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內卷,大學生就業難,這一代年輕人似乎進入了死胡同,橫豎是個難。是不是只有這一條賽道呢?當然不是,一部分有錢人直接轉向了國際教育,避開書山題海,騎馬花滑射箭,水個海外名校,回來照樣能考公務員。但這畢竟只是一部分人,不是誰都能支付得起幾百萬留學費用,那么向下轉換有沒有賽道呢?也是有的,就是國家一直在推的職業教育,但是廣大家長不愿意買單。
廣大年輕人也不愿意買單。很多學渣混到了中考忽然驚醒,死活不肯上中專技校,好歹也要念個普高。這些學渣又混到了高考,死活也不上職專大專,即使念民辦也要混個本科的名頭。誰對誰錯?天知道。
社會的意志是分層,而個體的意志是往上沖,這兩方面其實是有矛盾的。
近期幾個熱門,連續推薦不同的賽道。其一,外賣騎手三年賺百萬。對這個數字,很多人是不相信的,也不愿意相信。但是騎手本人出來回應了,說自己一天工作18個小時,凌晨5點到晚上24點,春節也不休息;月均收入在2萬到4萬不等,但每個月的開銷控制在2000元左右。總之,數字上確實能算的下來,但這確實也是牛馬般的生活。很多青年和家長看了之后不是羨慕,而是覺得恐怖,更加趕緊去讀書了。
其二,年輕人入行裝修月入4萬。對這個數字呢,如果你近期裝修過房子就一定有數,木工、瓦工、油工、乃至做美縫的,日薪都得500往上了。如果你像那個外賣員一樣干活快點、加班狠點,月入三四萬并不是夢,三年下來也是百萬以上……媒體把這些行業稱為“賺錢但不體面的工作”,問青年愿意做嗎?
其實你要是注意裝修行業的木工、瓦工等,高齡化比較嚴重,很多都是四五十歲往上了,年輕人很少。這些老人不帶徒弟嗎?其實是有的,但很多年輕人是不愿來或者干幾天又跑了的。為什么賺錢還不愿干?那是真不體面而且真辛苦。送外賣你風里雨里跑18個小時,貼磚美縫呢,你是生生蹲地上十幾個小時,你試試。一般人蹲一兩個小時,就會宣布和這一行決裂,更別說我們從小碗都不洗的讀書郎了。以前的裝修工、建筑工,別稱又叫農民工,那都是在農田里吃過大苦的農民,才能接受這一行的辛苦。以前城里的小伙子寧可在街上混都吃不下這番苦,更別說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了。
首先這些體力勞動的行業,有人掙得多不等于全都掙得多,月入數萬的個案基本靠拼命。另外它的社會地位,還尚未轉變過來,很多人仍然把外賣小哥裝修工看做下等人,即便把謝謝掛在口邊,眼神還是騙不了人。很多城市家庭激勵小孩子讀書的反面教材,就是頂著寒風在小區里飛奔的外賣員。
所以,能不能掙到錢和愿不愿意干,還是兩碼事。今天的家長在想什么,今天的年輕人在想什么,從他們的選擇就知道:考研考公考編,央企國企大廠,計算機金融法律,最不濟師范醫學院……就業從來就不是掙錢一個維度。除了體面之外,還有穩定性、福利完善、發展空間等等。大家都希望安身立命,而不是浪里淘金。
近年來不斷推薦的一些體力勞動行業,都有著明顯的缺陷。要想掙錢,都是非常的玩命,不可能長期吃得消的。從穩定性、福利度和發展空間來說,也是幾乎沒有,入行即巔峰,跑殘了就玩完。其實現在的外賣群體中大學生已經不少了,但是大家仍然把它當做過渡而不是上選。很簡單,美團不可能給你養老的,包工頭也不可能。所以比來比去,還是寧愿去死磕月薪幾千元的公務員。這反應了人們對職業待遇的基本訴求,它本該就是多維度的。
真正的原因是,社會提供的優良賽道還不夠多,能夠具備基本福利保障和發展的職業選擇還不夠多。如果有一天,外賣員裝修工建筑工也能簽長期合同,也能有幾千塊底薪,也能有五險一金,也能有晉升路徑,這才是它們真正成為選項的一天,也是真正能被叫做職業的一天。
而在提升底線保障的同時,我們的經濟還亟需更多元,要讓高科技出海,要讓服飾創名牌,要做世界金融中心,我們要繼續和世界融為一體,掙全球的錢,才能真正創造出更多適合新一代年輕人的賽道來。如果我們卡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上不去,那么國內也必然會長期陷于第一和第三世界共存的情況下。行業間的尊嚴體面、收入差距、福利保障等,將長期保持巨大鴻溝,一代代年輕人的內卷無法避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