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頭條網友交流時,有位網友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國企說到底也是全民所有制企業,本質也是民企,它為什么不給全國人民分紅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涉及到國有企業的性質的認識。
首先,我國有國企,在西方國家也有國企。因此,必須要認識我國國企與資本主義國企的根本區別是什么。
有人說,市場經濟就是民營經濟,這句話如果放在二戰之前說,或許是恰當的。而在2023年的今天說,早已經過時了。因為在二戰前后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行了國有化的運動,從而使資本主義國家也有了國營企業。1939-1944年,美國聯邦預算支出由88.9億美元上升到972美元,并由政府撥款直接創辦了1600個國營企業;英法兩國曾經兩度進行國有化浪潮,而德國除了獨資的國營企業之外,還有國家與私人資本合作經營的半國營的企業。
為什么西方國家也需要國有經濟呢?一是為了國家的現代化提供基礎設施;二是為了參與重要部門的生產;三是為了促進壟斷資本的積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四是通過國企的經濟活動來減少經濟危機的影響和消極作用。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說法,資本主義國家政權本質上是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委員會,因此,資本主義國家所產生的國企,本質也是滿足資產階級共同利益的工具和手段。
那么,社會主義國家為什么要建立國營企業呢?
用鄧小平的話說,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為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鄧小平的語境里,社會主義與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同義語。也就是說,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正是為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要消滅剝削,就要消滅剝削階級一一資產階級;要消滅剝削,就要消除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要消滅兩極分化,要消滅兩極分化的生產方式一一剩余價值生產方式。
在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之后,發生了什么變化呢?
第一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從而使勞動者成為唯一可能的生產主體。因此,只有人格化的勞動者,沒有人格化的資產者,這是公有制企業的第一個基本特點;
第二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所謂的產權在生產過程中失去了意義。因此,只存在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不存在資產所有權的利益要求是公有制企業的第二個基本特點。
第三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排除了單個企業作為獨立的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但由于勞動者是以生活消費個體性為基礎的。因此,公有制企業的勞動者無論從個體角度還是從集體角度來看都是獨立完整的。因此,以公有制為基礎的企業只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不能作為獨立的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所謂資產實體是以資產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生產實體,也就是生產剩余價值的經濟實體;而勞動實體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經濟實體,即消費價值生產的實體。兩者的區別在于,在作為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勞動者沒有權利參與企業生產成果的分配,它的收入一一工資是作為成本出現的,是企業最少化目標;而在作為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所有參與企業勞動和管理等經營活動的成員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勞動投入量參與生產成果分配,勞動者的收入是企業經營的最大化目標。因此,生產資料公有制企業的第三特點就是,它是共同富裕的生產方式,而不是兩極分化的生產方式。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看到,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客觀上使勞動者成為企業唯一的生產主體,使勞動所有權成為唯一需要體現的權利要求。而且公有制企業也只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一一即共同富裕的生產方式存在。
從公有制企業的基本特點出發,我們應該建立的是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適合企業作為勞動實體一一即消費價值生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制度。我們簡稱為勞權制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勞動者當家做主(體現勞動管理權)和按勞分配(體現勞動分配權)的制度。
“誰所有誰受益”或“誰所有誰分紅”這是按資分配,屬于產權制度,在私營企業,在西方國家的國營企業都是正常的。
但是,從上面對社會主義國家生產資料公有制引起的變化看,我國國有企業它是消滅了資產階級,從而使勞動者成為生產主體,并使企業轉變為體現勞動者利益要求的生產實體。因此,在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制企業或全民企業,遵循的基本原則是“誰勞動誰受益”,而不是“誰所有誰所有”的產權原則。
國企說到底也是全民所有制企業,本質也是民企,它為什么不給全國人民分紅呢?
我的回答就是:我國的國企性質上不同于私有制企業,也不同于西方國家的國營企業,它所體現的不是“誰所有誰分紅”的產權要求,而是“誰勞動誰受益”的勞動所有權要求。因此,社會主義國家的國企本質上沒有全民分紅一說。
說到這里,有人立即就不滿起來。國企是全民所有的,憑什么讓部分企業員工受益,而不能惠及全國人民呢?這對全國的大多數人民不是不公平嗎?這社會主義公有制對勞動者的意義何在?
在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生產資料之后,勞動者就具有了雙重身份,即他既是勞動者又是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作為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他不能用公有的生產資料來承擔經營責任,但是他可以在不損害公有資產的條件下,其其它勞動者聯合起來,利用公有的生產資料,通過勞動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者不再需要通過出賣勞動力來換取自己的生活資料,而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了。因此,從勞動者的角度看,從資本主義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自己的身份發生了變化,即由勞動力所有者轉變為勞動所有者。
勞動力所有者是作為商品交換的主體出現的:他把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某個企業或老板,具有選擇哪個老板,決定以什么樣的價格來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而一旦進入生產過程,當他踏入企業的大門,他進入生產過程,他的勞動已經屬于老板或企業所有了。
勞動所有者就是憑借自己投入的勞動量參加企業生產成果的勞動者。他的權利與他的勞動投入成正比。你的勞動作用或貢獻越大,你參與分配的權利就越大,反過來也一樣。
讓勞動者從勞動力所有者轉變為勞動所有者,從而能夠按勞分配,多勞多得,這就是社會主義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對勞動者最重要的意義。
在社會主義普遍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條件下,社會生產會從兩個方面滿足勞動者的需要:一個是通過公共產品的提供來滿足大家的共同需要,例如,在人民公社時期,在教育、醫療、養老、農業生產條件等等各個方面力所能及地提供當時所能提供的公共產品;第二是形成的經濟體制使每個勞動者都能夠多勞多得,體現每個勞動個體的消費需要,讓你按照自己的勞動貢獻來獲得相應的消費價值。
改革之前的國營企業,雖然是沒有實現按勞分配的公有制模式,但是在穩定就業和收入及提供公共產品方面,大家都是可以做一個對比,感受一下這種區別。改革之前的人民公社是實現了按勞分配的公有制模式,同樣也可以做一個對比,感受一下實現按勞分配的公有制條件下勞動與資本雇傭勞動條件下的差別。當然,這里有一個生產水平的差別問題。如果是滿了60歲以上的人,經歷過兩個時代,對上面所說的公有制對勞動者的意義會有切身的感受。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這里的“共產主義革命”可以當作社會主義來理解。
注意,這里的傳統的所有制關系,不僅包括生產資料私有制,也包括產權制度和資本與雇傭勞動這種所有制關系;這里的傳統的觀念,包括了權利觀念、主體觀念、制度觀念和生產觀念等等。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從“誰所有誰受益”的產權觀念到“誰勞動誰受益”的勞權觀念的根本轉變。大家可以細細品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