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這是寫于2013年6月的舊文,是針對國人盲目追風西方低鹽養生觀的文章,曾在2017年重新整理了一下,但覺得此文仍有現實意義,現將整理后的原文,略改個別字句,并刪贅語,重新投稿。特此說明。——朱樹松·2024年3月5日
當下有一個養生中的話題,也說不上是從哪年開始的,筆者只覺得,隨著對西方觀念大肆張揚吹捧就有了這個聲音的,而且越叫越響,如雷貫耳。本來中國人可以正常吃的鹽,卻成了國人人生健康中的“敵人”,幾乎是舉國上下一個聲音——低鹽。好像不低鹽就不會養生,更好像不低鹽就不時髦。因為,人家西方人就是低鹽的。
本篇所說的鹽,是指食鹽;本篇所論的臟腑,主論腎臟;本篇所指的人群,僅限居于中國域內的國人;本篇擇要只講客觀的普遍現象。
據中醫理論講:鹽,“味咸,氣寒,無毒。為調饌之需,出近海之地”,“入胃、腎經”。“咸入腎主骨,故堅肌骨”,“令人壯健”。中醫還認為,人體臟腑,腎為人之先天之本,藏精,“夫精者,人之本也。”主人體發育與生殖。“人始生,先成精”。精,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生命中各種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鹽因味咸而入腎,腎又是藏精之臟,“而精能生髓,髓居骨中,骨賴髓以充養”,精足則髓生化有源,骨骼故堅固有力。所以,鹽有著強壯人體骨骼的作用。
時尚的西方觀,低鹽,對西方人來說或許是對的。從中國元運、陰陽五行學說來看,西方屬金,以白人為主,金生水。也就是,西方人肺氣旺,肺為腎母,母旺自然子強。所以,西方人先天之本的腎,具備自然之強。因此,西方人的天性是不太喜歡咸味的,如像中國人一樣吃咸,就不可能保持人體臟腑機能的平衡。肺屬金,又主皮毛,所以西方人體毛較盛,體格多壯挺欲旺,而西方人的性格便多張揚外露,不太含蓄
中國,顧名思義,即中央之國。五行之中央者,屬土,且中國人又以土性黃種人為主。腎屬水,土克水,多腎虛,故宜以咸味(鹽)引諸食入腎,以養先天,以保證腎功能在臟腑機能中的正常運轉及平衡。中國屬土,土性多從。臟腑之中,脾亦屬土,又主運化。故中國人行事多含蓄、寬容,喜運籌。如果中國人像西方人一樣的低鹽,腎臟機能就會弱化,易出現性格畏縮,甚或發生病變。
中醫理論認為,人生,其實就是靠“精、氣、神”活著。人的先天之本的腎健康了,陽氣得以運化,人就肌骨健壯,所藏之精就充足,精足神氣必旺盛,人的身體就具備了“先天”健康的生命力。人有了健康的生命力,才能產生旺盛的思維活動、生活的自信和公心(公者陽,私者陰),才能有遠大的理想信念和為之奮斗的決心、恒心、力量和行動。肌骨健壯的人,是勤勞勇敢且多是心胸豁達的人,難怪中國有句俗話:“喜歡吃咸的人勤快大膽有勁。”
當下社會上有一些怨言,或與低鹽的副作用不無關系?,F在的年輕人,尤其是男孩子們(女孩天性屬陰例外),有血性、陽剛的不多,體型也多是“面條”“豆芽”型,凹胸塌背,個子可或不矮,但骨骼卻不寬張,沒有精神氣勢。還有些“虛胖’型的年輕人,外觀看著很“壯碩”,一運動就氣促,張口一說話更露怯,語音柔細、底氣不足者居多,形大聲弱,亦無從言氣勢。這看似文文縐縐,好像“文明”了,其實是少了男人應具備的氣質。更有一些都成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偽娘”,讓人感覺著就是不舒服,而這還卻成了某些年輕人追捧的“時尚”。柔情似水,扭捏作態者大有人在。筆者記不清時間和哪個媒體了,就在前幾年,某地某機構針對男女兒童做過調查,結果,絕大多數男童或多或少都不完備男人的性格。人為低鹽,使人的腎功能弱化,先天陽氣不得正常運化,會使人的精、氣、神不足,思想就不會活躍,膽小,膩歪,懶惰。理想欠缺,心胸狹窄,目光短淺,自私自利。由于陰氣搏陽,還會出現極端行為。再說,為什么現在有些成長發育中的孩子,一活動稍有磕碰,就會骨折,其實這都是生活西化,人為低鹽,從在母腹中就造成了骨質不佳的結果。稍上年齡的人想一想,在小時候玩耍調皮的程度,或比現在的孩子們要“危險”的多,甚至磕碰得很厲害,真正骨折的多嗎?筆者想,不多。
在這里,筆者還要提出一個不應該是問題的問題:為什么含有一定鹽分的食物不容易腐?。繛槭裁锤瘮〉氖澄锵葟奶?、酸開始?為什么有生命的人體的血液、汗液是咸的?這一點足可以證明,人的生命是在以咸為主的物質的維護下才得以正常生存的。以咸為主,生命才得以“保鮮”,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如果血液中的咸味(成分)一旦淡化,那人必然就有了毛病……。為什么現在糖尿病、血液病、腫瘤病、心腦血管病等普遍,而且趨于低齡化,是否與人為低鹽有關?也未可知。
當然,鹽也和其它能吃的東西一樣,人體攝入要適量,“司皰廚者,務要適宜”,就是這個道理,過猶依然有害。吃咸過多,為什么人感口渴。這是因為鹽屬水入腎,既壯水又造成腎水耗泄的結果。鹽雖可壯肌骨,過食又會泄腎使虛,敗血傷肝,造成不必要的疾患。長期過高食鹽(包括海產品)還會造成皮膚棠黑,這就是為什么生活在沿海的漁民,膚色多粗黑的原因(海風中也有鹽分,沿海地區人的皮膚也黑于內地)。還有,單好吃咸的人,多有干咳的毛病。
但絕不可因為吃鹽過多而有害,就人為的去“低鹽”自找不足。再好的東西,都是適宜為好。人為的高鹽或低鹽,都是破壞了適宜,改變了正常。怎樣才能“適宜”吃鹽,老天爺早就給人安排好了“地方”和“辦法”,那就是口中的舌頭。舌頭具有味覺功能,是一個專門為人體驗滋味濃淡的器官,因人而異,一人一驗,只要舌頭覺得可以就是適宜(一般稱口感)。當然,這里指的是健康人的舌頭的感覺。中國人舌頭的味覺功能,因人種與地域的不同,會有異于西方人舌頭對滋味濃淡的感覺的。中國人就應按照中國人在中國地域的自然習慣去生存,人為的、不辯人種地域,不辯自然屬性,在中國的土地上,人為改變中國人的生存天性,只有害而無一利。久而久之,甚或發展成損害民族的問題。
筆者在此,再說一句俗語:“咸中出味”。自古以來,民間就有“什么東西最好吃——鹽”的說法。試想一下,只有調饌的鹽是時刻伴隨人生最普遍、最忠實的朋友,除此別無。甜酸苦辣淡等等,只是因“浮緣”“時緣”而交的。
適宜吃鹽,是國人人生“保鮮”的至誠之理!學習西方的優點,務必使其“中化”,“洋為中用”才能有益于國人與民族。千萬不要,一學西方,就丟掉祖宗,拋棄傳統,忘記本原,一頭扎進“西化”的泥沼里不能自拔,這是何等的可悲與危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