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20世紀三四十年代,延安這個在中國地圖上并不起眼的西北小城,卻成為無數中國先進青年心中的圣地。
一、 義無反顧 人生選擇
延安究竟有什么魔力,讓他們偏向荊棘而行,不惜向死而生?這些青年中有的還出身富貴世家,過著優渥的生活。“到延安去!成為一代青年人義無反顧的人生選擇。著名的詩人、散文家、文藝理論家何其芳是這么描述的:“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學習、歌唱,過著緊張的、快活的日子。”
二 、參加紅軍 成就理想
著名外交家黃華是最先奔赴延安的青年之一。1936年6月,黃華在燕京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一二·九”運動的參加者和領導人之一。入黨后,他立即萌生了去陜北參加紅軍的念頭。恰好這時,燕京大學的講師埃德加·斯諾邀請他同行去陜北采訪、當翻譯。
三、紅星照耀 照亮前程
斯諾的這次延安之行最大的成果,就是寫出了震動世界的《紅星照耀中國》(即《西行漫記》),向西方介紹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的輝煌歷程和毛澤東同志的傳奇經歷。這本書其中就有黃華的功勞。黃華也因此成為著名的將軍外交家。
1937年10月,在倫敦印行的《Red Star Over China》(《紅星照耀中國》)此后,《紅星照耀中國》中譯本在上海以《西行漫記》的書名出版。限于當時的環境,雖然隱去了“紅星照耀”的字樣,卻照亮了無數中國青年的心。
在這本書的影響下,一批批愛國青年和外國友人奔赴延安,白求恩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在書信中告訴友人:“要問我為什么去中國,請讀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和史沫特萊的《中國紅軍在前進》,讀后你們必將與我同感。”
四、為了理想 走艱苦路
奔向正確目標的路,常常充滿千難萬險。奔赴延安的路漫長而艱辛,要克服重重困難,甚至有生命危險。有著崇高理想和青春熱血的青年,他們向著革命圣地延安而來。有的持地下黨介紹信來的,有持當地救亡團體介紹證件的,有社會著名人士推薦的,有從南京、武漢、重慶等八路軍辦事處介紹來的,也有自發單獨跑來的。1937年初,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和秘書科設立了學生股,在西安七賢莊建立了接待站,專門接待青年奔赴延安。僅1938年5月至8月統計,經西安辦事處介紹送往延安的革命青年就達2288名。
五 、為了救國 奔赴延安
為了救國救民,為了趕走日本侵略者,他們毫不畏懼向走延安這個被稱為“赤腳天堂”的地方。說“赤腳”是指延安的物質條件特別艱苦;說“天堂”,是因為在這里知識青年可以發光發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六、中國希望 就在延安
“打斷骨頭連著筋,扒了皮肉還有心,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爬到延安城。”到延安去!那里有救亡圖存的希望!那時的中國,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中華兒女滿目皆是山河淪陷的痛楚。“祖國在受難,同胞在流血,炎黃子孫豈能袖手旁觀?”當身在新加坡的鐘萍為支持抗戰而輾轉回國,卻痛心地看到:街上,一面是在寒風中凍得東倒西歪的難民、乞丐;另一面則是那些國民黨的軍官們盡情作樂,國家民族的深重災難,人民的痛苦呻吟,似乎同他們毫不相干。
七、延安作風 中國榜樣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敵后抗日武裝力量的不斷發展及其取得的輝煌戰果,與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不斷退讓的所作所為及其惡劣后果,形成了鮮明對比。“延安作風”和“西安作風”的巨大反差讓很多民主人士感嘆:“抗日救亡的希望在延安”。
八、人民群眾 成為主人
到延安去!那里的人民是自己的主人!毛澤東的表兄曾因生活困難,希望到延安謀一份差事。毛澤東回信拒絕說:“因為我們的黨專為國家民族勞苦民眾做事,犧牲個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無薪水。”由此可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人心中的分量和地位,才能明白共產黨的領袖們為何如此清廉清貧,才能明白延安為何如此讓人著迷。
美軍觀察組曾在延安看到:“領導人輕松地在他們的人民當中走來走去”,“士兵和軍官在輕松的同志式友愛氣氛中,相互談天和開玩笑”。
在延安還能看到這樣的特殊畫面:敦厚樸實的農民們手中攥著黃豆,信任誰,就把豆子放在誰背后的碗里,豆子就是一張選票。沒有文化的農民用這種最簡單直接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民主權利,尋回了他們幾乎忘卻的自尊。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一個冬日清晨,一位農民見到紅日噴薄而出、霞光滿天,心中頓覺“毛主席不就像這太陽嗎”,于是放開喉嚨唱起來,一首《東方紅》隨之傳遍大江南北。這是從人民心頭自發流淌出的歌聲
九、簡陋窯洞 興國之光 當美國記者斯諾走進延安,透過毛澤東居住的簡陋窯洞、周恩來睡的土炕、彭德懷穿的用繳獲的降落傘做成的背心,他看到了共產黨人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矢志奮斗的堅強意志,盛贊這是“東方魔力”、“興國之光”。
十、四面包圍 十個沒有
當時的陜甘寧邊區處在四面包圍之中,卻創造出了中國其他地方難以看到的“十個沒有”: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花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摩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愛國華僑陳嘉庚不禁感慨延安“吏治之清廉,民心之歸向”,并由此斷定“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十一、延安窯洞 充滿追求
延安窯洞的物質生活十分清苦,卻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學校,有激越飛揚的歌聲,有始終如一的希望和永遠樂觀的情緒。當他們用原始的紡車和鋤頭支撐著民族抗戰時,也沒有忘記對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追求。
正是在低矮的窯洞里,毛澤東寫下大量光輝著作,使“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散發出更加璀璨的真理之光。
也是在低矮的窯洞里,建立起了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革命老人徐特立為此寫道:“科學,你是國力的靈魂,同時又是社會發展的標志。所以,前進的政黨必然把握先進的科學。”
還是在低矮的窯洞里,曾經留學巴黎的青年音樂家冼星海,獲得了難以想象的創作激情和靈感,寫出了《黃河大合唱》的偉大經典。
當年在延安的印度友人愛德華大夫看到奔赴延安的川流不息的青年人曾贊嘆:“這簡直是奇跡,這是20世紀中國的耶路撒冷!”
延安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