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電視臺的臺標就是這個國家的臉面,是這個電視臺所代表的國家文化符號。臺標的設計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各個國家無不精心設計,力求完美地展現這個國家的文化內涵。
1954年毛主席指示:“中國要辦電視”。1958年9月中央電視臺的前身“北京電視臺”問世。毛主席親筆題寫“北京電視臺”五個行書字,筆力遒勁,盡顯漢字魅力,電視臺以此作為臺標十分醒目。
1978年北京電視臺改名“中央電視臺”,相應推出了俗稱“蝴蝶標”的新臺標。以“中央電視臺”五個方正宋體大字居中為主體,另外配以CCTV四個英文字母構成的蝴蝶形裝飾性小圖案置頂。有主有次,尚稱得體。
2018年組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為此專門設計啟用了新臺標。這個新臺標的突出特點是,去掉了中文標識,僅以“CCTV”四個美術體英文字母作為臺標。在最后一個字母后面右下角畫了一個小方塊,不解何意。網傳,這個臺標是專門請日本人設計的,不知真假,此消息網上已經被屏蔽了。
從中國中央電視臺臺標的演變軌跡來看,大體經過了完全以中文為臺標的階段,中文為主、中英文兼用的階段,以及全英文階段。這里面的思維邏輯與原因普通老百姓不得而知。但我們總覺得有些問題,值得探討:
中文是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覆蓋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國中央電視臺,理應首先面向中國人,以中文為主體。中文不應在“國際化”潮流中被“化”掉了。
中文是中華五千年文明與智慧的結晶,具有無與倫比的文化魅力,是中華民族的尊嚴與驕傲,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輕忽她。
中文是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是全球對話的有機組成部分。聯合國還特別規定每年農歷“谷雨”為聯合國中文日。中文的國際地位理應得到充分尊重。
世界上各個國家和民族無論大小、強弱,無不珍惜和愛護本國、本民族的語言文字。世界三大電視臺之一的阿拉伯半島電視臺,以阿拉伯文“半島電視臺”幾個字構成水滴式臺標,特色鮮明,不但沒聽說有什么不好,反而增加該電視臺的吸引力。
以CCTV幾個英文字母為中國中央電視臺臺標,與世界廣泛使用的跨行業綜合性保安系統“閉路電視監控系統”(closed-circuit television)簡稱CCTV迎頭相撞。且不說是否涉及商業利益,糾纏下去是互利呢,還是互損呢?
以上幾點淺見,僅供有關方面參考。智者千慮,或有一失;愚者千慮,或有一得。如有點滴啟發,則幸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