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湘潭傳媒報道,3月8日下午,“我的韶山行”2024首批研學活動在毛澤東廣場啟動。來自湘潭縣第一中學、天易中學、湘潭縣第十中學等2000名學生參加活動。
據了解,去年4月以來,湖南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大力開展“我的韶山行”中小學生紅色研學,辦好“移動思政課”,并以此帶動引領全省紅色教育、紅色研學蓬勃開展。
“我的韶山行”,到底從哪個方面切入,才能讓青少年受啟發、受觸動,“不虛此行”?
不妨從16歲的毛澤東出鄉關說起,講透這個故事。
1910年秋,16歲的毛澤東考入湘鄉東山學堂(書院),臨走時寫下一首詩,夾在父親的賬本里:
孩兒立志出鄉關,
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首詩表達少年毛澤東“改造中國、改造世界”的鴻鵠之志,抒發作者大氣沉雄、心懷天下的英雄豪情。
那么,毛澤東所說的“成名”,成的是什么名?
是考取功名嗎?不是。
因為1906年清政府就廢除了科舉制度,毛澤東走出韶山沖是1910年,那時科舉制度已經被廢除4年了。
是繼承家業嗎?不是。
毛主席的家庭條件是不錯的。1936年10月,毛澤東與美國記者斯諾談話時說,我的父親原來是一個貧農,年輕的時候因為負債過多只好去當兵,他當了好多年的兵,回到村子后做小生意和別的營生,克勤克儉,積攢下一點錢,買回了他的地,這時我家有15畝地產,成了中農,每年收60擔谷,一家5口共吃35擔,5人每人7擔左右,這樣每年還有25擔,我的父親利用這些剩余,又積蓄了一些資本,后來又買了7畝地,這樣我家就有了富農的地位了。
如果毛澤東小富即安,他完全可以在家里繼承家業,幫助父親料理生意,美美地過富裕的日子。顯然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毛澤東的父親原本把他送到湘潭的一家米店當學徒,希望他學成回來以后幫助家里料理生意。但他堅決不從。
是為光宗耀祖嗎?不是。
到韶山烈士烈陵園得知,毛主席走出鄉關鬧革命,不光自己義無反顧,舍身取義,還把自己親人拉到革命的隊伍里,他們中有6人為國犧牲。
他們是:夫人楊開慧,犧牲時29歲,死在長沙;兒子毛岸英,犧牲在抗美援朝戰場,28歲;大弟弟毛澤民,47歲,葬在新疆:小弟弟毛澤覃,30歲,犧牲在江西;侄子毛楚雄,犧牲在西安,年僅19歲;堂妹毛澤建,24歲,被殺害于衡山。
毛主席一家可謂滿門忠烈。天底下有這樣光宗耀祖的嗎?毛主席把親人們帶到隊伍里,不是為了當官,不是發財,而是為了勞苦大眾,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他們十幾歲、二十幾歲就為國捐軀、戰死疆場。這是何等的壯志,令人景仰。
那么,少年毛澤東所追求的“成名”到底是什么呢?1927年1月,毛澤東給出了答案:那就是“革命成功”。
1927年1月初,34歲毛澤東回到韶山考察農民運動。韶山第三、第四鄉組織了400多位農民在毛震宗祠歡迎毛澤東。會議結束時,有鄉親問毛澤東什么時候再回韶山?毛澤東發誓道:“要徹底消滅封建地主劣神,打倒軍閥,趕走帝國主義肯定還要幾十年。但是假如三四十年革命還不成功,我毛潤之就絕不會回韶山!”
這正好對應了毛澤東16歲出鄉關時所說的“學不成名誓不還”。
毛澤東說到做到,從1927年他在韶山考察農民運動后,一直到解放后1959年,革命成功了,毛澤東才回到韶山,這一別就是32年。
這32年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毛澤東團結和帶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打倒了日本帝國主義,消滅了國民黨反動派,建立了新中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
回到韶山,毛澤東心潮澎湃,寫了一首《七律·到韶山》: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這首詩開頭一句“別夢依稀咒逝川”,鮮明表達了主席想念家鄉的心情,32年沒回過家,那是怎樣一種魂牽夢繞的感情呀,但“革命尚末成功”,不能因小家而失大家,這就是偉人的情懷。
16歲的毛澤東追求“革命成功”的遠大志向,得益于他的鄉刻苦學習和勤于思考。
少年毛澤東在韶山有“六年孔夫子”的經歷。根據毛澤東年譜記載,從1902年春到1910年春,毛澤東斷斷續續讀過6年的私塾。斯諾采訪毛澤東時稱,毛澤東讀私書時,接受了較為系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和熏陶,但他不喜歡族權、神權、夫權那一套封建的東西。
當時韶山有一位剛從外地回來的老師,名叫李漱清,是個唯新派,主張社會改良,搬走佛像,將宗祠變成學校,把廟宇、祠堂的資產用作學校的經費。
在交通閉塞封建落后的韶山,李漱清的提議得不到老百姓的認可。但毛澤東很贊成他的主張,經常找他去請教問題,從小萌生了反封建反壓迫,立新圖強雄大志向。
少年毛澤東到湘鄉東山學堂,就是為了擺脫封建私塾哪一套,去接受新式教育和進步思想。
在東山學堂讀書時,一次同學們在河邊納涼,看到一只青蛙從水中跳出,蹲到樹蔭下的石頭上。有的同學提讓毛澤東以蛙為其作詩助興。毛澤東沉思片刻字,開口說道: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這再次印證了少年毛澤東傲視群雄的宏大志向。
毛主席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他少年時代“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處處是青山”,到青年時代“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再到72歲重上井“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都充滿著胸懷天下,“會當凌空絕”的壯志豪情,這正是青年學生需要培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