂園和袋鼠一起蹦蹦跳跳了”。
“世界中央廚房”這些白左必然在加沙這個人間煉獄看到了不少以色列的反人類行為,以色列自然不會放他們回到“自由世界”,因為這些人,每一個都有可能成為“亞倫.布什奈爾”,去揭穿以色列的真面目,所以必須殺人滅口。
現在,以色列只承認“誤炸”,并沒有任何道歉,他們甚至還在問美國要武器,指責美國援助不力呢。
以色列殺美國人不是第一次了,當年以色列可是囂張到當著全世界的面,屠殺美國一整艘兵船的,美國屁都沒敢放一個。
1967年6月8日,一艘名叫“自由號”的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偵察船被以色列海空軍襲擊……自由號中彈821發,還有魚雷、汽油彈和重磅炸彈等。現場極為慘烈,船體被以色列魚雷開了個大天窗,甲板和駕駛室被以機的槍炮掃得千瘡百孔,到處是斑斑血跡和碎玻璃片;甲板上滿是橫七豎八的尸體,艙里發出一片哭喊聲和呻吟聲。經過清點,共34人死亡,164人受傷。船員選擇棄船作救生筏逃生時,救生筏又被魚雷艇炸得粉碎。以色列連活口都不想留……
之所以攻擊美國偵查船,因為美軍看到了不該看到的東西,當時以軍正在公海上進行“大屠殺”,他們把60名埃及俘虜幫到甲板上,用機槍掃射處決……看到了如此反人類場景的美國人,自然也要被滅口。
而美國,對于這些事情一直是裝聾作啞,對自己犧牲的軍人和國民毫無交代。諷刺的是,以色列使用的魚雷艇和彈藥都是由美國贈送的。
美國帶著整個西方世界惠猶惠了幾十年,就惠出了這個結果……長久以來把以色列和猶太人當爹一樣供著,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要武器給武器,一天天熱臉貼冷屁股,稍有不如意,內塔尼亞胡能指著拜登的臉罵娘,美國像孫子一樣唯唯諾諾,稍有不如意,連美國的NGO組織都炸,連美國人都殺。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成了世界霸主,但自身的金融、新聞、影視、科技都交給了猶太資本,于是把“惠猶”當做了整個美國至高無上的政治正確。
從此,美國實際上早已被掏空,上層精英不是猶太人,就是精神猶太人,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在比著“惠猶”、“舔以色列”,美國人可以在美國講美國不好,但美國人其實不能在美國講猶太人和以色列不好,美國實際上已經成了猶太人的殖民地。
美國上層“惠猶”、“精猶”,是有歷史和宗教淵源的,因為美國的猶太人掌握了金融和文宣,用以色列神話的方式構建了美國的歷史,“五月花號”的建國史和猶太人的“出埃及記”是異曲同工的,都是“上帝的選民”對別人土地的強占和掠奪。所謂“山巔之城”和“應許之地”,其實是一個意思。其中蘊含著極其強烈的種族主義思想,猶太人自以為是上帝的選民,視其他民族為“奴隸”和“人形動物”,北美最初的殖民者同樣如此……他們都是對“原住民”進行“種族滅絕”,還要給自己的惡行尋找宗教上的合法性。
所以,美國精英和上層,特別是和猶太人聯姻、被猶太財團豢養的政客世家,一直把以色列當做自己的精神祖國。
“猶太人”在美國,不是種族概念,而是個階級概念,“以色列”在美國,不是個國家概念,而是個宗教概念,類似于“地上天國”,所以無論如何,美國的權貴們都要堅持“惠猶”、“舔以”。
4月5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投票通過一項決議草案,呼吁所有國家停止向以色列出售或轉讓武器、彈藥和其他軍事裝備,以防止進一步違反國際人道法及侵犯和踐踏人權的行為。人權理事會47個成員國中,28個國家投了贊成票,6個國家反對,13個國家棄權……投反對票的就有美國。
盡管以色列和美國在各自的國際利益上已經出現了裂痕,美國國內也出現了巨大的意識形態撕裂,但美國上層精英已經準備無視人民的意愿和呼聲,對猶太人“一惠到底”,“助以為虐”。
這何嘗不是一種“加速”呢?
回想S2賽季的種種往事,再展望未來,我們會發現,人類的一切歷史,其實都是當代史,也是未來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