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世界報》網站1月21日刊登題為《“三個因素表明西方已被打敗”》的文章,作者是亞歷山大·德韋基奧。全文摘編如下:
原文提要:1976年,法國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埃馬紐埃爾·托德預測了蘇聯的解體。現在,這位“預言家”再次展望未來世界——我們只能希望他這次錯了。
亞歷山大·德韋基奧問:您說您的新書《西方的衰落》源于您一年前接受法國《費加羅報》的采訪,當時訪談的題目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經開始”。您現在確認西方失敗,但烏克蘭戰爭尚未結束。
埃馬紐埃爾·托德答:沒錯,但西方不再相信烏克蘭能取得戰爭的勝利。我開始寫這本書時,并非所有人都清楚這一點。但在夏季反攻失敗以及人們意識到美國和其他北約成員國無法向烏克蘭提供足夠的武器后,美國國防部也會同意我的觀點。我關于西方已被打敗的論斷基于三個因素:首先是美國工業存在不足以及美國的經濟表現是虛假的。我在書中去除了美國國內生產總值虛高的部分,并指出了美國工業衰退的深刻原因:工程師培訓不足,以及自1965年以來教育水平的普遍下降。第二個重要因素是美國新教的消失。我的書基本上是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的延續。
問:它在什么程度上是續篇?
答:韋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不久的1914年正確地認識到,西方的崛起主要源于新教世界在英國、美國、普魯士統一的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崛起。法國當時的幸運之處在于,它的地理位置與這一領先群體比鄰。新教帶來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水平教育。它還帶來了全民掃盲,因為它要求每個信徒都能自己閱讀《圣經》。此外,人們還害怕被詛咒,需要能夠感到自己是上帝的選民。這導致了一種職業道德以及強烈的個人和集體道德觀。然而從消極的角度看,它也導致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種族主義——在美國針對黑人,在德國針對猶太人,新教宣稱的“選民”和“棄民”與天主教的人人平等正相反。與此相應的是,新教最近的崩潰造成了知識分子的衰落、職業道德的下降和大眾的普遍貪婪。西方的崛起正在轉為衰落。
問:第三個因素是什么?
答:世界其他地區更青睞俄羅斯。俄羅斯在世界各地都找到了謹慎的經濟盟友。當人們意識到莫斯科能夠承受經濟沖擊時,俄羅斯新的保守軟實力開始高速運轉。在世界其他地區看來,我們的文化現代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瘋狂的。由于我們依靠前第三世界男女老幼的廉價勞動為生,我們的道德是不可信的。在這本書中,我希望避免我們周遭的情緒化和持續的道德評判,應該對地緣政治局勢進行冷靜的分析。
問:我們真的可以將之稱為一場世界大戰嗎?俄羅斯真的已經贏了嗎?我們目前不如說處于一種現狀……
答:美國人會嘗試達到一種能夠掩蓋自身失敗的現狀。但俄羅斯人不會允許這樣。他們不僅知道自己目前在工業和軍事上的優勢,也清楚自己未來在人口上的劣勢。普京希望在節省人力的情況下實現自己的戰爭目標。他希望將穩定俄羅斯社會所取得的成果保留下來。他不想讓俄羅斯再次軍事化,并高度重視推動俄羅斯的經濟發展。然而,普京也知道,人口低谷的幾年即將到來,幾年后部隊征兵肯定會變得更加困難。因此,俄羅斯現在就必須解決掉烏克蘭和北約,不能讓它們有喘息的機會。我們不要自欺欺人:俄羅斯人還會變本加厲。
問:您的意思是什么?
答:西方拒絕從邏輯、動機和優劣勢等方面真正思考俄羅斯的戰略,這導致了普遍的盲目性。從軍事角度看,對烏克蘭和西方而言最壞的情況尚未到來。俄羅斯當然希望征服烏克蘭40%的領土,并在基輔建立一個傀儡政權。如果普京宣布敖德薩為俄羅斯城市,我們的電視節目仍會聲稱前線正趨于穩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