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是寫給帝王的教科書,希望帝王能從中學習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做一個成功的帝王。可大家都是普通百姓,注定是做不了帝王的。《資治通鑒》對普通人還有什么價值?
原來啊,《資治通鑒》與歷朝史書為帝王家著史不同,《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著作此書是為了“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
這個“治”字,不僅包含治國之道,也包含了治家、治身之道。
所以,這部書專門讓后人從歷史人物中學習智慧,吸取教訓,通過歷朝歷代的的興衰歷史,懂得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幫助我們獲得人生智慧。
宋末元初的史學家胡三省評價說:“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有一個號主叫敖讓,他解讀的《資治通鑒》很不錯。他把系列解讀集合,出了一本書。我看了一下序言,尋了他寫書的目的,大約是能讓諸君:“在職場、商場、官場、情場等各個場景,便都能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彎路,更容易取得成功。”
他大約也是為著“人君,人臣,人子”而解讀的。我對此不太滿意。
我們讀書、解書、寫書,總有一個目的。有人目標大一些,有人目標小一些,無論大小,我都不該苛責別人。可我心里,只認可馬克思那樣的人。馬克思寫書的目的是什么?他說的非常清楚,他是為無產階級,為全人類的解放事業而寫書的。服務的群體不可謂不寬廣,服務的目的不可謂不宏大。
我讀書、解書、寫書,都是以馬克思為榜樣的。所以,總希望我認為優秀的青年,能夠胸懷寬廣,目標遠大,心懷天下,心系蒼生。敖讓就是我認為的優秀青年。所以,寄予厚望,未免就有希翼。
《資治通鑒》很好,毛主席讀了17遍。但他從中取的是什么?他曾說:“《通鑒》是一部值得再讀的好書。有人說,搞政治,離不開歷史知識。還有人說,離不開權術,離不開陰謀。甚至還有人說,搞政治就是搗鬼。我想送給這些人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搗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來無有’。”
所以,很顯然,他不是學點政治權術那么簡單。
1954年,毛澤東與吳晗談話說:“《資治通鑒》這部書寫得好,盡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但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治亂本末皆具,我們可以批判地讀這部書,借以熟悉歷史事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可見,《通鑒》主要是給他提供批判的材料。以便總結經驗和教訓。《通鑒》主要是寫軍事和政治的。所以,經驗教訓,以這兩方面居多。
《資治通鑒》中的政治軍事內容多,經濟文化的內容少。關于這個特點,毛澤東認為:“中國的軍事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杰出的政治家大多數是軍事家。在中國,尤其是改朝換代的時代,不懂得軍事,你那個政治怎么個搞法?政治,特別是關鍵時刻的政治,往往靠軍事實力來說話。沒有天下打天下,有了天下守天下。有人給《左傳》起了個名字,叫做‘相砍書’,可它比《通鑒》里寫戰爭少多了,沒有《通鑒》砍得有意思,《通鑒》是一部大的‘相砍書’……《通鑒》里寫戰爭,真是寫得神采飛揚,傳神得很,充滿了辯證法。它要幫助統治階級統治,靠什么?能靠文化?靠作詩寫文章嗎?古人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是說少了,光靠秀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因為秀才有個通病,一是說得多,做得少,向來是君子動口不動手;二是秀才誰也看不起誰,文人相輕。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書坑儒,以為燒了書,殺了秀才,就可以一勞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地傳下去,天下永遠姓秦。結果是‘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是陳勝、吳廣、劉邦、項羽這些文化不高的人,帶頭造反了。但是,沒有秀才也不行,秀才讀書多,見識廣,可以出謀劃策,幫助取天下,治理國家,歷代的明君都離不開秀才。”
雖然,他從《通鑒》中,學了很多經驗和教訓。
但對主席來說,更重要的是馬列主義。1920年初,毛主席開始系統精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考茨基的《階級斗爭》、柯卡普的《社會主義史》,自此成為純粹的馬克思主義者,而且再未有過絲毫的動搖。這才是他的指“道”思想。這個“道”的核心《共產黨宣言》,他一生讀了一百多遍。可見要遠比《通鑒》重要。
《資治通鑒》的指導思想是“治”。為統治階級的“治”服務。毛主席求的不是“治道”。而是“為人民服務”的公仆之道,可謂“仆道”。這是兩個不同質的路線區別。
毛主席沒有所謂的“治國理政”思想,有的只是“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這就是他不同于任何既往歷史的地方。
為人民服務,態度和情感最重要,方法和手段反而在其次。只有對付變質為官僚的公仆和階級敵人,他才會需要方法和手段,不講態度和情感。只有這個時候,《通鑒》他才會用一用。
對待人民的時候,他是柔情似水的,他是婉約派的。
用他的話說,“我的興趣偏于豪放,不廢婉約”, 但“婉約派中的一味兒女情長,豪放派中的一味銅琶鐵板,讀久了,都令人厭倦的。人的心情是復雜的,有所偏,但仍是復雜的。所謂復雜,就是對立統一。人的心情,經常有對立的成分,不是單一的,是可以分析的。詞的婉約、豪放兩派,在一個人讀起來,有時喜歡前者,有時喜歡后者,就是一例”。
我想,他從1913年開始閱讀《紅樓夢》這樣的小說, 長征中也時常讀,建國后還在讀,為毛澤東管理過圖書的徐中遠做過統計,從1958 年7 月1 日到1973 年5 月26 日, 15 年間,毛澤東共15 次索要《紅樓夢》, 有時一次就索要好幾種版本。他逝世時,在中南海豐澤園和游泳池兩處故居放置的圖書中,還有線裝木刻本、石刻本、影印本及各種平裝本的《紅樓夢》達20 種。放在游泳池臥室和會客廳的好幾種版本,如影印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木刻本《增評補圖石頭記》等,都用鉛筆作了圈畫,有的打開放著, 有的折疊起一個角,有的還夾著一些紙條。看來,毛澤東晚年不僅多次閱讀,還很可能把不同版本對照起來讀。
很多人說毛主席讀紅樓夢讀了五遍,其實錯的。他讀了一生,可以說,次數已經是不計其數了。
為何他不計其數,終其一生的一直研讀《紅樓夢》?
有人說是研究封建社會的政治關系、宗法關系、經濟關系,研究階級斗爭,研究封建歷史。我說啊,這都還是其次。最關鍵的是,《紅樓夢》里面,有無數的壓迫,無數的犧牲,無數的反抗。讓毛主席產生了無限的悲憤,無限的悲憫,無限的同情。
《資治通鑒》里有方法和技巧,《共產黨宣言》里有道路和理想,《紅樓夢》里有立場和情感。
這三者的統一,讓毛主席才真正具有了無窮魅力、智慧和力量。
他的人格魅力,就主要來自于《紅樓夢》的倔強,來自于他對被壓迫者永遠的柔情婉約。
我曾寫了一本書,叫《一心集》,大約是類《資治通鑒》的,以方法為核心。后來我寫了《得勝政要》,大約是類《共產黨宣言》的,寫了主席的理想和信念。現在,我寫《紅樓夢》解讀,寫他的情感和靈魂。
我想,三者齊備,大約才是他的全部吧。他的全部,都不只是他一個人,而是所有勞動者,所有無產階級,所有被壓迫的人們。
紅樓夢第九十五回,元春死了。直落得個“賢淑”二字。然后就泯然眾人矣。為何?因為她只是做一個太平貴妃,充當著他的那個家族的花瓶。她沒有為大多數被壓迫的人們做什么,所以,她的滅亡,比鴻毛還輕。正因為他“無所出”,沒有斗爭,也沒有犧牲,所以,沒人同情可憐她,也算是理當如此吧。
而我們的毛主席,為祖國,為人民,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奮斗了一輩子,犧牲自己一切不說,還犧牲了自己的妻子、兒子、兄弟、姐妹、同學、朋友、戰友……,可以說,他和全家流的血,與全國一切反抗壓迫人們的血,留在一處,染紅了五星紅旗。
所以,懷念他的人,遍布祖國九州大地,遍布世界五洋七洲。對他的懷念,將從他去世那天起,一直到私有制滅亡,壓迫滅亡,人類滅亡。
一切與他同情的人,都將與他永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