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文章網站截圖
圖片來源: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3/11/16/us-russia-china-gaza-ukraine-world-war-defense-security-strategy/#cookie_message_anchor
美國離一場敗仗僅一步之遙
作者:韋斯·米切爾(A. Wess Mitchell)
譯者:梁銳
法意導言
當前,世界多個地區爆發局部熱戰,區域沖突存在升級為全球沖突的可能。經濟發展阻力越大,戰爭的火焰越高。美國作為世界主要軍事力量或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這些地區沖突當中,它如何定位自身是廣受關注的問題。韋斯·米切爾是“馬拉松倡議”負責人,曾任美國國務院歐洲及歐亞事務局助理國務卿。本文為韋斯·米切爾于2023年11月16日在《外交政策》上發表的文章《美國離一場敗仗僅一步之遙》(America Is a Heartbeat Away From a War It Could Lose),作者在文章中分析了在沖突層面美國目前面臨的局勢以及自身的準備狀況,并指出美國應當轉變目前的軍事戰略,開展更加緊迫、更加主動的戰爭準備。
圖為本文作者
圖片來源:
https://www.google.com/url?sa=i&url=https%3A%2F%2Fwww.sohu.com%2Fa%2F290863740_162522&psig=AOvVaw0pTw65MfkKikyyTRTB3IEA&ust=1702741531408000&source=images&cd=vfe&opi=89978449&ved=0CBIQjRxqFwoTCLi_7dXkkYMDFQAAAAAdAAAAABAD
美國可能離一場可能會輸的世界大戰只有一步之遙。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個戰略地區中,有兩個地區的嚴重沖突亟需美國注意。如果亞太再發生沖突,局勢可能會迅速升級成為三線作戰的世界大戰,美國將或直接或間接牽涉其中。盡管有些選擇可以提高美國的地位,但決策需要認真努力的考慮,也不可避免地面臨取舍。事不宜遲,我們應該盡快緊急行動起來,動員美國、動員美國的軍事力量和同盟,共同應對這一可能成為時代性世界危機的局面。
用這樣的措辭描述美國的境況可能有些危言聳聽。畢竟長期以來,美國是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她贏得了兩次世界大戰,打敗了前蘇聯,至今仍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過去一年半里,美國通過支持烏克蘭讓俄羅斯付出巨大代價。筆者似乎可以想象,美國可能是以這樣的策略來排定這些競賽順序的:先通過代理人讓俄羅斯吃下決定性的敗仗,再將主要的注意力轉向加強美國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軍事態勢。
但這個策略漸漸失效了。隨著俄羅斯動員對烏克蘭的長期戰爭、并在黎凡特開辟新戰場,亞太地區也面臨不穩定局勢。其他大國深知美國難以應對第三個地緣政治危機。如果真的爆發戰爭,美國會發現一些非常重要的因素突然產生不利影響。
其一,是地理因素。前兩次美國國防戰略明確指出、最新的國會戰略態勢委員會也確認了,今天的美國軍隊不具備同時面對兩個主要對手作戰的能力。如果亞太再發生沖突,美國很難在繼續支持烏克蘭和以色列的同時作出反擊。
當然,原因不是美國正在衰落。這是因為美國需要在三個地方都擁有強大實力,而美國的對手只需在本土擁有強大的實力即可實現目標。
最壞的情況是,遙遠地區的戰爭不斷升級,而美軍防線薄弱、盟國軍隊裝備落后,這使他們幾乎無力抵御擁有足夠的決心、資源和殘酷無情的手段來維持長期沖突的工業大國的進攻。要打贏這場戰爭,美國及盟友需要付出幾代人都未擁有過的團結、資源動員和犧牲意愿。
美國曾有多線作戰的經驗。但在過去的沖突中,美國總能在兵力上超過對手。但現在的情況不比從前:其他大國海軍的艦艇數量已經超過美國,而且每四年的增長量就相當于整個法國海軍(法國海軍參謀長稱約有130艘艦艇)。相比之下,美國海軍僅計劃在未來十年擴充75艘艦艇。
另一相關的不利因素是資金。過去的沖突中,美國很容易在花費上超過對手。二戰期間,美國國債與GDP的比率幾乎翻了一番,國債占GDP的比例從61%上升到113%。相比之下,今天美國在加入沖突時債務已經超過GDP的100%。
假設債務擴張速度與二戰時類似,那么國債占GDP的比例膨脹到200%或更高不無可能。國會預算辦公室和其他消息來源指出,如此龐大規模的債務負擔有給美國經濟和金融系統帶來災難性后果的風險。
全球沖突還伴隨其他危險。美國的兩個競爭對手俄羅斯、伊朗都是主要的石油生產國。一份近期的報告指出,如果中東沖突擴大導致霍爾木茲海峽長期關閉,石油價格可能會超過每桶100美元,這大大增加了通脹壓力。中國是美國國債的主要持有者,如果中國政府持續拋售美國債,可能會推高美國國債的收益率,給經濟帶來更大壓力。可以合理假設,美國人將面臨從電子產品到家居建材等各類產品的短缺。
與美國在全球沖突中可能付出的人員代價相比,上述的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大量美國軍人可能喪命。美國的某些對手擁有可以抵達美國本土的常規和核打擊能力,另一些對手則有能力在美國本土煽動或指揮哈馬斯式襲擊(考慮到美國南部邊境的寬松狀態,這種襲擊可能更容易在南邊實施)。
如果這一切聽起來令人生畏,筆者的目的就達到了。圣經諺語曾說,恐懼是智慧的開端。全球戰爭不再是政策“專家”們爭論不休的理論上的突發事件,也不再是所謂鷹派和軍國主義者的狂熱理想。它是真實、可預見甚至是近在眼前的一種可能性。
美國應該緊繃每一根神經,未雨綢繆,既要阻止沖突,又要確保美國人民在沖突來臨時做好準備。有效的準備是提高威懾力的途徑;加強戰爭準備也給對手傳遞了明確的信號——對他們而言,采取行動比穩定與和平更危險。
美國的當務之急在于確保烏克蘭、以色列擁有自衛的武器。它們是這場游戲中最具發言權的參與者。如果它們能勇挑大梁、頂住壓力,在沖突擴大之前予以制止或威懾,就有最大希望可以避免全面沖突。
然而,上述希望的實現依賴于美國能打理好自己的國防工業基地。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美國國防工業總產量只增長了10%,即使這場戰爭已表明工業強國之間重大沖突所消耗的軍事彈藥量遠多于近期的反叛亂行動。
目前情況嚴峻,美國可能需要援引《國防生產法》將一些民用工業轉為軍用。即使如此,美國政府也還可能不得不采取其他嚴厲措施讓美國工業基地做好動員準備,包括改變用于消費經濟的材料的流向、擴大生產設施、修改讓戰爭物資生產復雜化的環境法規。
很顯然,美國必須增加國防開支。拜登政府沒有提高軍費,在國防法案中加入國內豬肉支出,還堅持每花一美元在軍事上,就拿出一美元用于支持氣候政策或社會支出,這種做法是錯誤的。要想在不增加債務的情況下備戰,美國不得不削減得到廣泛民眾支持的社會項目的開支。
美國國會中沒人愿意告知老年選民他們的福利將被削弱。但如果戰爭爆發,他們就得告訴這些選民為什么他們的子孫要在沒有足夠武器的情況下被派往危險的地方。
美國的盟友也應當以新的姿態挺身而出。俄烏戰爭促使北約的歐洲成員國,尤其是德國,更加重視安全問題。但即便是現在,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成員國履行了國防開支至少占GDP2%的承諾。西歐的主要北約成員國尚未兌現他們一年多以前在馬德里集團峰會上做出的承諾,包括在北約東翼部署旅級部隊。
在整個西方,政府和民眾都不得不重新評估那些會使他們的國家在未來的斗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的“優先事項”。美國沒有理由把自己束縛在倉促而又過于昂貴的氣候政策上,因為這些政策會削弱經濟增長。歐洲人應重新考慮他們對核能的厭惡。美國的進步人士應重新考慮那些限制美國提高能源生產量的自我束縛。
這份清單上的每件事情都舉步維艱,但美國及盟友正處于一個艱難抉擇的時代。現在正發生在烏克蘭和以色列的事情在幾年前似乎也難以想象。美國及盟友需要現在就安排好自己的事務,以免在全球沖突來臨時毫無準備。
文章來源:
A. Wess Mitchell, America Is a Heartbeat Away From a War It Could Lose, Foreign Policy, November 16, 2023 Issue.
網絡鏈接: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3/11/16/us-russia-china-gaza-ukraine-world-war-defense-security-strategy/#cookie_message_anchor
·譯者介紹 ·
梁銳,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2020屆法律碩士,現為法意觀天下編譯組成員、執業律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