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之說”是“鐘建民理論之說”的簡稱。因為我在頭條用的名稱就是“鐘建民理論之說”。有網友在評論時,為簡便起見,便用“鐘之說”來代替“鐘建民理論之說”,我覺得這樣的確是更方便一些。
在已經過去的2023年中,我在頭條和公眾號及紅歌會網等媒體上,就一系列經濟與改革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內容涉及人民公社及改革、國企改革、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公有制與按勞分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營企業,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蘇聯模式等多個方面。其中涉及最多的是人民公社模式,涉及到工分制和勞動所有權(勞權)等概念。因此有網友問:
“鐘建民老師,你的理論可以稱為‘工分制’或‘勞權制’,還是勞權經濟學?”
之前,我曾經把自己的理論稱為勞權經濟學理論。并且曾經做過介紹(《勞權經濟學概說》):
“我的勞權經濟學理論,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基礎理論:關于社會主義生產力基本特點及發展要求,關于勞動者及其利益要求,關于按勞分配,關于生產資料公有制;二是基本理論:即在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經濟實體理論;在經濟實體理論基礎上形成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在經濟實體理論基礎上形成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等等;三是基本理論的應用:例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理論,關于蘇聯模式錯誤的分析,關于生產隊模式及農村改革的理論等等。其中《蘇聯模式錯在何處?》就是運用勞權理論的基本原理對蘇聯模式進行分析的一篇重要文章。作為一個整體,勞權經濟理論也是有它的范式的。
我的理論所以稱之為勞權經濟學理論,就因為它是闡明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特殊要求――即勞動所有者對勞動所有權要求的理論。這是勞權經濟學理論與一切產權理論的根本區別,也是勞權理論與其它闡明勞動者利益要求的理論(例劉吉的勞動社會主義理論,巫繼學的自主勞動理論等等)的區別所在。認識社會主義生產力基本特點及其特殊的發展要求,主要是對勞動所有者生產主體地位及勞動所有權利益要求的認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是勞權經濟學理論形成的必要前提。一旦認識了社會主義生產力特殊的發展要求,那么,我們也就從根本上知道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真正區別,也就明確了社會主義生產主體與資本主義生產主體的區別,而對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正確認識則是對社會主義生產力基本特點及特殊發展要求要求的認識的具體化。”
但是,當我在今天面對這個問題時,我回顧了一年多來的研究與思考所形成的認識上的發展,對我的理論內容重新進行了整體性梳理,覺得我的理論或“鐘之說”,整體上可以稱為“兩權經濟學”或“兩本經濟學”,更合適一些。因此,“鐘之說”可以稱為兩權經濟學,也可以稱為兩本經濟學。
我不是體制內的專業研究人員,而是一個偶然撞入經濟學大門的探索者。我的哲學導師是毛澤東。在讀高中時,因為學習“兩論”和《毛澤東選集》,使我無意間進入了哲學的大門。哲學是最抽象的學科,但你一旦與實踐相結合,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種收獲反過來會促使你更全面更深入地學習哲學。于是,我從毛主席的哲學著作到列寧的《哲學筆記》、黑格爾的《小邏輯》、恩格斯的《路維德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等;從《論持久戰》、中國共產黨黨史到中國古代哲學、中醫基礎理論等等,對哲學專題進行了廣泛的學習。
在讀初高中的同時,我也擔任著生產隊的記工員,因而很早就接觸到了工分所引起的矛盾。高中畢業后,像大多數人一樣,我回隊務農。在思考“如何搞好生產隊”這個問題時,我便思考“生產隊是怎樣發展”的這樣的基本問題。1977年,在長期觀察積累和思考的基礎上,我發現了工分制的變化規律,并進而認識了生產隊的發展規律。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實現了公有制的經濟模式到處都是,但是,采用工分制進行個人消費品分配,從而讓企業員工憑借勞動投入量的差別來分配企業生產成果的勞權公有制模式,卻只有人民公社的生產隊模式。這種既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又實現了按勞分配的實踐模式的認識,使我無意中走進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大門。1980年,我從新華書店用6.5元買回了《資本論》,開始了經濟學理論的學習。1983年進入國企,對國營企業開始了觀察和了解,在1995年在思考國企改革問題時,我試圖通過改革工資制,以形成類似生產隊那種以勞動收入自然波動為特征的經營機制,結果我發現工資不是按勞分配的合理形式。這一突破性的發現使我一下子解開了蘇聯模式的公有制經濟缺乏活力的謎團。此后,形成了對社會主義生產力基本特點及發展要求的認識,形成了公有制三大特點的認識;在研究國有企業虧損問題時,又形成了經濟實體理論的認識,并進而形成了系統的國有企業改革理論,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系統認識。
經過四十多年的學習和研究,我得到的認識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商品經濟學、資本經濟學和工本經濟學三個部分構成的。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原理,特別是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基本原理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總體框架;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點及發展要求,與產權制度奠定資本主義經濟學或產權經濟學的基礎,以資本為基礎的經濟學范疇體系形成產權經濟學或資本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點及發展要求,與勞權制度奠定社會主義經濟學或勞權經濟學的基礎,以工本為基礎的經濟學范疇體系形成勞權經濟學或工本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鐘之說與目前流行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最大區別在于:它不是把資本運動和剩余價值生產方式的基本原理看作一般原理,從而把社會主義生產納入資本運動和剩余生產方式體系中,從而把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區別當作剩余價值生產方式不同形式之間的區別;而是認為商品價值運動和商品生產方式的基本原理才是一般原理,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不過是商品生產在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的特殊形式;社會主義商品生產不過是生產資料公有化條件下的特殊形式。
鐘之說的基本觀點是: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商品、價值、貨幣范疇及其基本原理是最一般的原理,資本是價值在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的運動形式;工本是價值在生產資料公有化條件下的運動形式。資本主義生產是商品生產在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的特殊形式,剩余價值是價值在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的具體存在形式,因此,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價值規律具體表現為剩余規律;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是商品生產在生產資料公有化條件下的特殊存在形式,消費價值是價值在生產資料公有化條件下的具體存在形式,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價值規律具體表現為消費價值規律。因此,不承認或不懂得勞動價值論,實際也就不能真正認識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相適合的市場機制,就不能真正認識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市場經濟。西方經濟學說起來是研究市場經濟的學說,但由于它拋棄了勞動價值論,從而不能形成剩余價值論的理論認識,因而它是不能較為客觀地解讀和說明資本主義市場機制的。僅僅把價值規律當作市場機制來研究是不完整、不全面的而且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來說是不具體的。
“兩權經濟學”即產權經濟學和勞權經濟學。產權經濟學是用馬克思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基本原理解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勞權經濟學是用馬克思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基本原理解讀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這里的兩權即資產所有權和勞動所有權,分別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要求和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要求。因此,“兩權經濟學”是從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角度來命名的。
鐘之說也可以稱為“兩本經濟學”一一即資本經濟學和工本經濟學。資本經濟學是關于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在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的結合方式的經濟學說;工本經濟學是關于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在生產資料公有化條件下結合方式的經濟學學說。在這里,資本和工本的意義表現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相結合的具體方式的體現。資本和工本的區別表明了資本主義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結合與社會主義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結合在方式上的根本區別,這種區別也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區別。正是因為這種根本區別,資本主義經濟學是由資本為基礎的范疇體系構成的系統學說,而社會主義經濟學則是由工本為基礎的范疇體系構成的系統學說。
“兩權經濟學”和“兩本經濟學”,正好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勞權經濟與產權經濟并存、工本經濟與資本經濟并存的現實相對應,可以滿足改革和發展對經濟學理論指導的需要。
兩權經濟學或兩本經濟學,其經濟范疇都成對的,例如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社會主義生產力;資產所有權和勞動所有權;產權制度與勞權制度等等。
工分制是勞權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典型的按勞分配的制度,是與股份制相對應的勞權制度,也是與股份制的按資分配相對應的按勞分配制度。工分制與股份制是兩權經濟學中經濟實體理論的基本概念,是勞權公有制和產權私有制的具體形式。
從1977年以來,我的四十多年的讀書、觀察、思考和研究,表現為兩個方面的深化:一方面是對實踐生產模式一一包括人民公社模式、蘇聯模式和股份制模式的認識的不斷深化;另一方面則是對馬克思主義著作一一主要是《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哥達綱領批判》等著作的認識的不斷深化。大家在我的相關文章中可以明顯看出這種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和把握與實踐生產模式的認識是相互影響、互相促進的:對實踐生產模式的認識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掌握程度深入而不斷深入,反過來,實踐生產模式的運行、發展規律的了解又促使自己更深刻地理解相關的基本范疇、概念和理論原理。從理論內容看,鐘之說,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革命理論的具體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特別是社會主義經濟學部分的理論的豐富和具體化。它是馬克思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勞動價值論的基本框架上總結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形成的系統化的認識。因此,它是實踐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之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